跳转到内容

记言别集/卷十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九 记言别集
卷之十
作者:许穆
1772年
卷十一

[编辑]

宋相公简牍帖跋[编辑]

癸未春。岭南观察使林公巡行东边。过余于海上。因示余以俛仰宋相公三简牍一帖。其纸面。书林进士,林上舍,林正字。皆指吾外祖白湖公云也。其一书。俛仰亭求诗。而又一书。既得诗而谢也。二书考其年月。丙子五月六月。而时吾白湖公。有仲父丧。书中所谓正字公告凶者此也。正字公有奇气大才。摈斥而殁。故书中。重致恸惜之意。吾白湖公其明年登第。而时大府节度公。尝以旌节镇耽罗。将越海。荣省相公。殷勤问行李。此又其一书也。读之。相公之风神意气。髣髴在此。既旧远文字在纸。破落者多矣。而年月日具在。可见相公事。中宗,仁宗,明宗至宣祖十八年乙酉。以四朝耆老。致仕而卒。年九十馀云。呜呼。正字公殁最在十年之先。又相公卒后三年。则吾白湖公殁矣。使相于正字公。为亲孙。而穆为白湖公之外孙。今几六七十年。得此书于敝箱弃纸。墨迹宛然。指点某事在某年。某言为某事。历历如耳目所亲及者。相对。追感无穷矣。数年前。穆尝游湖外。谒相公墓于潭阳。登临俛仰亭。因访其子孙于遗稿中。得乙酉冬十月与林翰林泛舟锦江诗三首用骆峯,湖阴二先生韵。奉赠归来丈诗二首。此皆与吾外高祖大尹公相酬唱作也。公与相公。俱仕中宗世。尝以翰林出为北道兵马评事。至明宗时。官至东京大尹。后左迁。卒于光州。归来堂。别号也。今以五诗连书帖中。使相将以骆峯,湖阴诸作。幷求入帖云。仍为余曰。今吾幸而得此。子不可不识也。谨书其大略如右云。

咸安志提要跋[编辑]

上之二十一年。郡守姜公。承观察使之令。求邑中古事。凡可观可采者录之。博问民间。又得古咸州志。以余为颇事文墨末业。属为文。余序列古初建置沿革。城郭,邑居,群祠,学校,山川,形胜,道里远近,土地饶瘠,谣俗,物产,户口,田结,军伍多寡,陂池,桥梁,邮传,楼亭,佛宇,古迹与夫名宦,土姓,人物。俱举州志。而其有古今之异者。略加变通。以为巴山考事提要。凡三千五十六字。阳川许穆。识。

水色集跋[编辑]

文者。天地之精也。自古文学之徒何限。而其秀者不能千百。其杰然传后代者。又不能百十。文为难我。孔岩之族。文敬公子孙多称才学之盛。当丽之末世。文正公,判典理公最著名。逮我盛朝治平之际。忠贞,文贞继之。近代草堂,荷谷之门多奇才。及读阳陵水色集。其文章最简奥劲悍。能继躅魏晋氏。而倔然成一家。为东岳,石洲之所畏。而石洲至比于古瓦尊,铜彝。以其才骄骞空一世。犹不敢抗如此哉。故其序曰。天才峻丽。尤长于词赋云。以余鲁钝。不敢窥其奥妙。特书其所感。以为阳陵水色集后题。

上之九年二月癸巳。台岭遗民许穆眉叟。书。

崔达夫行录跋[编辑]

议政府司录崔宽。泣而谓曰。不幸先人早世。宽以稚子无所识知。至于今日。吾先人之友。惟紫峯丈最深在世。又以故人之义。能不弃其遗孤若孙。宽愿从长者。请闻先人言行可表者。以为后世子孙之所守。愿长者。哀怜之。幸以教之也。余许诺。即叙撰其言行。恨衰老。忘失十九。紫峯眉叟。跋。

跋许上舍珣家藏金生真迹[编辑]

吾少时。游海印寺。初见古经金生书。后虽多见之。皆印本。不如古经真墨。今于同宗上舍生叔玉处。又见京绡古本真手迹。字体奇怪如神。非笔力可几也。异哉。天下之宝传之千百年。历人亡世变几多。今其墨迹尚新。嗟乎。非鬼神守之。其能若是乎。吾见之叹息良久。问其所从得者。今关西伯许公。尝为岭南得之。爱君之笃好书。为之特赠云。今上五年三月既望。眉叟。识。

