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南塘先生文集/卷二十二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二十一 南塘先生文集
卷二十二
作者:韩元震
1765年
卷二十三

家中问答[编辑]

答舍弟启震○癸巳正月[编辑]

所疑凾丈与李公举书。吾弟所见则明矣。所论则正矣。但于凾丈之旨。全未识破。而未免归于轻议长者。此甚可惜。天命。属之继善。人物之性。属之成性。理固如此。不容复议。性善。系之继善之下。相近之性。系之成性之下者。盖以性善之理。原于继善之初。而相近之禀。定于成性之后。故各因其分而分系之。以明其性善为本而相近其末也。性善为源而相近其流也。岂谓人性之善。乃在未生之前。而既成性矣。则只是相近而不复有同者耶。先生辨答文字。多出于宾客书札。胶扰之中。应卒副急者。故语脉曲折之间。未暇致详者。容或有之。而若其指意宗要。则决不至有差谬。如来书之所疑也。至于太极图解。自其著者云云之为道之用。自其微者云云之为道之体。先生之说。实得朱子之意。而若其所以为说。则又非直以著者为道也。谓即此至著之象而道之用行焉。而与下文所云相对为体用也。盖太极之体用。有小者有大者。阴阳动静。分为体用。体用之小者也。阴阳动静为用。而其所以然者为体。非谓阴阳为用而太极为体也。谓太极之动而阳静而阴者为用。而其所以然者为体也。体用之大者也。体用之小者。图解盖累言之。而于其大者则固鲜及之矣。独此一段。专言其意。而犹未明言体用二字。故读之。能识其意者。又鲜矣。至我先生。乃去其中发挥出体用二字来。以晓学者。则其微显阐幽。可谓至矣。而九原可作。亦必莞尔者。岂独濂翁之于晦翁而然哉。抑有一说可知先生之意者。朱子答严时亨书曰。易传言继善。是指未生之前。孟子言性善。是指已生之后。图解后论曰。以至微之理言则云云。以至著之象言则云云。先生于此。固讲之熟矣。而其为说乃如彼者。岂非即其所言。推其所未言。如上所云者乎。且道吾弟以为朱子此等说话。吾弟独见之。而先生却未能见耶。抑以为虽已见此。不能尊信。如近世毁经破义者之为耶。不博固非所以语先生。而不信又非先生之所宜出。则可知其说之有在。必如吾所云也。吾弟何不如此推之。以得其意。而轻议长者于不博不信之地耶。盖性善相近之。皆在成性以后。微之为理。著之为象。先生知解固犹人也。而若其性善相近之义。所以不同。微之为体。著之为用。先生之所独得。又非世人之所及也。所谓诸君知处。良遂捴知。良遂知处。诸君不知者也。夫以不知之徒弟。相与疑其捴知之祖师。其亦不足为大心众生也已。余于先生之说。亦尝致疑者多矣。盖既未能即契于言下。则虽不能不疑。亦不敢不求其意。钻硏体究。往来于心。不置久而后有得。则乃见其微言精义。弥高弥坚。非浅之可窥。而昔之疑者。真个是妄耳。每见得到此。未尝不汗流浃背也。自此虽见有可疑处。亦不敢轻疑。而益勉于其指意之求见。故往往有涣然融释。沛然悦豫处。而不但已于解疑而止。则虽不敢谓全无疑。亦自谓疑渐无耳。今日诸公随语生疑。轻加雌黄者。无乃未见此境界耶。且凡新学后生。未窥大源而粗识名目。便自处以圣智。轻视前辈。恣意讥评。此殊非美习。而亦见其浅之为丈夫也。余甚不喜如此。吾弟宜戒之。所辨公举说。辞意明达无滞碍。甚可敬也。公举之以生之谓性章下注。为释气质之性者。语尤无据。而吾弟所辨。尤得其要。其为犬牛人性之性。与率性之性。同一性字者。只此一语可破众说之胶固也。盖犬率犬之性。为犬之道。牛率牛之性。为牛之道。人率人之性。为人之道。则犬牛人性之性。果与率性之性不同乎。率性之性。既是本然之性。则犬牛人性之非为气质善恶之性。又明矣。余答公举书所辨颇详。而犹未能推得及此。今因来问而复申之辨说至此。殆于无可疑矣。未知公举见之。复以为何如也。

与舍弟别纸辛丑十二月[编辑]

巍岩抵君答书来。不对所问。代以他说。其说非不善。其意却甚不好。盖渠于君所问。自觉竆遁。无说可对。而又不欲屈己以从。故为此谎说以相拒耳。顷年知觉之辨。渠与晦甫邻比相从。而犹以书札论辨。及见吾书。乃曰更容商量以报。其后十年。更不提起。今又如此。盖其作文立说。争是较非。务以胜人。是渠伎俩本色。而惟此二说。既吐复呑。不肯究竟。岂直倦于酬酢。恶其多言而然哉。且渠文字每出。非其讥嘲人。即便忿狠语也。殊欠平稳坦荡质直恳款底意思气像。苟其心下清和乐易。无有渣滓草木者。讵如是哉。堂堂张也难与幷为仁者。政谓如此人耳。宁可复与说话。大抵吾说心一也。性一也。而心即气。性即理也。气不齐而理纯善。故就气中单指其理曰本然之性。而纯善无恶。就理上兼指其气曰气质之性。而有善有恶。其发为情也。心之气动而性之理乘之。气清则听命于理而其情善。气浊则理为气掩而其情恶。圣人之气质。至清无浊。故其情无不善。众人之气质。清浊相杂。故其情有善有恶。情虽有善恶。圣凡之不同。要皆从一个心性上发出来矣。其本无二。故其发亦无二涂矣。彼以心与气质为有辨。以心为本然之心而具本然之性。气质又唤做一心而具气质之性。心既有本然气质之二。而所具之性。亦随而分为二性。是则所谓二本也。又谓圣人之气质。常自退听于百体之外。而与心隔截。则其发亦应心独发。而气质不相干矣。又谓众人之气质。有时用事于方寸之中。而与心混幷。则其发亦应心。与气质或离或合也。一则心与气质分截。而一用一不用。一则心与气质离合。而或幷行或单行矣。其本既有二。则其发亦必有二涂矣。二涂之发。决无是理。则二本之无。亦可推知矣。君之所问。既于此究诘。而扣发其回头改观之机。则政是奔驹横骛。授御者以衔辔。虚舟漂荡。与篙工以柁楫也。渠于此平心观理。以审其说之通不通。则一拨便转。只在此矣。顾乃知非而胶守。讳竆而不服。宁受平生之暗黯。不肯一日而幡悟。若是而岂复有回生起死之望耶。世间志气坚强。文学该洽如渠者。岂易得哉。而又有是病痛深痼。不会长进。此莫非吾道将衰。无人可担荷而然也。命也奈何。渠之为学。无实心求是之意。前固知之。今益晓然。此后便与之相忘。不复与及义理之辨可矣。

与舍弟甲辰二月[编辑]

吾弟言心之未发。湛然虚明。则清气为主而浊气敛伏。俄顷之间。旋复昏扰。则浊气用事而清气漂汨。故自其虚明者而发出则其情皆善。自其昏扰者而发出则其情不善。此说甚善。余之前此所论。非不详矣。而犹欠此意。今得此说而补之。可谓幸矣。然其说犹有未尽推者。众人气禀。清浊相杂。故虽幸未发。而浊气之禀。未全浑化。是以外诱之甚重者来感。则虽自虚明者而应之。亦有不善。虽甚昏扰。而清气之禀。未尽消亡。是以天理之至正者来感。则虽自昏扰者而应之。亦或有善。若谓昏扰之发。无一有善者。则众人一生。其有未发者绝少。而善情之发。不为不多。何也。此无他。清气之禀。犹在故也。以此推之。则浊气之禀犹在。而虚明之发。亦不能皆善。亦可知矣。盖虚明之发。其情善。昏扰之发。其情不善。大体固然。然以其气禀清浊之有在者。遇其外感邪正之所重者。则其虚明之发。有不善。昏扰之发。有善者。亦必有一二矣。必其致戒惧慎独之功。而气质尽变。渣滓浑化。然后虚明之发。方无不中节矣。至于禀气极浊。无一分清明者。亦有善情之发。乃由于性命之正。根于心而不容灭息也。于此却不当以气之清浊论之也。盖圣人之禀。极于清。下愚之禀。极于浊。则情之善恶。各极其全。亦宜如气禀之相反。而圣人无恶情。下愚有善情。圣人无浊气。而下愚有性善故也。

