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記言別集/卷十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九 記言別集
卷之十
作者:許穆
1772年
卷十一

[编辑]

宋相公簡牘帖跋[编辑]

癸未春。嶺南觀察使林公巡行東邊。過余於海上。因示余以俛仰宋相公三簡牘一帖。其紙面。書林進士,林上舍,林正字。皆指吾外祖白湖公云也。其一書。俛仰亭求詩。而又一書。旣得詩而謝也。二書攷其年月。丙子五月六月。而時吾白湖公。有仲父喪。書中所謂正字公告凶者此也。正字公有奇氣大才。擯斥而歿。故書中。重致慟惜之意。吾白湖公其明年登第。而時大府節度公。嘗以旌節鎭耽羅。將越海。榮省相公。慇懃問行李。此又其一書也。讀之。相公之風神意氣。髣髴在此。旣舊遠文字在紙。破落者多矣。而年月日具在。可見相公事。中宗,仁宗,明宗至宣祖十八年乙酉。以四朝耆老。致仕而卒。年九十餘云。嗚呼。正字公歿最在十年之先。又相公卒後三年。則吾白湖公歿矣。使相於正字公。爲親孫。而穆爲白湖公之外孫。今幾六七十年。得此書於敝箱棄紙。墨蹟宛然。指點某事在某年。某言爲某事。歷歷如耳目所親及者。相對。追感無窮矣。數年前。穆嘗遊湖外。謁相公墓於潭陽。登臨俛仰亭。因訪其子孫於遺稿中。得乙酉冬十月與林翰林泛舟錦江詩三首用駱峯,湖陰二先生韻。奉贈歸來丈詩二首。此皆與吾外高祖大尹公相酬唱作也。公與相公。俱仕中宗世。嘗以翰林出爲北道兵馬評事。至明宗時。官至東京大尹。後左遷。卒於光州。歸來堂。別號也。今以五詩連書帖中。使相將以駱峯,湖陰諸作。幷求入帖云。仍爲余曰。今吾幸而得此。子不可不識也。謹書其大略如右云。

咸安志提要跋[编辑]

上之二十一年。郡守姜公。承觀察使之令。求邑中古事。凡可觀可採者錄之。博問民間。又得古咸州志。以余爲頗事文墨末業。屬爲文。余序列古初建置沿革。城郭,邑居,群祠,學校,山川,形勝,道里遠近,土地饒瘠,謠俗,物產,戶口,田結,軍伍多寡,陂池,橋梁,郵傳,樓亭,佛宇,古跡與夫名宦,土姓,人物。俱擧州志。而其有古今之異者。略加變通。以爲巴山攷事提要。凡三千五十六字。陽川許穆。識。

水色集跋[编辑]

文者。天地之精也。自古文學之徒何限。而其秀者不能千百。其傑然傳後代者。又不能百十。文爲難我。孔巖之族。文敬公子孫多稱才學之盛。當麗之末世。文正公,判典理公最著名。逮我盛朝治平之際。忠貞,文貞繼之。近代草堂,荷谷之門多奇才。及讀陽陵水色集。其文章最簡奧勁悍。能繼躅魏晉氏。而倔然成一家。爲東嶽,石洲之所畏。而石洲至比於古瓦尊,銅彝。以其才驕騫空一世。猶不敢抗如此哉。故其序曰。天才峻麗。尤長於詞賦云。以余魯鈍。不敢窺其奧妙。特書其所感。以爲陽陵水色集後題。

上之九年二月癸巳。台嶺遺民許穆眉叟。書。

崔達夫行錄跋[编辑]

議政府司錄崔寬。泣而謂曰。不幸先人早世。寬以稚子無所識知。至於今日。吾先人之友。惟紫峯丈最深在世。又以故人之義。能不棄其遺孤若孫。寬願從長者。請聞先人言行可表者。以爲後世子孫之所守。願長者。哀憐之。幸以敎之也。余許諾。卽敍撰其言行。恨衰老。忘失十九。紫峯眉叟。跋。

跋許上舍珣家藏金生眞蹟[编辑]

吾少時。遊海印寺。初見古經金生書。後雖多見之。皆印本。不如古經眞墨。今於同宗上舍生叔玉處。又見京綃古本眞手蹟。字體奇怪如神。非筆力可幾也。異哉。天下之寶傳之千百年。歷人亡世變幾多。今其墨跡尙新。嗟乎。非鬼神守之。其能若是乎。吾見之嘆息良久。問其所從得者。今關西伯許公。嘗爲嶺南得之。愛君之篤好書。爲之特贈云。今上五年三月旣望。眉叟。識。