衡山三绝贴跋[编辑]

丁酉夏。余到城中。与崔汉卿侍直。论书画。崔子为余出其藏中古画。得衡山三绝。盖衡山文徵明作之天启中。余尝得顾氏画谱。始见衡山笔妙。其诗,书,画皆奇绝可玩。其后经乱失之已数十年。衡山之画。盖不多传于东方。恨无由得复见也。今于崔子处见之。崔子知书,画。非绝笔不留之。今吾老多病。于人事且疏绝。况求书画乎。不见崔子。其何以得此。因窃叹物之佳玩。一得一失。一过眼亦数耶。略识所感于清阴五贴诗下。

跋玄洽卷子[编辑]

吾见僧轴。有三难。人一诗一书一。得书难。诗又难。人又难。求观古人文墨古迹。必于僧轴焉观之。洽勉之。

竹窗遗卷跋[编辑]

天道洄泬。才命多乖。自古而然。然达者。未必闻。穷者必闻。此何故也。司马迁云。富贵而磨灭者无数。惟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余常诵其言而悲之。今读竹窗遗卷。一读再读。嗟叹之不已。继之以泣下。精深简洁。往往情到语极。足以使人出涕。嗟乎。此何可能也。其志曰。端庄寡言语。家贫无事。独肆力于文章云。公讳籀。字师古。别号竹窗。其先晋阳人。当我宣祖世。方显用。不幸被诬枉。卒以坎轲。嗟乎命也。平生以文学自娱。得于穷抑者尤多。其文盖穷故益工。西门李相公著竹泉闲话。具言公无事。以故后人皆知之。今其胤子侍郞公。知吾慕公之文章。令一言记之。吾固为公欲一言之愿也。书之。以为竹窗遗卷跋。

二水亭诗画帖跋[编辑]

孝宗九年秋。余辞恩出江上乘舟。宿于杨花渡口。朝则晨霞未敛。日初出林梢间。往往有霁色。南望古木苍壁。若在半空。依然半有半无者。二水亭也。吾江行过此亭。非独今日行而已。江上云雾。缥缈胜槩。皆莫如今日观望也。二水亭。故韩兴君西湖别业。今其曾孙浣来示诗画二帖。其一。万云中咏二水亭诗。仍图画西湖之胜及朱金陵泛舟之作。其一。鹅溪,汉阴二相国诗。而其笔法又皆可观。嗟乎。万云中。神宗二十七年。大发兵征倭。以经理朝鲜来。而朱金陵。其六年。皇孙生。以太史颁庆于东方。今五六十年。皆为古迹。令人追感。记之。以附西湖古事。

李相国年谱跋[编辑]

穆谨阅梧里李相国遗卷。其末略叙科目官爵次序。以为年谱者。又一卷。穆因钞日记别录。杂著疏箚之文。参以耳目所及。各载编年之次。而其大事则必终始具载。然后相国之艰难夷险尽瘁劳勤之义。即此可见。盖八十八年之间。因相国事。时之治乱事之得失。了然如目见。为后世劝者多。而抑亦有补于国家中兴古事云。

朗善君书帖跋[编辑]

王孙朗善君嗜书。求观历代书。其绝艺如古人。于东方古今书。盖亦尽矣。顷年。奉使如燕京。得衡山神禹碑。观龙蛇草木形。王孙于书。可谓博矣。以老人颇好书。不鄙夷之。辱示东方诸名人亲墨帖。命一言识之。其在帖者。新罗有金生。高丽有李君侅元天锡二人。本朝安平公子,安琛,李垲至金玄成三十二人。特以笔妙。名后代者。亦多有之。此何可得见也。以余所闻见。金生者。新罗元圣时人。最古远。书佛经至今千年。其亲墨迹多传之。笔苑杂记论书。东方自新罗来。金生为第一云。李君侅侍中。亦其书大传,史记。书商书太甲三篇谏王云。匪懈堂书。学子昂。变化入神。五台山月精寺。初见大字。极魁健。云峯,荒山读圣祖碑。见颐庵书。殆绝笔。己卯名人传。金自庵称妙艺听松书。于今满一世。又有黄,杨,韩,白之徒。以书名其时。至今如黄耆老草书大字。能令鬼神辟易。杨蓬莱白云溪枫岳洞石刻书尤奇。尝自言入山中见藤葛。得笔力通神云。韩石峯书传天下。初。其书入中国。中国之人评之曰。渴骥奔川。白玉峯称琼钩玉索。而鹅溪公八岁能书。称神童。万历末。有金玄成奉教书西京箕子碑。著雍涒滩余月。鹿峯眉叟。识。