善与中节亦有分。如当喜而喜。当怒而怒。皆善也。然或过或不及。不能尽其当然之则者。有之矣。此中之所以尤难也。而惟舜为能于善之中。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也。然则昏扰之发。其善则容有之。其中节则尤难得矣。然大学所谓至善。善上加一至字。则又与中无间矣。

与舍弟庚申八月[编辑]

仪礼经传一书。天下义理。无不备具。独不载程朱议论。故未有折衷损益之论。著其中制。使人有所准的。譬如轻重俱举。而无权衡以称之。长短毕陈。而无尺度以裁之。是必为补编。备载程朱议论然后。方可为万世通行之书。此实儒门大事。不可已者也。朱先生晩年编是书。其惓惓之意。可见于门人知旧往复答问之说矣。其意岂不及此。而顾不欲以制作自居。不著其说。程张之说。又略而不备。故亦不著。留之以俟后人。此意甚分明。勉斋续编时。当为此事而未之及焉。其后数百年。亦未有人理会此事者。甚可恨也。今吾幸见得此意。若复以朱先生所俟为嫌而不敢为之。则此事终必为千古未了之案矣。区区小嫌碍。岂必可顾哉。以此不揆僭妄。必欲为之。而第其工夫浩大。事功难及。是可惧也。仪礼一部。必得其久借者然后。乃可以办此。今方借看玉溪本。而此非久留者。乡间又未有可得处。君须博求之京中。必得一本送来为望。若得唐本。输致简便。尤好矣。仪礼本经。只有冠婚丧祭朝觐聘享飮射之礼而已。朱先生所编。则幷载学问工夫治道纲纪。学问则自初学以至成德。治道则自人君内治。以至经理四海。表正万方。其他天文地理律历兵家卜筮筭数之说。亦无不载。实是天地间一大义理府库。而他书无可与之并矣。此不待深究其义理。只观其篇目所著。已见其如此矣。朱先生之编是书。盖将以继周公而立一王之制。为学者而垂万世之训也。然夫子已有从先进之意。所答为邦之问。亦可见也。先生亦每言其古礼之不可尽行。则是岂不知折衷损益而后可行也。亦非不知非己则不可也。而秦汉以后传纪杂书。无不采入。独于己说不著之者。何哉。此其意如上所云。而以俟后人者。槩可见矣。庸学章句。独载其全文者。以其随经文编入。不有嫌于作者故耳。然据此之编入。亦见其他说之皆可编入也。系辞本义。论天地大衍之数。揲蓍求卦之法。而曰。意其详具于大卜筮人之官。而今不可考。其可推者。启蒙备言之。及其编通解。则卜筮一事。只存其目而阙其说。盖以启蒙之外。无他考证可编入者。而启蒙之书。则是先生所自著者。不欲其自为编入。故阙之。以俟后人。非谓其说可终阙之而只存其目也。先生之意如此。则后人于此。其可不尽心矣乎。若曰程朱议论。各有全书在耳。不必萃于此而后为可也云尔。则亦有不然者。果如是说。则朱先生何以复编近思录。而亦何以其庸学章句编入于是书耶。此是儒门大义理大事业。亦欲君知之。故详及之耳。

与舍弟甲子三月[编辑]

私庙之于国家。诞生圣躬。克绍大统。以亲则主上之亲母也。以功则宗社之所赖也。其不可使其神无所归而不享四时之香火明矣。若欲立后奉祀。则为其后者。不敢父先王而母其后宫。是为无父而有母也。其不可亦明矣。若使之不为后。而只奉其祀。则以人臣而祭君之后宫。名义无所当。而奉其祀者既祭其父母。又祭此后宫。则礼亦不专。而譬如生人之寄食他家者。以诞生圣躬之人。报祀之薄如此。此亦岂人情之所安哉。只当依庶子承重者祭其母于私室之文。别立庙以祭之。题主。只书封爵姓氏。而不书属称。主上亲祭。则祝曰国王某敬祭于某封某氏。不称子。只书名。不为亲祭。则遣宗臣代行。而祝曰国王某遣宗臣敬祭云云。如是则既无所干于大统。而又不尽绝于私恩。两无所憾矣。私亲二字。本无干统之嫌。称之亦无不可。但此二字乃是俗称。书之题主祝文。礼无可据。且今日则可用。而后日则不可继用。既不可继。则自始不用。不复有改易变动之事。亦近于正名之义矣。若曰以人君而祭后宫。为不可也。则人臣之丧。国君致祭。臣犹可祭。况以先王之贵嫔。嗣君之亲母。而反不可祭耶。若又曰主上既承宗庙之统。不可又主私亲之祭也。则庶子承重者祭其母。礼既有据。而凡在国内大小祀与山川社稷风雨雷神先圣先师之祀。国君皆主之。况以主上之亲母无后。而为之主祭。不废其祀。有何不可也。亦有何损于大统乎。或以书名为疑。则山川社稷先圣先师。人君皆书名祭之。于其所生之亲而独不可书名。亦未知其何说也。廷臣不知以义理裁制。惟以迎合上意为主者。固为可羞。然其事本不为非。则亦不可随众攻斥也。向日赵台之䟽。不知以人情天理裁度事宜。又不能考证先贤之论。而徒为高论。以激成君上之过举。此不可晓也。恐君坐在京里。失于言议。故玆及之。

程子曰。庶母不可入庙。当祀于私室。外书。

窦文卿问。子之所生母。题主何称。祭于何所。朱子答曰。今法五服年月篇中母字下注云。谓生己者则但谓之母矣。若避嫡母。则只称亡母。而不称妣以别之可也。伊川云祭于私室。大全。

问。丘氏曰若嫡母无子。而庶母之子主祭。恐亦当祔其母于嫡母之侧。此可遵行否。沙溪先生答曰。程朱说可考。妾母岂有与嫡母同祔之理乎。疑礼问解。○程朱说见上。

与姜甥奎焕○乙未二月[编辑]