衡山三絶貼跋[编辑]

丁酉夏。余到城中。與崔漢卿侍直。論書畫。崔子爲余出其藏中古畫。得衡山三絶。蓋衡山文徵明作之天啓中。余嘗得顧氏畫譜。始見衡山筆妙。其詩,書,畫皆奇絶可玩。其後經亂失之已數十年。衡山之畫。蓋不多傳於東方。恨無由得復見也。今於崔子處見之。崔子知書,畫。非絶筆不留之。今吾老多病。於人事且疏絶。況求書畫乎。不見崔子。其何以得此。因竊歎物之佳玩。一得一失。一過眼亦數耶。略識所感於淸陰五貼詩下。

跋玄洽卷子[编辑]

吾見僧軸。有三難。人一詩一書一。得書難。詩又難。人又難。求觀古人文墨古跡。必於僧軸焉觀之。洽勉之。

竹窓遺卷跋[编辑]

天道洄泬。才命多乖。自古而然。然達者。未必聞。窮者必聞。此何故也。司馬遷云。富貴而磨滅者無數。惟倜儻非常之人稱焉。余常誦其言而悲之。今讀竹窓遺卷。一讀再讀。嗟嘆之不已。繼之以泣下。精深簡潔。往往情到語極。足以使人出涕。嗟乎。此何可能也。其誌曰。端莊寡言語。家貧無事。獨肆力於文章云。公諱籀。字師古。別號竹窓。其先晉陽人。當我宣祖世。方顯用。不幸被誣枉。卒以坎軻。嗟乎命也。平生以文學自娛。得於窮抑者尤多。其文蓋窮故益工。西門李相公著竹泉閑話。具言公無事。以故後人皆知之。今其胤子侍郞公。知吾慕公之文章。令一言記之。吾固爲公欲一言之願也。書之。以爲竹窓遺卷跋。

二水亭詩畫帖跋[编辑]

孝宗九年秋。余辭恩出江上乘舟。宿於楊花渡口。朝則晨霞未斂。日初出林梢間。往往有霽色。南望古木蒼壁。若在半空。依然半有半無者。二水亭也。吾江行過此亭。非獨今日行而已。江上雲霧。縹緲勝槩。皆莫如今日觀望也。二水亭。故韓興君西湖別業。今其曾孫浣來示詩畫二帖。其一。萬雲中詠二水亭詩。仍圖畫西湖之勝及朱金陵泛舟之作。其一。鵝溪,漢陰二相國詩。而其筆法又皆可觀。嗟乎。萬雲中。神宗二十七年。大發兵征倭。以經理朝鮮來。而朱金陵。其六年。皇孫生。以太史頒慶於東方。今五六十年。皆爲古跡。令人追感。記之。以附西湖古事。

李相國年譜跋[编辑]

穆謹閱梧里李相國遺卷。其末略敍科目官爵次序。以爲年譜者。又一卷。穆因鈔日記別錄。雜著疏箚之文。參以耳目所及。各載編年之次。而其大事則必終始具載。然後相國之艱難夷險盡瘁勞勤之義。卽此可見。蓋八十八年之間。因相國事。時之治亂事之得失。了然如目見。爲後世勸者多。而抑亦有補於國家中興古事云。

朗善君書帖跋[编辑]

王孫朗善君嗜書。求觀歷代書。其絶藝如古人。於東方古今書。蓋亦盡矣。頃年。奉使如燕京。得衡山神禹碑。觀龍蛇草木形。王孫於書。可謂博矣。以老人頗好書。不鄙夷之。辱示東方諸名人親墨帖。命一言識之。其在帖者。新羅有金生。高麗有李君侅元天錫二人。本朝安平公子,安琛,李塏至金玄成三十二人。特以筆妙。名後代者。亦多有之。此何可得見也。以余所聞見。金生者。新羅元聖時人。最古遠。書佛經至今千年。其親墨跡多傳之。筆苑雜記論書。東方自新羅來。金生爲第一云。李君侅侍中。亦其書大傳,史記。書商書太甲三篇諫王云。匪懈堂書。學子昂。變化入神。五臺山月精寺。初見大字。極魁健。雲峯,荒山讀聖祖碑。見頤菴書。殆絶筆。己卯名人傳。金自庵稱妙藝聽松書。於今滿一世。又有黃,楊,韓,白之徒。以書名其時。至今如黃耆老草書大字。能令鬼神辟易。楊蓬萊白雲溪楓岳洞石刻書尤奇。嘗自言入山中見藤葛。得筆力通神云。韓石峯書傳天下。初。其書入中國。中國之人評之曰。渴驥奔川。白玉峯稱瓊鉤玉索。而鵝溪公八歲能書。稱神童。萬曆末。有金玄成奉敎書西京箕子碑。著雍涒灘余月。鹿峯眉叟。識。