梧里相公笔迹跋[编辑]

梧里李相国仁祖元年。复入为中兴相。时已八十。以老乞退。上命有司。令官给月俸。不绝其禄。闻所居不蔽风雨。令本道作正堂以赐之。当崇祯四年五年间。吾先子作宰衿阳。贺正二帖。亦在此时。相国遗子孙书草帖。亦可见相国笃于孝仁。不慕其外之福利。信乎君子所为。穆八十四。书。

李上左佛画墨草跋[编辑]

李上左佛画墨草六。其一。公子朗善君爱画求取之。画本纸前后皆有之。共一十二。自我中,明以前。言名于画者。顾仁安坚画山水。李上左画人物。称神妙。老人得上左佛画墨草。殆千古绝画。不得鬼神之妙。其能此乎。百代之下。必有知此画者。知爱之也。重光大渊献南吕旁死魄眉叟。书。

郑氏传家画贴跋[编辑]

甲辰夏。郑生袖持京绡古画来示余。山水,宫观,台池,人物共十贴。仍谓余曰。吾家三世旧藏云。嗟乎。绝画流传。惜其人与画不可知。其中有紫宸祥云图。抚玩为之叹息良多。自中原多乱。东民父老。每称说万历东征古事。或垂涕洟言者。对此亦足以想见升平盛事。书之。以为郑氏传家画帖跋。上之五年六月二十三日眉叟。书。

权生顺经家藏世迹跋[编辑]

西湖权生。访老人于涟上。袖其先代笔迹。示老人。请一言志之。生之奉先之志。亦善矣。其中吉昌,吉兴二公。老人尝铭其墓。而吉昌君功烈伟绩。光于史册矣。生之五世祖东兴公。以至行教子孙。通国皆称之。今生以敬奉笔迹之心。承其遗训。思不忝世德。则可谓能尽于此心者也。老人感生之诚孝。谨书之。以加勉美意云。辛酉孟冬仲旬三日。期颐老人。书于石鹿林居。

东峯亲笔诗帖跋[编辑]

稣斋相国布衣时。游名山泽。得东峯诗亲笔十七首。传于家五世百八十馀年。其自书诗卷序。阴崖公称其书古淡。字画均适。余尝于柱峯藏书。见东峯与柳襄阳书亲笔。亦其书均适果然。今又见此诗。此诗或得于佛壁。或得于僧轴。多出于山中戏墨。终无一字放散。一一心画可见。斯人者纵乖诡。出世以绝迹。然其心。于文与书可见。余尝读其文而悲其心。嗟乎。其书亦然。昭阳赤奋若剥枣节。台岭老人。书。

南窗亲笔跋[编辑]

余于深源寺。遇普愿上人。持南窗亲笔近体诗一篇。示我曰。尝于关西僧印雄处。见高丽金富轼诗。其亲墨迹宛然。后世名人追和诸作五十篇。此其一。而爱其笔法得之云。在万历间。石峯,南窗书最绝艺。吾以少年。及石峯,南窗。世皆称南窗秀雅。长于律诗。人与诗尤多云。问元轴今六嘿有之。嘿得于印雄。雄得于惠峯禅师云。时甲辰九月既望。眉叟书。

禹惧庵简牍帖跋[编辑]

禹惧庵简牍帖。一时诸贤往复者凡累十纸。今已陈迹。仆常慕惧庵公晩节尤落落。令人起敬。亦想见其所与游。前时郑仁弘入为相。以故人来相见。公谢曰。道不合则交绝。交绝无相见也。方举世混浊。洁身守正。不易其介。足称君子之盛节。今读其遗帖。其交际之不污。亦如此。增令人感叹无穷。其中东岩书。峻洁可喜。惜乎。斯人之不幸。士林至今冤之。任南原守孤城。抗天下贼。效死不去。其志烈矣。当此时。背义偸生者踵相接也。独见义。不顾一生。以成其忠。当死生大变。又见其书。无一字一语乱矣。其所定亦可知。牍末相寄托之意。不觉陨涕。丁未仲夏下浣阳川许穆。书。