世之肆诬尤翁者。固不须说。其用心持论不甚如此者。亦颇窃疑。以为尤翁之绝䥴。不在于毁经之日。而在于礼讼之作。及其蔽䥴之罪。诛党之法。则又必以毁经为说。是似出于一己之私忿而非天理之正也。此正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也。贤于此又不知所辨。亦见其烛理之未明也。贤且将此事做已遇底。去里面坐在思量。便可见得尤翁用心处。贤亦有平生执友道义相许者。一朝妄作如䥴者。便可立地相绝乎。抑将戒之责之。冀其有改而终不见听。或别因一事。见其心肺。无复可望其为善人而后方绝乎。大凡朋友有大过。固有相绝之义。亦须有忠厚恻怛之意。存乎其间可也。彼幸幸然不俟终日者。所以为小丈夫也。君子岂为之哉。尤翁之于䥴也。早相许以道义之契。则义固未尝不重。情亦未尝不厚矣。当䥴之始改注。不待其戒之责之。以尽其朋友之道。而遽与之割席。则岂不为君子之薄德也耶。故于毁经之妄作。斥之虽严。而其伯夷之称。讲官之擢。朋友之谊。犹未尽绝也。岂非所谓王庶几改之者耶。倘使䥴也旋即悔悟。改其妄作。则尤翁之所以待之者。又岂特一善之称。一官之除也。及其礼讼之作。䥴为卑主贰宗之说。肆其为谗贼。则凡䥴之包藏凶慝。为鸱为枭者。败露无馀。而无复可望其改前日之妄作矣。䥴于是乎始决其为圣门之异端。而不容复全其未绝之交谊也。此尤翁之绝䥴。所以不在毁经之日。而在于礼讼之作也。䥴之为恶。虽著于论礼。而本其非心。依旧在毁经上。论礼之悖。祸止于一时。毁经之诬。害流于万世。其罪之轻重。又有所间矣。交谊未绝于为恶未著之时。君子之过。不亦宜乎。而扶护不替于其恶已著之后。党人之迹。恶可讳也。谗贼之为党。得罪于王法。异端之是与。得罪于圣门。则于党之中。又其罪之有轻重也。此尤翁之所以蔽䥴之罪。诛党之法。又必以毁经为重也。大抵断䥴之为奸凶。论礼可据。而数䥴之所负犯。毁经为大。故昭奸绝交。虽在于礼讼。而蔽罪诛党。必据于毁经。此其生物之仁。常行于绝恶之中。知言之明。不差于用法之际矣。苟非义精仁熟者。其孰能与于此哉。然此可为知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所谓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贤若于此见得。许汝具一只眼子矣。

答姜甥乙未四月[编辑]

所询程图。退溪先生尊尚甚至。至为收入于十图中。栗谷先生以为多所未安。往复辨难。终未归一。夫以二先生学问见识。其所论犹如此迳庭。矧在后学。何敢轻议其得失而妄定其是非耶。然愚意以为此图无甚紧关。亦无甚脱误。不必尊尚。亦不必深攻也。窃观其图。着一心字于上。而旁列名心之目。着一敬字于下。而旁列治心之目。其意盖以为名心之目。有如此许多。治心之目。有如此许多。名言既殊。指意亦各不同矣。学者当因其名言之殊。而究其指意之如何。得其指意之所在。而致其体认持循之力。则集成图子。寓目警心。不为无助于讲明力行之地云尔。岂谓良心之外。又有本心。赤子心之外。又有大人心。人心从一处发。道心又从一处发。赤子独得乎良心。而其发只有人心。大人独得乎本心。而其发只有道心。心有二本而人各有心。如来谕之云也。盖自其本善者而谓之良心。自其固有者而谓之本心。指其纯一无伪者而谓之赤子心。指其通达万变者而谓之大人心。因其感于食色而发者而谓之人心。因其感于道义而发者而谓之道心。虽只是一心。名目所指。其义亦自不同如此。为心学者。安得不因其目而各致其思乎。图中位置之对值。说中句语之双关。亦姑从其图体文字之顺适而已。初非故有意于分属也。至于下方功夫条目之开列。其前后略有次序。左右略有分辨。虽不为全无意义。然亦非谓先做上一段事然后。方做下一段事。既做这一边事然后。又做那一边事。如大学明德新民本末之相对。知止能得首尾之相因也。此所谓无甚脱误而不必深攻者也。然此个名目。圣贤言之。经传备矣。程氏特于一处集合成图。未有所发明于前人之所未发者。则此又所谓无甚紧关而不必尊尚者也。至如来谕所云。全不悉程氏之意而轻加疵议。程氏其果心服耶。且如心圈中幷着虚灵知觉神明三言者。亦谓古人状心之德。有此三言。而各从其言而求之。则虚灵是一般意。知觉是一般意。神明又是一般意。岂谓虚灵之外有知觉。知觉之外。又有神明。而人人有此三个心耶。来谕既疑于彼。则亦何不疑于此耶。大凡读书玩图者。不能以意逆志。惟其言与象之是拘。则无言不病。无象不舛。周子太极图若说。岂不是浑成无罅底法象。精纯不杂底文字。览者若徒言与象之是拘。而不善观其意。则阴阳之上。有太极圈。五行之上。有阴阳圈。岂不以是阴阳上有悬空底太极。五行上有幷立底阴阳耶。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亦岂不似太极独立于阴阳之前。而阴阳自无而有耶。然自有此图以来。何尝有人以此为此图之病也耶。故区区愚拙读书之法。每于先儒之言。虽其所未可晓处。不敢轻加非斥。而反复求通。终不可通然后。置之于阙疑之例。何尝才见其有不合于己意。便以一笔句断。不复容其有商量。如君之勇耶。后来学者。多不诚于为己。才以学问自处。便已有突过前人之心。又欲其新人之耳目。故务于前辈所为。吹洗疵摘。无复有容护尊畏之意。此非细病。可戒而不可效也。非谓君今遽有此病。来论偶近。又恐不知为戒。故漫及之耳。然亦非欲君于古人言议。不辨是非。不究得失。而一意尊信。不复有取舍从违之权衡也。是非不可不辨。得失不可不究。而但须辨之必谨。究之必审。使尊畏前辈。讲明义理。幷行不悖。而尤不可有求古人过失。蕲后来尊己底心耳。

与姜甥己亥五月[编辑]

示无极辨。所论甚正当。文字亦无病。但于节斋误认处。有未尽说破者。大传曰。神无方而易无体。神以理言。言理之神妙。或在阳或在阴而无有方所也。易以气言。言气之变易。或为阳或为阴而无有定体也。本义所谓无有形体者。亦谓其易之变化。无定形无定体。不可以形体拘故。谓之无形体。非谓如太极之无形体也。故语类曰。易无体者。或自阴而阳。或自阳而阴。无确定底。故云无体。又曰。交错代换而不可以形体拘也。然则易无体三字。分明是气之变易。无定体之谓也。本自与濂溪无极语不相干。节齐乃以无极之语。谓本于易无体之言。岂不误哉。

答姜甥己亥九月[编辑]