梧里相公筆跡跋[编辑]

梧里李相國仁祖元年。復入爲中興相。時已八十。以老乞退。上命有司。令官給月俸。不絶其祿。聞所居不蔽風雨。令本道作正堂以賜之。當崇禎四年五年間。吾先子作宰衿陽。賀正二帖。亦在此時。相國遺子孫書草帖。亦可見相國篤於孝仁。不慕其外之福利。信乎君子所爲。穆八十四。書。

李上左佛畫墨草跋[编辑]

李上左佛畫墨草六。其一。公子朗善君愛畫求取之。畫本紙前後皆有之。共一十二。自我中,明以前。言名於畫者。顧仁安堅畫山水。李上左畫人物。稱神妙。老人得上左佛畫墨草。殆千古絶畫。不得鬼神之妙。其能此乎。百代之下。必有知此畫者。知愛之也。重光大淵獻南呂旁死魄眉叟。書。

鄭氏傳家畫貼跋[编辑]

甲辰夏。鄭生袖持京綃古畫來示余。山水,宮觀,臺池,人物共十貼。仍謂余曰。吾家三世舊藏云。嗟乎。絶畫流傳。惜其人與畫不可知。其中有紫宸祥雲圖。撫玩爲之嘆息良多。自中原多亂。東民父老。每稱說萬曆東征古事。或垂涕洟言者。對此亦足以想見昇平盛事。書之。以爲鄭氏傳家畫帖跋。上之五年六月二十三日眉叟。書。

權生順經家藏世跡跋[编辑]

西湖權生。訪老人於漣上。袖其先代筆跡。示老人。請一言誌之。生之奉先之志。亦善矣。其中吉昌,吉興二公。老人嘗銘其墓。而吉昌君功烈偉績。光於史冊矣。生之五世祖東興公。以至行敎子孫。通國皆稱之。今生以敬奉筆跡之心。承其遺訓。思不忝世德。則可謂能盡於此心者也。老人感生之誠孝。謹書之。以加勉美意云。辛酉孟冬仲旬三日。期頤老人。書于石鹿林居。

東峯親筆詩帖跋[编辑]

穌齋相國布衣時。遊名山澤。得東峯詩親筆十七首。傳於家五世百八十餘年。其自書詩卷序。陰崖公稱其書古淡。字畫均適。余嘗於柱峯藏書。見東峯與柳襄陽書親筆。亦其書均適果然。今又見此詩。此詩或得於佛壁。或得於僧軸。多出於山中戲墨。終無一字放散。一一心畫可見。斯人者縱乖詭。出世以絶跡。然其心。於文與書可見。余嘗讀其文而悲其心。嗟乎。其書亦然。昭陽赤奮若剝棗節。台嶺老人。書。

南窓親筆跋[编辑]

余於深源寺。遇普願上人。持南窓親筆近體詩一篇。示我曰。嘗於關西僧印雄處。見高麗金富軾詩。其親墨跡宛然。後世名人追和諸作五十篇。此其一。而愛其筆法得之云。在萬曆間。石峯,南窓書最絶藝。吾以少年。及石峯,南窓。世皆稱南窓秀雅。長於律詩。人與詩尤多云。問元軸今六嘿有之。嘿得於印雄。雄得於惠峯禪師云。時甲辰九月旣望。眉叟書。

禹懼庵簡牘帖跋[编辑]

禹懼庵簡牘帖。一時諸賢往復者凡累十紙。今已陳跡。僕常慕懼庵公晩節尤落落。令人起敬。亦想見其所與遊。前時鄭仁弘入爲相。以故人來相見。公謝曰。道不合則交絶。交絶無相見也。方擧世混濁。潔身守正。不易其介。足稱君子之盛節。今讀其遺帖。其交際之不汚。亦如此。增令人感嘆無窮。其中東巖書。峻潔可喜。惜乎。斯人之不幸。士林至今冤之。任南原守孤城。抗天下賊。效死不去。其志烈矣。當此時。背義偸生者踵相接也。獨見義。不顧一生。以成其忠。當死生大變。又見其書。無一字一語亂矣。其所定亦可知。牘末相寄託之意。不覺隕涕。丁未仲夏下浣陽川許穆。書。