洪经历古书帖跋[编辑]

今枢府经历洪君琂。有古壁墨画甚奇。既岁久多漏污。欲易之。濯其壁。徐起其画。其先王父参判公时。搢绅大夫往来书。为休纸在壁面。承画者。得七十馀纸。其中纸断裂或亡姓名者。亦有之。计其年月。参判公自宣祖三十七年间。在玉堂。至光海初。以吏曹参判。窜极南海上。其年殁。今其书近者五十馀年。远者近六十年。岁逾久而其迹益贵。为后世珍玩无穷。既作帖空其面。余以世守宝玩四字。作篆书之。参判公讳湜。字清仲。别自号西湖。仁祖元年。乃复其爵。上之元年庚子五月下浣。

许上舍书帖跋[编辑]

吾四十年前于海印寺。初见金生书。又于太橹院见之。今入京。得见此帖于同宗小许上舍帖中。亦有金生书。其次蓬莱杨使君。又听蝉李静吾书。吾平生乐观蓬莱书。尝闻其书。入山中学藤葛为之云。嗟乎。吾尝与蝉翁。俱学于葱山。吾甚爱其笔法奇诡。尤见古气。吾落南不相见已三十年。今其人已死。独其书在。追思往迹。怆怀良多。既抚玩忘倦。因略识所感如此云。四年六月壬子。台岭老人。书。

赵氏家藏诗帖跋[编辑]

朴承旨弘美,权石洲韠,任鸣皋錪,宋典签渊,郑学士弘溟,洪四宰茂绩。皆一时才名士。亦尝所从游。皆有作题其后。嗟乎。通塞寿夭有命。赵公之夭。鸣皋之穷。石洲之不幸。皆天也。芚庵乌川之诗。白石之序。最后作。追悼诸人已亡。考其年月。皆在五十年后。其言凄惋可悲。眉叟。识。

关北赠别帖跋[编辑]

元年五月。穆拜郑相公。蒙示关北赠别帖。帖中诗凡累十篇。盖先相国。宣祖十三年冬。由中书出为北道节度。后五年。为都巡察使。大出兵讨叛胡。仍为观察使。声名功业。重于一时。及孝考即阼之年十二月。公从列卿。复出为观察使兼都巡察使。祖子孙三世七十年间。有二公。相国以节钺出塞之年。公生。相国殁六十年。公复临此邦。邦人父老咨嗟涕洟。相传为古事。可谓盛矣。又二公之行。朝之搢绅大夫。咸作诗以送之。古今事皆可观。相国时计其年代。已八十馀年。嗟乎。多乱之后。尚遗篇什在纸。纸今坏裂不可读。古人文字。一言半语皆可贵。良为叹赏。其中因牙将呈幕府诗一首。吾外祖水部公作也。感而书之。

三代古文跋[编辑]

王孙朗善君乱后观于故国。得夏后氏南岳治水碑七十七文。当时象物制书。字体类龙蛇草木形。千古异迹。信三代之物也。又西周史籀石鼓文。秦丞相斯小篆峄山碑。皆在王孙。嗜书非至笃好。其何以得此。尧水至今累千年。碑埋没深山。韩,刘二子所不见。而但咨嗟涕洟。其诗传于后世。至嘉靖间碑始出。而峄山碑。亦世无有见之者。唯徐散骑摸本不灭仅传。石鼓文既磨灭不可见。但识其鱼维杨与柳如干字而已。此谓三代古文云。屠维作咢无射嘉平夕。石鹿老人。识。

书南贲趾遗卷后[编辑]

辛卯冬。穆在京城。日接南士。得南贲趾遗卷。善乎。贤者之邦。有隐君子在。而世莫能知也。其学自日用人事之著者。达之于性命之微。而其言皆发于问学之奥。有以教人者多矣。而议礼讲易尤详密。其固穷自守。虽古人之贤。亦莫之过也。妻子困馁。身不厌糟糠。以为虽千驷万锺。不以易其介。刻意励行。言必有法。动必有礼。常以姑息苟且。为学大戒。亹亹乎君子之德。夫以陶山讲学之盛。盖不多得于群弟子之列。孔子所谓鲁无君子。斯焉取斯者非耶。惜乎。天不假年而卒早殁。