来谕理之主宰者。未尝有间于善恶之发云者。甚可骇。自一原处言。则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无往而非理之主宰也。自分殊处言。则理之乘气而动者。有不为气掩而直遂其善者。有为气所掩而不能直遂者。其直遂者固可谓主宰。而其不能直遂者。亦可谓主宰乎。理虽无造作。而在善情。犹能主宰者。如舜之为君。使稷播谷。契敷教。禹治水。皋陶明刑。舜则恭己南面而已。虽不自去行数臣之事。彼数臣者之成功。莫非奉行舜之命令。则当日天下之事。夫孰非舜之所主宰乎。理虽本善。在恶情。不能主宰者。如人君其尊本无对。其势本无敌。然或为强臣所制。而爵赏刑诛。不能自主。则已失其人君之职矣。如此之君。亦可谓主宰天下之事乎。今君以理之为气所掩而不能自遂者。亦谓之主宰。则理既为气所掩而不能自遂矣。所谓主宰者。果何事也。善情之发。理为主。恶情之发。气为主者。此吾从来言议之所主也。所谓理为主者。非谓理有时有所造作也。特以气之听命于理而为言耳。气既听命于理。则不谓理主宰而将谁谓之主宰也。此于农拙四七说。辨论之已详矣。君亦闻之熟矣。今遽疑之何也。盖无论情之善恶。发之者皆气也。而以气之顺理而发。而理遂其善者。谓之理主。人之禀气至浊。无一分清明者。亦有善情之发者。是亦浊气之顺理而发。而理主其善者也。如强臣或听命于其君。而不害为其君之主此事也。以气之不顺乎理。而理不能遂其善者。谓之气主。则所谓理主者。果有嫌于作用乎。若退陶之说。则以七情之兼善恶者。而谓之气主。是以气之顺理而理遂其善者。亦属之气矣。气之顺理而理遂其善者。亦属于气。则理之为主者。又当进于此而自有所作用矣。此其为说之可疑。而与吾说不同也。退陶以理之主善。对气之主善而言。则是以理之有所主宰。拟之于气之有所作用者。而理亦有时作用矣。君不论善恶。只以其理之乘气者。谓之主宰。而又恐其或近于退陶之说。则是以理之主宰于善者。等之于寄寓于恶者。而理实无有主宰之时矣。同一气发理乘。而善必归之理。恶必归之气者。盖以善者本于理而非本于气。恶者生于气而非生于理故也。气之清者固亦善也。但能发挥此理出来耳。若其为仁之端义之端者。决是本于理之善而非本于气之善者。故曰善情之发。理为主也。一助一忘。恐皆未为得也。大抵就一原上看。则气本于理而理无不宰。就分殊上看。则理乘于气而理或宰或不宰。此必然之理也。吾说虽多端。其要只此两言尽之矣。幸更思之。于此若有所得。推之他说。亦有所发明矣。程子所言知觉。中庸或问论之极明白。其言静时既有知觉。岂可言静而引复以见天地之心为说。亦不可晓。盖当至静之时。但有能知觉者。而未有所知觉也。故以为静中有物则可。而便以才思即是已发为比则未可。以为坤卦纯阴而不为无阳则可。而便以复之一阳已动为比则未可也。据此则程子之意。以静中知觉。为有害于其静。而比之于复之一阳已动。朱子之意以为无害于其静。而比之于纯坤不为无阳。而朱子以程子之言为非者。其意十分晓然矣。程子之言。若是指有所知觉。则其言自是正当。朱子何以为不可晓而非之耶。君初不细考其文义。而遽欲立论是非。何其踈率之甚耶。君才高性敏。看得文字容易。故颇有轻看义理之意。吾固虑其有踈于察理而易于立论之失。今果验矣。痛宜戒之。从今以后。读书竆理。改作钝根工夫。已晓而若未晓。已得而若未得。精之又精。熟之又熟。勿遽立论。戒其向外。务矫其轻浮之习气。以养其德性之深厚。至望至望。

答姜甥己亥十月[编辑]

细读来书。方知前说非见之误。乃说出未明之过。今观所论精当。令人意思洒然。其云一原理宰分殊。理或宰不宰。是指人心未发已发而言者。尤得此之旨矣。然在天地万物上看。亦未尝不然。更加详焉。

答姜甥庚子八月[编辑]

顷示师门之教。以天命之性为气质之性者。吾所未闻。此必君误听也。师门平日之论。以为性之得名。因理在气中。故天命之性。虽是至善。亦终离气不得。对君言者。想亦如此。而君不识其意耳。天命之性。以至善言。气质之性。以善恶言。名目一定。不可复易。今如此互换颠倒。而传之为师门之说。则岂不骇人听闻而贻累师门耶。吾说中有以五常之性为气质之性者。盖亦因时救弊。不得已之论也。本非正论五常气质之名目也。然至其为说。则必曰对太极而言则如此云云。而费辞分解。犹不可以见信于人。则曰此可为知者道。不可与不知者道。此其意可见也。今君未有他说话曲折。而突然撰出题目曰天命之性。是气质之性。岂不可骇之甚也。来示又以成之者性。为气质之性。继之者善。为本然之性。亦甚不可。而师门之意。本不如此也。继善是命。成性是性。而皆以本然言。此易之本义也。成之者性。本以善言。人物之性。虽有偏全之异。要之皆为可循之性。则岂非善耶。若其不可循者。乃气质之所为。而非性之本然也。成之者性。何尝以不可循者言耶。然人物善恶之禀。乃在成性以后。本性之禀。原于继善之理。故论气质则归之于成性之后。论本然则本之于继善之初。此亦推说极细之论也。非是以继善成性。相对为本然气质也。若如君言。则人物既生之后。只有气质之性。而本然之善。却在未生之前。不与人物所禀者相关矣。岂不误哉。所论太极之体本静者。辨说虽博。立论大旨。终是错认。太极图解曰。太极。所以动而阳静而阴之本体也。其该动静而为本体。只此一句语。已说尽了。岂容更求他说。若师门之以该动静之体属之静。兼动静之用属之动者。盖以道之本体无为而大用流行。故以无为与流行对言。则若有动静之分云耳。此亦十分推说。以极其义之备。而非真以大极之本体为偏于静也。若正论太极之本体。则只当曰该动静。而不可曰静。盖本体无为之义。与动静之静。其气像意思。亦自不同故耳。朱子曰。性无不该。动静之理具焉。若专以静字形容。则反偏却性字矣。见答胡广仲书。又曰。性之分。虽属于静。其蕴则该动静而不偏。故乐记以静言性则可。如广仲遂以静字形容天性之妙则不可。见记论性答稿。夫以性之地分偏属未发者。犹不可以静字形容其妙。则况于太极字初非有地分之偏于动静者。又安可偏以静字。目其本体哉。惟于一动一静相对为体用处。方可谓体静而用动耳。论其本体则决不可如此说矣。今君所论。喜推说之精微。而忘大体之著显。至于名目已定。不可复易者。犹欲易置而不顾。此政如堪舆家之论五行耳。如亥卯未三方。亥为水卯为木未为土者。此固五行之定名大分也。若论其一原互藏之妙。则卯木生于亥而藏于未。故亥未上。亦可谓有木之气也。达者之论。只如此而已。堪舆家遂因此以亥未为木。而弃其水土之本实。徒失于定名大分。而于一原互藏之妙实。亦无所得矣。岂不惑哉。君䟽通勇锐。非不过人。而精深缜密。大有所欠。故相对谈论。未尝不喜其明达。而退考其发诸文字者。多不满人意。此其所得于心者非真得故也。幸望博学精思。内而不出。以待八九年或十馀年。积久而后发。以自观其进与否可也。性与天道。子贡得圣人为师。而犹不可得闻。则此岂君我辈所可轻谈者哉。

与姜甥甲辰二月[编辑]

近闻一书布流四方。专攻师门之说。师门之说。远宗程朱。近守栗尤。将俟百世而不惑。攻之。殆犹井蛙之议沧海。多见其不自知也。具眼者自当辨之。今不足与较其是非也。但其间有就师门说。截去首尾。孤行一句。使其大意不见。又有凑合字句。便成别语。使与本旨相反。而随而攻之。以故骤而见之者。不辨真伪。同声讥斥。甚骇人听。送示数纸文字。考之。可见其实矣。

答姜甥系辞传问目甲辰十一月[编辑]

首章之义

第一节。言圣人作易。本于天地。第二节。正说作易之事。其下四节。言易之蕴与天地准。末二节。言圣人体易之道。圣人于易。所以作之以之者。尽于斯矣。

第四章小注。竆理是知字上说。尽性是仁字上说。竆理尽性。既分为知仁。则尽性上说者。又兼言仁智。何也。

竆理尽性。相对而言。则竆理属智。尽性属仁。然圣人所竆之理。即仁智之理也。所尽之性。即仁智之性也。所至之命。亦不外乎仁智之道。故三节皆兼言仁智。

朱子于太极图緫论。以变化流行。属之继善。此第五章注。以继善成性。同属造化流行。二说不同何也。且丘氏以一阴一阳。属造化流行。成之者性。属人物禀受。继之者善。属天人中间继接之事。又与朱子说不同何也。