洪經歷古書帖跋[编辑]

今樞府經歷洪君琂。有古壁墨畫甚奇。旣歲久多漏汚。欲易之。濯其壁。徐起其畫。其先王父參判公時。搢紳大夫往來書。爲休紙在壁面。承畫者。得七十餘紙。其中紙斷裂或亡姓名者。亦有之。計其年月。參判公自宣祖三十七年間。在玉堂。至光海初。以吏曹參判。竄極南海上。其年歿。今其書近者五十餘年。遠者近六十年。歲逾久而其跡益貴。爲後世珍玩無窮。旣作帖空其面。余以世守寶玩四字。作篆書之。參判公諱湜。字淸仲。別自號西湖。仁祖元年。乃復其爵。上之元年庚子五月下浣。

許上舍書帖跋[编辑]

吾四十年前於海印寺。初見金生書。又於太櫓院見之。今入京。得見此帖於同宗小許上舍帖中。亦有金生書。其次蓬萊楊使君。又聽蟬李靜吾書。吾平生樂觀蓬萊書。嘗聞其書。入山中學藤葛爲之云。嗟乎。吾嘗與蟬翁。俱學於蔥山。吾甚愛其筆法奇詭。尤見古氣。吾落南不相見已三十年。今其人已死。獨其書在。追思往跡。愴懷良多。旣撫玩忘倦。因略識所感如此云。四年六月壬子。台嶺老人。書。

趙氏家藏詩帖跋[编辑]

朴承旨弘美,權石洲韠,任鳴皐錪,宋典籖淵,鄭學士弘溟,洪四宰茂績。皆一時才名士。亦嘗所從遊。皆有作題其後。嗟乎。通塞壽夭有命。趙公之殀。鳴皐之窮。石洲之不幸。皆天也。芚菴烏川之詩。白石之序。最後作。追悼諸人已亡。攷其年月。皆在五十年後。其言悽惋可悲。眉叟。識。

關北贈別帖跋[编辑]

元年五月。穆拜鄭相公。蒙示關北贈別帖。帖中詩凡累十篇。蓋先相國。宣祖十三年冬。由中書出爲北道節度。後五年。爲都巡察使。大出兵討叛胡。仍爲觀察使。聲名功業。重於一時。及孝考卽阼之年十二月。公從列卿。復出爲觀察使兼都巡察使。祖子孫三世七十年間。有二公。相國以節鉞出塞之年。公生。相國歿六十年。公復臨此邦。邦人父老咨嗟涕洟。相傳爲古事。可謂盛矣。又二公之行。朝之搢紳大夫。咸作詩以送之。古今事皆可觀。相國時計其年代。已八十餘年。嗟乎。多亂之後。尙遺篇什在紙。紙今壞裂不可讀。古人文字。一言半語皆可貴。良爲嘆賞。其中因牙將呈幕府詩一首。吾外祖水部公作也。感而書之。

三代古文跋[编辑]

王孫朗善君亂後觀於故國。得夏后氏南嶽治水碑七十七文。當時象物制書。字體類龍蛇草木形。千古異跡。信三代之物也。又西周史籀石鼓文。秦丞相斯小篆嶧山碑。皆在王孫。嗜書非至篤好。其何以得此。堯水至今累千年。碑埋沒深山。韓,劉二子所不見。而但咨嗟涕洟。其詩傳於後世。至嘉靖間碑始出。而嶧山碑。亦世無有見之者。唯徐散騎摸本不滅僅傳。石鼓文旣磨滅不可見。但識其魚維楊與柳如干字而已。此謂三代古文云。屠維作咢無射嘉平夕。石鹿老人。識。

書南賁趾遺卷後[编辑]

辛卯冬。穆在京城。日接南士。得南賁趾遺卷。善乎。賢者之邦。有隱君子在。而世莫能知也。其學自日用人事之著者。達之於性命之微。而其言皆發於問學之奧。有以敎人者多矣。而議禮講易尤詳密。其固窮自守。雖古人之賢。亦莫之過也。妻子困餒。身不厭糟糠。以爲雖千駟萬鍾。不以易其介。刻意勵行。言必有法。動必有禮。常以姑息苟且。爲學大戒。亹亹乎君子之德。夫以陶山講學之盛。蓋不多得於群弟子之列。孔子所謂魯無君子。斯焉取斯者非耶。惜乎。天不假年而卒早歿。