书金生亲笔后[编辑]

吾尝于四年春。入京城。过同宗许沃汝侍郞。阅书籍。得见金生真笔迹。忻然不忘。夸于赵希温进善。希温曰。其笔迹如何。吾举告大略。且曰。其书变动如神。殆非笔力可为者。古绡剥灭。几不可见。曰休矣。行草作戏墨。竖直如丝缕。长半尺者是耶。曰。然。曰。吾前时尝见于升平金相国藏书。此本出于李滩叟先生。传于舟川康上舍。相国得之于康氏子孙云。嗟乎。天下之宝无主。得之者有之。今果为许氏之有也。仍出示四佳小说。宋崇宁中。有翰林待诏李革,杨球二人者。以书名世。高丽洪学士灌入宋。以金生行草示之。二人惊曰。不图今日得见王右军真迹。灌乃言金生。二人曰。除右军。复有何人能此神妙。又载笔苑杂记。论东方笔法。金生为第一。姚学上,僧但然灵业。亚之云。吾入鸡林闻之。金生者。元圣时人。入山中折木画地。学右军入神云。福州紫霄峯下。有金生窟。

书成按使杜诗卷后[编辑]

吾既作成按使墓铭。其庶长男后龙。叩余。泣谢而言曰。子铭吾先人之葬。吾愿毕矣。死不恨。龙有杜甫诗乡本十卷。为先人旧物。先人好读杜甫诗。壬辰之乱。遁逃山中。此书得全。今经乱已七十年。先人殁又三十年。手泽犹在。龙敬守之。朝夕勉戒弟若子。令毋失先人之遗。愿得夫子一言。以示世世子孙云。感其言。识。

书三贤简牍后[编辑]

韩君尝阅其先公遗籍。得三贤简牍来示余。其一梧里李相国书也。其二。愚谷郑判书,姜掌令子久书也。嗟乎。李相国殁已数十年。郑,姜二贤。皆不在世。独其墨迹宛然。相国之书。今以年月推之。二年冬。有上变事。囚连累其门。相国席稿请罪。其一书。言此事也。愚谷三年夏。有长子客死都下。吾尝为之哭吊。其悲痛之书。使人酸鼻。又其年李观察卒北关。朝野皆惜之。二公书。皆及之。如子久之闲暇。亦可见于其书如面目。今皆已成陈迹。吾衰病在世。感而书之。

书朱太史书后[编辑]

此朱太史书也。万历三十四年皇孙生。太史受命颁庆于东藩。东藩父老至今传说太史文学使事。今此书亦足见治平古事。嗟乎。自万历丙午。历泰昌,天启,崇祯。至北朝康煕之年。一甲子已周。而方今天下大乱。易世兴灭。衣冠文物变革尽矣。对此不觉慨然太息。辛亥溽暑节。眉叟。识。

书汉山李相国遗卷[编辑]

蒙示间中诸作。老人孤陋。不图垂死。见此异等奇品大篇杰作。颇得古人气。其游戏寓言加诙奇。口诵心玩。至愈久而愈悦之。诗与文,杂著诸作。皆一致其心。古人之心。发于文者。忠实敦厚。为世劝戒亦多。盖诗。言其志也。歌。咏其事也。槩论古诗三百篇之旨。同出于里巷之谣。二雅之变。贤人君子忧时慨世之作也。古人云。诗与乐一也。文章之作。亦由人心生。德为之本。言为之用。今其言。思而不散。傲而不愠。其闲暇得意之感耶。抑无聊不平之感耶。昔周衰。师襄入海。其声若高视远眺者如此耶。书之卷末。以答不遗之意云。阏逢摄提格孟春既望。眉叟。书于万古茅庐。

题五先生礼说后[编辑]

礼说二十篇。印行已数年。穆在穷乡。以不得见为恨。星山裴季章。尝与吾言。眷眷有求赠之意。顾相去数千里。不敢望也。越四年。裴氏遭患难。颠沛入京。果得一帙来赠。其一诺必信。殆古之遗义。穆不唯以得是书为幸。与裴君。益深得其为人。其后裴君别数年。竟不复见而死。吁。可悲也。穆。识。

题朗善君图书帖后[编辑]