緫论变化流行。对人物禀受而言。只指阳动一边。小注造化流行。兼继善成性而言。统指阴阳动静。盖分阴阳而言。则动属流行。合阴阳而言。则动静皆为流行矣。各随所指而观之可也。丘氏将夫子三言。截作三层说。继善成性。固分为二层。一阴一阳。包下文继善成性而言。则此岂别有一层。在继善成性之上耶。盖一阴一阳之谓道。是说道之全体。包阴阳而言也。继之者善。是就造化流行上说。阳之事也。成之者性。是就人物禀受上说。阴之事也。今以一阴一阳。属之流行。而在成性之前。则其属流行。只在继善之分。而与朱子合继成属之流行者。不同矣。其说继善。又别占一分。在流行禀受之间。而不知造化流行。即是天人中间过接之事。可谓误矣。更考丘氏说。其谓造化流行。似亦兼包继善成性而言。恐当活看。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这仁智固是气禀之偏。然既曰气禀。则亦可以善恶言耶。

人之本性。仁智具足。人人皆同。本无有赢乏之殊。禀此所谓仁智。或偏于仁。或偏于智。则固以气禀言之。然其为仁为智。自是道之一端。则道上安可便下善恶字耶。

云峯胡氏曰。发于造化者为仁。所以发者为用。其说何如。

显仁藏用。以显与藏对言。则显为用而藏为体。以仁与用对言。则仁为体而用为用也。以两句相对而言。则上句为用而下句为体也。以人心言。则显诸仁。仁之体发于外也。藏诸用。仁之用藏于内也。体虽内。显于外则为用之著矣。用虽外。藏于内则为体之微矣。故本义曰。显自内而外。内以仁言。而外以显言也。藏自外而内。外以用言。而内以藏言也。只此二句。可见孔子文章。显诸仁。体之行乎用也。藏诸用。用之具于体也。即所以明体用一源也。然不曰体而曰仁者。仁为实理而体用为虚位。不言仁则不知体用是个甚底。言仁。可知用之为仁之用。言用。可知仁之为用之体。互文以见之也。胡氏以仁为用。而以用为所以发之理。则是不知仁用两字相对为体用者矣。显诸仁。如周子言诚之通。藏诸用。如言诚之复。

全章之义如何

全章节节皆言阴阳。首末二节。中间生生之易一节。兼言阴阳。其他皆分言阴阳。继成仁智乾坤。占事之为阴阳。本义已言之。显诸仁。阳之发也。藏诸用。阴之藏也。富有之业。阴之聚也。日新之德。阳之进也。亦以阴阳而言。全章皆说阴阳。而阴阳即易也。故中间言生生之谓易一句。以总括上下之文。道也易也神也三字。为一章之头颅眼目。易以气言。道与神以理言。道为体神为用。而皆具于易。所谓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者也。

双峯胡氏曰。在造化。以体言也。在易书。以用言也。其分体用如何。

造化之理。具于易书。造化上。也有体用。易书上。也有体用。

第六章小注曰。专直大生。翕辟广生。这说阴阳体性卦画也。髣髴似恁地。如何见髣髴。

天地有气有形。有数有理。皆比于乾坤二画之上。干画连。坤画柝。连则一而实而圆而动而奇。柝则二而虚而方而静而偶。天之形气。一而实圆而动。其数则奇。地之形气。二而虚方而静。其数则偶。形气数如此。则理亦不外乎是矣。天之气。周匝逼塞。无一毫空阙处。而流行于地之中。则可见其一而实也。地之形。外实中虚。上下相对。四方相对。而中间容受得天之气。则可见其二而虚也。所谓中虚者。非谓中间实有一圆空隙处也。以其容受他天之气。故谓之虚也。中既虚。则外边自相对为二矣。此乾坤二画。所以尽天地之道也。项氏言坤之两闭为翕。是与干俱闭。两开为辟。是与干俱开。是不知坤自具两个两自翕两自辟。而却去借干为两。误矣。

易简之善配至德。谓配天地之德亦可。必以圣人为言何也。

上文大生广生。言形而德在其中。以天地言之。则其形固广大。而其德亦不外于广大矣。广大配天地。已言配天地之德。若又以配至德。谓配天地之德。则便成重复。而又似天地之德在广大之外矣。

第七章小注。潜室陈氏以知崇配中庸尊德性之事。礼卑配中庸道问学之事。其说何如。

知识贵乎高明。践履贵乎平实。故知言崇行言卑。此章之旨也。存心贵乎高大。致知贵乎精密。故高明广大。以言存心。精微中庸。以言致知。中庸之旨也。所指不同。而牵合为一。只见其语句之相合。而不知知行之反类。恐未可也。

第十章精变神

至精至变至神。皆以蓍卦言。至精者。体之具于未动之中。至变者。用之著于感通之际。至神者。寂而感感而寂而兼体用者也。惟精也。故能受命如响而逆知来物。惟变也。故能通变极数而成文定义。惟神也。故贯精变通寂感。而无不在无不为也。极深硏几以下。又言圣人之精变神也。

第十一章第二节之义

蓍之德。圆而神。蓍之揲。如为干为坤。变化无方也。其在人则心之神明。不滞一隅者也。卦之德。方而知。如乾健坤顺。各有定理也。在人则性之四德。各有攸主者也。六爻之义。易以贡。爻之动。如潜见飞跃之类。吉凶悔吝之义。随时变易以告人也。在人则情之万变。随感随应者也。圣人以此洗心。圣人以此三者之德。存之于心。而无一毫尘垢之累也。退藏于密。无事则寂然不动。虽鬼神。莫能窥其际也。吉凶与民同患。有事则感而遂通。不假卜筮而知吉凶也。同患之患。如明于忧患之患。同其忧患。所谓通天下之故者也。神以知来。以吉凶同患而言。知以藏往。以退藏于密而言。前则由体而推于用。此则自外而反之内也。其神其知。即向之所谓神知。圣人与易同一神知也。古之聦明睿知神武不杀者。即上之所谓圣人也。聦明睿知知也。神武不杀仁也。仁知阴阳之德也。卜筮之理。不外乎阴阳。而圣人有是阴阳之全德。故能不假其物而得其理也。

知神何别

神以发挥照烛而言。知以收敛记藏而言。神阳而知阴也。藏往固知。而知来亦知。则知之所以终始万物者也。

第十二章易有太极。与上一阴一阳之道。立言有同异耶。

太极与道。一理也。以其流行而言则谓之道。以其根本而言则谓之极。道之流行。由乎阴阳。故先言阴阳。阴阳之生。本乎太极。故先言太极。一阴一阳之谓道。器则道道则器。而无先后无本末也。太极生两仪。道自道器自器。而有先后有本末矣。一阴一阳之谓道。二合为一也。太极生两仪。一分为二矣。颠倒看来。两说即一说也。然此章易有太极一句。又是一阴一阳谓道之意。盖此章既言易有太极。又言是生两仪。两句连说。互相发明。究极道器之妙。更无馀蕴矣。易有太极一句。虽以浑融无间者言。然中间下一有字。则便见道器非一物矣。如此推之。便见其义之无竆矣。

备物致用之义

备物致用。如下传第二章作结绳以下之事是也。立下疑有象字。立象成器。以备物而言也。为天下利。以致用而言也。卜筮之事。亦在其中。

化而裁之谓之变。化在变之先。与中庸变则化。变在化之先者不同。朱子又以变属阴化属阳。变化之互为先后。与其分属阴阳。何义。

变有顿然改换之意。化有渐次消融之意。以此言则化为始而变为终。又有乍有变动而谓之变。浑化得尽而谓之化者。以此言则变为始而化为终。变有头面可见。化无痕迹可寻。阴之变阳。自无而有。阳之化阴。自有而无。变化之分属阴阳。亦以此也。

下传首章刚柔相推。与上传首章刚柔相摩。摩推义何别。

相摩。卦爻未成之时。刚交于柔。柔交于刚。二生四。四生八者也。相推。卦爻既成之后。刚推于柔。柔推于刚。刚变为柔。柔变为刚者也。临川吴氏以一画之刚柔。与二画之刚柔相摩。二画之刚柔。与三画之刚柔相摩。二画既成。则四象具矣。安得更摩而为四。三画既生。则八卦备矣。安得复摩而为八乎。其于本义两摩四摩之义。全不察矣。