書金生親筆後[编辑]

吾嘗於四年春。入京城。過同宗許沃汝侍郞。閱書籍。得見金生眞筆蹟。忻然不忘。誇於趙希溫進善。希溫曰。其筆蹟如何。吾擧告大略。且曰。其書變動如神。殆非筆力可爲者。古綃剝滅。幾不可見。曰休矣。行草作戲墨。豎直如絲縷。長半尺者是耶。曰。然。曰。吾前時嘗見於昇平金相國藏書。此本出於李灘叟先生。傳於舟川康上舍。相國得之於康氏子孫云。嗟乎。天下之寶無主。得之者有之。今果爲許氏之有也。仍出示四佳小說。宋崇寧中。有翰林待詔李革,楊球二人者。以書名世。高麗洪學士灌入宋。以金生行草示之。二人驚曰。不圖今日得見王右軍眞跡。灌乃言金生。二人曰。除右軍。復有何人能此神妙。又載筆苑雜記。論東方筆法。金生爲第一。姚學上,僧但然靈業。亞之云。吾入鷄林聞之。金生者。元聖時人。入山中折木畫地。學右軍入神云。福州紫霄峯下。有金生窟。

書成按使杜詩卷後[编辑]

吾旣作成按使墓銘。其庶長男後龍。叩余。泣謝而言曰。子銘吾先人之葬。吾願畢矣。死不恨。龍有杜甫詩鄕本十卷。爲先人舊物。先人好讀杜甫詩。壬辰之亂。遁逃山中。此書得全。今經亂已七十年。先人歿又三十年。手澤猶在。龍敬守之。朝夕勉戒弟若子。令毋失先人之遺。願得夫子一言。以示世世子孫云。感其言。識。

書三賢簡牘後[编辑]

韓君嘗閱其先公遺籍。得三賢簡牘來示余。其一梧里李相國書也。其二。愚谷鄭判書,姜掌令子久書也。嗟乎。李相國歿已數十年。鄭,姜二賢。皆不在世。獨其墨蹟宛然。相國之書。今以年月推之。二年冬。有上變事。囚連累其門。相國席藁請罪。其一書。言此事也。愚谷三年夏。有長子客死都下。吾嘗爲之哭弔。其悲痛之書。使人酸鼻。又其年李觀察卒北關。朝野皆惜之。二公書。皆及之。如子久之閑暇。亦可見於其書如面目。今皆已成陳迹。吾衰病在世。感而書之。

書朱太史書後[编辑]

此朱太史書也。萬曆三十四年皇孫生。太史受命頒慶於東藩。東藩父老至今傳說太史文學使事。今此書亦足見治平古事。嗟乎。自萬曆丙午。歷泰昌,天啓,崇禎。至北朝康煕之年。一甲子已周。而方今天下大亂。易世興滅。衣冠文物變革盡矣。對此不覺慨然太息。辛亥溽暑節。眉叟。識。

書漢山李相國遺卷[编辑]

蒙示間中諸作。老人孤陋。不圖垂死。見此異等奇品大篇傑作。頗得古人氣。其遊戲寓言加詼奇。口誦心玩。至愈久而愈悅之。詩與文,雜著諸作。皆一致其心。古人之心。發於文者。忠實敦厚。爲世勸戒亦多。蓋詩。言其志也。歌。詠其事也。槩論古詩三百篇之旨。同出於里巷之謠。二雅之變。賢人君子憂時慨世之作也。古人云。詩與樂一也。文章之作。亦由人心生。德爲之本。言爲之用。今其言。思而不散。傲而不慍。其閒暇得意之感耶。抑無聊不平之感耶。昔周衰。師襄入海。其聲若高視遠眺者如此耶。書之卷末。以答不遺之意云。閼逢攝提格孟春旣望。眉叟。書于萬古茅廬。

題五先生禮說後[编辑]

禮說二十篇。印行已數年。穆在窮鄕。以不得見爲恨。星山裴季章。嘗與吾言。眷眷有求贈之意。顧相去數千里。不敢望也。越四年。裴氏遭患難。顚沛入京。果得一帙來贈。其一諾必信。殆古之遺義。穆不唯以得是書爲幸。與裴君。益深得其爲人。其後裴君別數年。竟不復見而死。吁。可悲也。穆。識。

題朗善君圖書帖後[编辑]