公子朗善君好奇字。以我颇知苍颉古文。示以所藏图书古篆。自司马迁,公孙弘,申屠朗以下。古今印法凡八卷。其字体奇古。刻法臻妙。论东方近代。则金相国最大家。而皆为文房佳玩。识之。

题赵进善涑金石帖[编辑]

今春坊进善赵君。寄示金石帖四册。甚奇。穆阅之忘倦。古寺浮图。山碑海碣。大葬石刻之文。只字皆在。自新罗历千百年。以书名后代者。如崔学士,金生,坦公,李君侅侍中,安平公子。近世杨,黄,韩,白之徒。其书在帖凡八十七人。于此。亦足征东韩文献之可尚。穆尝入智异山。观崔学士双溪碑。莓苔间。又见石门大字。游清凉山。观金生窟。海印寺。又得金生书。出海上。见蓬莱葛笔书。穆忻然喜之。今吾已老。多乱且三十年。古迹益埋没。今见此帖于赵君。追思往迹。拊心良感。赵君博雅嗜古。尤爱好文墨古迹。尝游名山泽。得古书尤多云。

题法心轴[编辑]

吾壮时。游名山泽。多识沙门弟子。其徒亦乐与名士大夫知姓名。于是有诗轴题名之卷。曩时多难之世。所谓卷与轴。或为祸阶。为世禁戒久矣。自数十年来。京山释子往往持卷轴者有之。今吾来奉恩寺。见寺僧求诗者八九。世道之迁易。人事之开晦。亦于此见矣。

题熊渊石文后[编辑]

吾尝于熊渊石崖。观石文异书。其书怪怪奇奇。或竖或横或合或散。变动可骇。石青字墨。苔藓不没。崇祯末。有一邑宰。间斲剥之剥得数字。石剥深二寸。石文不改。亦异哉。昔包羲氏受河图。苍颉效鸟迹造书。及轩辕虞夏之际得卿云,嘉禾,龟龙之瑞。于是有云篆穗书龟龙象物之文作。秦兴。古文废而隶书作。隶书者。徒隶之书。又隶书变而草书。大传,楷草。皆非圣人作之。草书又不列于王者同文。古书载籍不言。然吾乃今得此。然后知草,隶。亦出于天地之文。而其见于石文如此云。上之五年甲辰六月上浣。书。

先世遗帖识[编辑]

不肖自多乱以来。羁旅栖栖。以至老死。先代笔迹遗墨在子孙者十不二三。既世远。多剥落难见。曾祖赞成公。显于嘉靖间。至吾先子之世。当崇祯年。其间三世百馀年。此后年代逾远。笔迹寸纸。恐愈远而愈失也。次其年代。作为一帖。凡累十纸。吾先子弃子孙已三十年。遗墨在纸。不肖无穷之感。良在此而愈结。上之五年甲辰孟秋上浣。不肖穆。敬识。

藏六堂六歌识[编辑]

藏六翁。再思堂之弟。而鲁陵六臣。集贤学士朴彭年之外孙也。当燕山甲子之祸。再思堂既被祸。以兄弟连坐。燕山废后。因逃世不出。有藏六堂六歌。传于世。退陶李先生以为太傲然遗世放迹。其言固然。遭浊世。洁身远引。忘世累则有之。亦足以想见魁梧杰出。高蹈拔俗。泠然有箕颖之风。著雍涒滩。孔岩眉叟。识。

书起凤书后[编辑]

童子起凤者。故槥郡太守尹复元之兄弟之孙者也。丙子之乱。生民之祸。盖极矣。父母兄弟妻子接踵而死。僵仆相望。魂魄孤伤。俘虏相随于道路。族类破亡。悲号相失。至今四十年。其老者死。而童稚者老矣。童子生于福建。其父以俘虏死。而去故国万有数千里。我大行十年。使者来。有尺素付至。言父亡少依于姑。问其家绝国消息。百越,朝鲜。古方外重译之国。方天下大乱。亲戚一气感通。盖非人力可期者。人情相感。可为怅然。嗟乎。乱世之叹。令人苦心。崇祯末。明将耿重明。以其众降奴。明亡。以攻伐功多。裂地受封。称定南王者也。初我江都破。悉收宝货,妇女。童子阖家俘虏。其父有妹见收者。此童子所谓姑者。而重明纳之。生精忠。今重明死。代而据福建者也。十五年孟冬十月丙申。石户老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