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理财所以养民则仁也。正辞所以辨是非正名分则智也礼也。禁非所以止暴则义也。而通谓之义。则义亦可以包四德欤。

如此看亦得。大抵义之为德。固亦能包四事。曰义以为质。则仁礼智信。固皆待此而为质矣。曰心之制。则仁礼智信之用。莫不在所裁制矣。五行一源。五性一理。故五者之德。固皆以一事包四事。然一三五皆生数之阳。而阳能兼阴。水木为造化之始终。而土为五行之所寄。故仁智信之包四德。为最大而明著也。

第二章取诸乾坤。诸儒皆以衣裳之制。取诸乾坤解之。此果正义欤。

取诸乾坤。本谓通变神化。无为而治。取法于乾坤也。垂衣裳。言其恭己无为也。其意不在于衣裳之制也。若就衣裳而言。则亦不无取象于乾坤之义。诸儒之说。傅会枝叶。反忘其正义者。多如此类。不可从也。

诸儒皆谓八卦伏羲所名。而六十四卦文王所名。此可疑。六十四卦。已画于伏羲之时。则有画无名。当无是理。但大传曰。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其下三陈九卦。以明处忧患之道者。似以文王于忧患之中命名。故有是九卦之名云。而九卦中巽即八卦之一。伏羲时所名。则可见九卦之名。非出于文王也。盖九卦之义。有合于处忧患之道。故文王以之处于忧患。非因忧患而名是卦也。若因一人一时之忧患而名卦。则何足以该天下万事之理而人各得其用哉。然所谓称名也杂。称名也小。又似指文王所名。何如。

所论得之。所谓称名云者。易中取义名物。如干之龙坤之牝马离之牝牛之类是也。恐非指卦名也。名字若作卦名看。则称字当作去声读。犹所谓当其名也。言文王系辞。称其卦名。盖六十四卦之名。决非文王所名故也。然前说终是。

恒之杂。复之自知。何义。

恒以卦义言。复以卦象言。天地之生万物。圣人之应万事。皆以恒久之道而已。恒之所处。可谓杂矣。杂者人厌之。而恒之德则不厌。复之象。在天地则一阳初动而万物未生。在吾人则一念乍萌而万事未形。人莫之觉而惟自知而已。

末章爱恶相攻。远近相取。情伪相感等说。是爱与恶相攻欤。爻与爱恶等相攻欤。上言远近而下独言近者。又何义欤。

以所值之爻为主。而与所爱相攻则吉。与所恶相攻则凶。非谓爱与恶相攻也。攻谓交也。非攻战之攻也。远近情伪仿此。远而不相得则其害浅。近而不相得则其害深。故独言近。如人与邻里不相得。则其害又深矣。

全章之义如何

第一节。言圣人体易之事。第二节。言圣人用易之事。乾健坤顺。易之道也。而易以知险。简以知阻。所以体易者也。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易之用也。而说之硏之。定之成之。所以用易者也。第三节。又博以言之。第四节。言圣人作易。本诸天地。成诸己。同之于人鬼百姓。緫结上文之意。亦所以緫结上下传之义也。第五节以下。复以卦爻之用言之。盖易所以模写天地之道。而天地之道易简而已。故夫子之传。始以易简。终以易简。其旨深哉。

说卦传三章至六章

三章四章。以先天言。三章言先天之体。故先言定体者而后言作用者。四章言先天之用。故先言作用者而后言定体者。五章以后天言。前一节以帝言。后一节以万物言。万物随帝而帝不离乎万物。故其言出入则同。而所主而言则未尝无其别矣。六章兼言先后天。而緫结上文之意。一章中莫盛乎艮以上属后天。水火相逮以下属先天。然后变化。既成万物。通结上文两段之意。盖言后天之所以入用者。本乎先天之体立。然后能变化成万物也。变化成物。虽是后天之事。而必曰然后而能。则见其实为先天之所为也。故此一句。实为緫结上文之语。诸儒或专属先天。或专属后天。皆误矣。

緫论一传则一章二章。言圣人作易之事。三章四章。以先天言。五章以后天言。六章合先后天而言。先天以对待言。后天以流行言。七章以下。皆用后天生出卦序。而第十章。正说后天生出之事。

先天后天之义。只见于此。而只说八卦。不言六十四卦。盖既言八卦。则六十四卦。可推以知故也。先天六十四卦方位。既因乎八卦之方位。则后天六十四卦次序。亦因乎八卦之次序者。可知矣。自干至比。属震之出。自小畜至豫。属巽之齐。馀仿此。

答姜甥太极图问目甲辰十一月[编辑]

仁义中正。不言礼智而言中正何欤。

朱子尝言礼有中不中。智有正不正。故不言礼智而言中正。然此特言周子舍礼智言中正之意耳。若因此而遂谓礼智是兼善恶之物则误矣。愚意周子图说。本因易而作。易言中正而不言礼智。故图说亦以中正为言耳。

中仁之属用。正义之属体何欤。

太极图中。木火属阳动。而木火之理为仁礼。金水属阴静。而金水之理为义智。中仁之属动。正义之属静。据图体而分属也。

仁之包四者。不离乎偏言之一事。何以见其不离也。

仁之德偏言则爱之理。而爱之理。即生之理也。有生之理然后。方可言义礼智信。此所以不离乎爱之理而包得四事也。何以言爱之理。即生之理也。人之情。统而言之。不过乎爱恶二字。而以爱与恶相对形比。则爱是生之属。而恶是杀之属也。如禽兽亦皆有慈爱之理。故能生育不竆。若无慈爱之理。则生育之道便绝矣。此见爱之理。即生之理。而生之理。即包四事矣。

答姜甥乙巳四月[编辑]

所示先师命性图。今始奉览。良幸良幸。一图之中。理无不备。无一罅隙之可指议者。尤用钦叹。在天曰命。在人曰性。继善属天道。成性属人物。命之流行一般。而物之所受不同。皆朱子说也。则此图之以理通继善。属之命而在上。气局成性。属之性而在下。本无可议。彼不顾朱子之说而力诋之者。已是怪事。至于性圈中分注言单指兼指本然气质之说。则其不以性善为在人物未生前而不在成性后者。不啻明白。彼不恤见在之图说。而勒加以不韪之目。其意尤未可知也。但其图下三层标题。略有未备。第二层言阳。则三层当言阴。第三层言性。则二层当言命。然言阳则阴不言而著矣。言性则命不著而见矣。况图体既已备著命性继成。则于此不过文字之有脱略耳。若补之曰第二层阳之动。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第三层阴之静。万物各正其性命云。则庶乎为完全无缺。而今不可追补。但就三条中。皆去其上一句语。则可以绝后人之骤看而生疑者矣。动而生阳。生字有始生之意。而继善之阳。通指万古流行之阳。则于此下生字。亦未安。只曰阳之动阴之静。则无论方生已生。皆可矣。命辞无差。前辈所难。而一字之间。得失系焉。后生之欲操笔记言者。其可容易乎。