公子朗善君好奇字。以我頗知蒼頡古文。示以所藏圖書古篆。自司馬遷,公孫弘,申屠朗以下。古今印法凡八卷。其字體奇古。刻法臻妙。論東方近代。則金相國最大家。而皆爲文房佳玩。識之。

題趙進善涑金石帖[编辑]

今春坊進善趙君。寄示金石帖四冊。甚奇。穆閱之忘倦。古寺浮圖。山碑海碣。大葬石刻之文。隻字皆在。自新羅歷千百年。以書名後代者。如崔學士,金生,坦公,李君侅侍中,安平公子。近世楊,黃,韓,白之徒。其書在帖凡八十七人。於此。亦足徵東韓文獻之可尙。穆嘗入智異山。觀崔學士雙溪碑。莓苔間。又見石門大字。遊淸涼山。觀金生窟。海印寺。又得金生書。出海上。見蓬萊葛筆書。穆忻然喜之。今吾已老。多亂且三十年。古跡益埋沒。今見此帖於趙君。追思往迹。拊心良感。趙君博雅嗜古。尤愛好文墨古跡。嘗遊名山澤。得古書尤多云。

題法心軸[编辑]

吾壯時。遊名山澤。多識沙門弟子。其徒亦樂與名士大夫知姓名。於是有詩軸題名之卷。曩時多難之世。所謂卷與軸。或爲禍階。爲世禁戒久矣。自數十年來。京山釋子往往持卷軸者有之。今吾來奉恩寺。見寺僧求詩者八九。世道之遷易。人事之開晦。亦於此見矣。

題熊淵石文後[编辑]

吾嘗於熊淵石崖。觀石文異書。其書怪怪奇奇。或豎或橫或合或散。變動可駭。石靑字墨。苔蘚不沒。崇禎末。有一邑宰。間斲剝之剝得數字。石剝深二寸。石文不改。亦異哉。昔包羲氏受河圖。蒼頡效鳥跡造書。及軒轅虞夏之際得卿雲,嘉禾,龜龍之瑞。於是有雲篆穗書龜龍象物之文作。秦興。古文廢而隷書作。隷書者。徒隷之書。又隷書變而草書。大傳,楷草。皆非聖人作之。草書又不列於王者同文。古書載籍不言。然吾乃今得此。然後知草,隷。亦出於天地之文。而其見於石文如此云。上之五年甲辰六月上浣。書。

先世遺帖識[编辑]

不肖自多亂以來。羈旅棲棲。以至老死。先代筆跡遺墨在子孫者十不二三。旣世遠。多剝落難見。曾祖贊成公。顯於嘉靖間。至吾先子之世。當崇禎年。其間三世百餘年。此後年代逾遠。筆跡寸紙。恐愈遠而愈失也。次其年代。作爲一帖。凡累十紙。吾先子棄子孫已三十年。遺墨在紙。不肖無窮之感。良在此而愈結。上之五年甲辰孟秋上浣。不肖穆。敬識。

藏六堂六歌識[编辑]

藏六翁。再思堂之弟。而魯陵六臣。集賢學士朴彭年之外孫也。當燕山甲子之禍。再思堂旣被禍。以兄弟連坐。燕山廢後。因逃世不出。有藏六堂六歌。傳於世。退陶李先生以爲太傲然遺世放跡。其言固然。遭濁世。潔身遠引。忘世累則有之。亦足以想見魁梧傑出。高蹈拔俗。泠然有箕穎之風。著雍涒灘。孔巖眉叟。識。

書起鳳書後[编辑]

童子起鳳者。故槥郡太守尹復元之兄弟之孫者也。丙子之亂。生民之禍。蓋極矣。父母兄弟妻子接踵而死。殭仆相望。魂魄孤傷。俘虜相隨於道路。族類破亡。悲號相失。至今四十年。其老者死。而童稚者老矣。童子生於福建。其父以俘虜死。而去故國萬有數千里。我大行十年。使者來。有尺素付至。言父亡少依於姑。問其家絶國消息。百越,朝鮮。古方外重譯之國。方天下大亂。親戚一氣感通。蓋非人力可期者。人情相感。可爲悵然。嗟乎。亂世之嘆。令人苦心。崇禎末。明將耿重明。以其衆降奴。明亡。以攻伐功多。裂地受封。稱定南王者也。初我江都破。悉收寶貨,婦女。童子闔家俘虜。其父有妹見收者。此童子所謂姑者。而重明納之。生精忠。今重明死。代而據福建者也。十五年孟冬十月丙申。石戶老人。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