中仁属静。正义属动。戒惧通为慎独之工。固朱子初年说也。然既有太极解,中庸章句定论。则固不待于后人之论辨矣。大全与南轩往复论。四书与今辑注章句不同者。不啻多矣。此何可尽为䟽出。亦何可更为论辨乎。必欲表出。亦但曰此与辑注章句说不同云可矣。大抵圣贤之著书立言。皆不得已而为之也。如可已则已之。孔子之时。性善之理素明。故孔子不言。而孔子后其理不明。则孟子言之。孟子之时。言性者皆以气质。故孟子不言。而孟子后又不知善恶之所由生。则程张言之。孔子岂不知性善。而孟子之知。亦岂不及于气质哉。盖皆时然后言之耳。朱子既著辑注章句。以定百世之论。今从而论之曰此是定论云云。则此果未明而明之。不得已而不已者耶。必有人毁斥朱子之定论。而或反取前说之误者然后。方可辨之。此所谓不得已者也。君命辞常不能无差。而易于立论。又不以不得已之心行之。可悯可悯。立说与疑问事面自别。疑问是讲学之事。故固不可以命辞无差为意。而有疑则问。不当蓄疑而自昧也。立说是明道之事。故必自保其命辞无差然后出之。而又必以不得已之心行之。方可以传诸后而无弊矣。义理不但在于所讲所明之事而已也。其所以行之于讲明之际者。先后缓急。抑扬进退。罔非义理。何可于彼则务精。而于此则反忽之耶。君之见。似未及此。故幷告之。

太极图中正仁义说。引论语仁智说搀论者。又不衬切。大凡义理有举全体而统论者。有就一偏而各言者。今就此仁智上。统论仁智之义。则谓仁体而智用可也。谓智体而仁用。亦可也。两说言异而意通。不可执一而废二也。若就论语太极说所论仁智而言。则孔子本以仁体智用为言矣。不可复以濂溪之说搀乱也。周子本以智体仁用为言矣。不可复以孔子之说牵合也。如是讲明然后。天下义理。包括无遗。而圣贤言语。各极其趣。合之极其大。而析之极其精矣。朱子所谓这物事。直为一㨾。横为一㨾云者。亦统论仁智之义耳。非谓濂溪说处。亦可以孔子说通之也。君之说理。多失于博杂。而此亦可见。故不得不论耳。

栗谷先生人心道心相为终始之说。本以人心为掩于形气者。故如此言之。终始未安。但自有奉教制进之说。明白正当。而又是末年所著。则他说之与此不同者。何足为先生正见之累哉。自人心收之为道心云云。本朱子说也。愚固尝为初晩之辨。然今谓之驳正云。则诚不胜惶恐。虽在退陶以下诸贤之说。岂敢如是下语耶。

栗翁人心道心所重。在理在气。人信马足。马信人意之说。微有两边意思。愚尝略论之。君岂未曾见耶。

弗贰不参。前说是矣。贰如易贰用缶之贰。参如礼毋往参之参。如先有一人。又有一人来倂则为二。所谓贰也。先有二人。又有一人去参则成三。所谓参也。后说全不成说。而其中于二主二。于三主三。皆为主一云者。大害义理。君不知此说之误。可见其无主一之功也。人只有一个心。无两个心。故心只可着一个事。不可着两个事。才着得两个事。便不得为主一。况过二以往乎。方思一事未了。虽有他事可思。不思也。方应一事未了。又有一事至前。不应也。此即主一之事也。虽众事一时倂凑于前。亦必择其先后缓急而次第思之应之。或方有所思所应。而又有他事切急者至前。则姑置所思所应而先其切急者。此亦莫非主一也。岂有一心幷着众思。一时幷应众事。而可为主一者哉。又以勿忘勿助证之者。又见其不识勿忘勿助之义也。勿忘勿助。果实有两项工夫而一时幷下耶。此以必有事焉者为主。而于此所事。勿忘勿助云也。此四字。只是设戒之公言。非指下手之实事也。若心则只主于所事。而所事又主于一而已。非于所事之外。更着勿忘勿助之心于其间也。且道此四字当常存留于胸中耶。抑不可存留耶。常存则是为有所而助长矣。不可存留则胸中旷然。既无此物事矣。又安得据以为主一乎。此盖主一之节度。而非主一之事件故也。盖君平日讲明。专在于性命高妙之说。而阔略于下学切己之功。故于此存心主一之指。勿忘勿助之义。卤莽如此。可胜忧叹。然启此之弊。咎实在我。尤以愧惧耳。或人前说以贰为间贰之贰。亦误。此贰字乃騈贰之贰。背此附彼之谓间贰。以彼益此之谓騈贰。

答姜甥丙午五月[编辑]

南汉江都。处义不同。南夷北虏。复雠不同。前日所答大意似已得之。第此无留草。而所论实关大义。后便录寄如何。欲更见存削之耳。今来问目。欲皆辨之。则多所嫌碍。故已之。大抵围城中处义。当观城陷与否主辱轻重。城陷则当死。主辱如怀愍徽钦则当死。于是而不死则皆苟也。若其忠义智略。果能如夏靡之辅少康。则不死亦可。但人人托于是以求生。而其无后效。归之于天。则此又不忠不义之大者。必其成如夏靡。死如文山然后。方可许其前日之不死矣。苟无城陷之患。免于俘虏之辱。而主辱又不至如怀愍徽钦。则亦无必死之义。以此推之。则江都南汉处义之不同。前世诸公之所处。皆可得以知矣。南夷事。此又有成说。而大意与前所论无异矣。南汉将相可死。他人不必死。前书有此语。其义似甚精。可更思之。降敌之责。只在将相而不在馀人故耳。

答姜甥丙午六月[编辑]

人心道心。分属本然气质。若如巍岩说。先有本然气质两个心性。而人心道心。各自出来。则固不可也。若只就其发处。而以其纯善者。谓本然之发。其兼善恶者。谓气质之发。则有何不可也。相甫之论人心道心。亦如后说。故吾尝可之矣。玄门之说。若如巍说。则不得为是。若如相甫说。则亦不为不是矣。何可不究其立论之所本。而槩以其分属为非也哉。大抵气质之性。只是本然之性。兼气言者。本无二体。故亦无二用矣。人心道心之发。从其本然而言。则二者皆本然之发。而人心之不善者。即本然之性。掩于气而不能直遂者也。从其气质而言。则二者皆气质之发。而道心之纯善者。即气质之性善一边也。又以其纯善兼善恶而对言。则纯善者可属本然。而兼善恶者可属气质也。苟其实见得心性之理者。合属分属。无不可尔。如无实见。则合属分属。皆不得为知。而各主一说。互相排击者。恐难定其实见之所在矣。

张子心统性情之说。朱子每称其精切。而又承用于传注。其曰不如心者性情之统名云者。盖恐后人之错看。或以心与性情为二物也。非谓张子之言实有病也。后人亦岂可因此而遂废张子之言耶。秋峦之说。既直据张子说而为说。则玄门之据朱子说而攻之。极之于心性二物者。已不免于多事矣。彼既据朱子说而为言。则君又据张子说而反攻之。驱之于心性无辨者。又岂不为多事之甚耶。如此论辨。愚窃病之耳。大抵论辨人言之失者。必其言意俱窒。无可以通然后。方可以正其失也。若其语虽有病。而意苟无失。则亦当取其意之正而恕其言之病也。况于其言之未必为病者耶。君于此两条说。皆不深究其意之如何。而惟其言之是攻若是者。于理未必有所明。而所损于己者则多矣。宜加察焉。

玄石说五行之生。不可复求其太极全体。人心道心分作理气说。沙川说健顺五常。万物同禀其全。心与性有则俱有。故情与意发则俱发等说。皆关义理大原处。其门下想守其说。而只此数说。可见其浅深得失。不须与之呶呶争竞于支末零细处说耳。

答姜甥丙午七月[编辑]

父卒三年内。母卒服期。父死未殡。服祖周之说。虽是不死其亲之义。而推之太过。愚意虽父母同日死。当服母本服。父祖同日死。当服祖三年。盖于此而不死其亲之义轻。而母服从轻。祖丧无主。其为人子之所不忍者大矣。所谓不死其亲者。盖谓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不敢有所改于父之道是也。至于服母服祖。丧制大节。人子至痛处。乃推以不死其亲之义。而有所不尽于母与祖可耶。且考丧礼备要沙溪先生取舍之意。则其同于愚说者可见矣。

父在母丧。父为主。是礼之大经。则含赠等事。父当主之。更有何疑。或者之以子代行。诚为不是。父老或病。不能将事。则以子代行。来说亦是矣。

人心道心。本然气质。未发前分属之说。如来说固无害。然此处为说极难。少差则入于二本二歧矣。此等本原处立说。更宜加审。其馀推说皆得。甚慰甚慰。

答姜甥丙午十一月[编辑]

前后所示。皆有意见。然于吾意。不能尽合。讲之固好详熟。至于行处。又安能尽同也。封事未上。始吾亦恨之。今则不以为恨矣。以今观之。其言果可行耶。身不用计不行。而徒泄事机。不如且留之以待其时耳。圣上如欲用我。我当持策而往矣。何必先言也。其他时事危急。第二对。已深言之。恤民数条之策。舍弟前已极论。尤无恨于封事之不上矣。虏无目前之可忧云者。亦谓不至如他人恐动之说云耳。凶党之觊入。在朝之引入者。专借此一款为重。而其机可畏有甚于虏。则安得不明其不然。以折其谋乎。然其论虏事之可忧。实无前后之异同。筵说䟽章。可考知也。不言时人之失者。亦以主上轻侮臣邻。而君臣之间。相与未固。时人一败。则国随而亡矣。安得遽攻时人。以益君上轻侮臣邻之心。而间其君臣之契耶。吾言若行。君心坚定。则激扬之举。自当次第行之矣。事固有先后。徒以敢言自高而虑不及此者。非正人智士矣。此意盖亦与论虏事者同耳。严惩讨辟邪诐。以义理言之。则为治必先正名。今之正名。莫先于此矣。以事机言之。则此之可忧者。有深于潢池之变,边圉之患矣。安可以党习为嫌而不先言乎。沙坞金丈对余言时事危亡。迫在朝夕。北固可忧。此不足忧。南中事。尤可忧也。此亦不足忧。乘时逞志者。为尤可忧也。时事危急。固可论。亦须有酙酌。此丈所见。最为深远。非流俗之所及矣。今䟽论事。圣上虽于贱臣之言。无所施用。亦甚优容。今于将退。安可无一言乎。一再言之而不入。亦可止矣。君所谓见几者。当在于名未出之前。今则已无及矣。只得向前进言于未败之前。同患于既败之后而已矣。言不用而去。其义自别。非见几之行也。至于随时随处。各有其几。固当审之。但恨吾之明。不足以及此耳。大抵君于今日人臣进退之义。未甚明了。玆又略言之。君有召则往。往而不得其言则去。其来也。不屑屑计较其诚意之浅深。其去也。不区区虚拘于恩礼之隆重。虽不虚拘。亦不悻悻。此孔孟程朱出处之大致也。不合于此。则皆不得为中矣。至于世臣朝士受国厚恩者。又与山林之士不同。当圣上改纪之初。国势危疑。人心靡定。此岂人臣安坐恬视之时耶。虽以循例付职。亦当即入。竭诚为之。不幸蹉跌。死生以之。君虽不用吾言。亦必三谏。不从而去可矣。若于此时而不进。则虽非出于畏祸而直是无意于荣利者。不过为钱若水耳。谓之以道进退则不可也。今日士大夫之见。高则太高。卑则太卑。高者往而不顾。卑者溺而不返。中间一条平易正当底路。无人行得。诚可叹也。往在己丑逆变。牛溪,松江皆赴召。其时逆魁被人发告。已先自毙。所当治者。只其若干党与耳。元无事机之危迫者。而只以国有变故。二贤皆往赴之。乙巳之初。主上新立。国事艰危。万倍于己丑。则肃庙遗臣。其可不进而辅之乎。若曰主上若能严惩讨明义理。何可不进乎云尔。则尤不成义理。主上果能独办。则是固无待于臣。虽不进亦可也。惟其主上不能独办。故臣可以进。进而无可如何然后。乃可复退耳。孔子曰。天下有道。某不与易。圣人恻怛之心。虽天下。亦不忍遽弃。则况于吾君乎。只为今人无此心耳。吾故以为夷狄盗贼之患。不足忧也。从中为患之为可忧也。从中为患。不足忧也。只为君臣之义衰薄。人不知有致身之义。为可忧也。苟无从中为患者。虽有夷狄盗贼之患。可制也。苟知致身之义。虽有从中为患者。亦可平也。此义良非浅见所可信及也。今日出处。惟丈岩及尹鸣叔为得之。丈岩之去。亦以其老病。不任从仕。国人之所共知。故识者不以为议。不然则其去亦太急矣。乙巳之初。时事吉凶未分。若使鸣叔不入于此时。则时事有凶。可以不及于祸。时事终吉。则以其文学才望。亦可以雍容坐取卿相也。非其智不及于此也。而挺身担当。办得大事。不使至尊独忧社稷。则其进诚奇矣。其后身不见用则宜退。而闻其言史事了当后将退云。此亦识见之不凡也。今日臣子之所可尽心于肃庙者。只有此一事。而其所以定百世之是非。开一治于无竆者。亦只在此。岂可以其身之不甚见用。悻悻然舍去。有若怨怼于君上者然哉。苟如其言而了此而退。则其退诚亦奇矣。君于此等义理。似未见到。故聊为言之。若以其所已言者推之。则其所未言者。亦可知之矣。

与姜甥丁未闰三月[编辑]

彼国征债事。可见其国之无人。而败亡之无日。彼之败归。祸必及我。此则可忧而亦不足畏也。此事本不须惊恐秘讳。而过为秘讳。以致人心之惊惑。固已可惜。且闻庙议只在于征给而不敢违忤。不知其为示弱而启侮。此尤可惜也。彼既以皇府之财为言。则当答之曰边民私相交通假贷。已是冒犯邦禁。小国之民。私贷皇府之财。久不还报。固为可罪。大国之民。私出皇府之财。以畀外国之人。其事又不可使闻于四方也。请先查出彼此授受之人。对境枭示。以明邦刑杜后弊然后。所负银货。一一收还云尔。则彼有何辞可以折我乎。彼虽贪财弃法。苟且弥缝。只索银货。亦知我国之有人而不敢轻侮矣。量一小事。不知所处。而章皇如此。事有大于此者。将何以应之乎。此意可与季章言之。使其从氏䟽论好矣。

答姜甥丁未十月[编辑]

顷示所与陶台问答之说。君言得其大意。犹有所未详者。岂其不自当之。故所思有未尽悉者耶。程子之为讲官。遭孔文中之奏弹。出补西京国子之任。程子自以罪罢。辞其改授之职。其后时事之变。不敢进言者。盖以罪罢讲官。无复可言之阶故也。朱子之为讲官。以中批见逐。则虽已罢解讲官。尚带焕章待制之职名。故时事之变。欲为极论。冀或感悟主听。行状所谓尚带侍从职名。不敢自默云者是也。若不遇遁不焚稿。君言是矣。奏稿虽焚。其可言之义。则不以此而有异矣。此则程朱所处之略异。而语默之义。亦因而不同者也。吾则其退也。未有如程朱所遭。而既带讲职。又承召命。因辞䟽一言。恶可已也。此则吾之所处。又与程朱略异。而义在必可言者也。陶台所谓程朱出处之有异。以其所处之异云者。亦未知其何谓。无乃谓其进由科第不由科第为不同耶。若尔则诚误矣。圣贤出处语默。自有大体之同异。同其出则同其事。不同其出则不同其事。而道未尝不同矣。何可论以区区科名之得不得耶。若曰其出虽同。而科名有无。其义又别云。则后世师朱子。惟得红纸者为可。而不得红纸者为不可耶。君所谓程朱出处无异者。诚确论。而但未详陶台语意之果如何也。程朱出处元无不同。而谓之不同。又谓之所处之不同。此诚可疑。而恨无由一叩也。信夫所疑儒者之论时事者。既因时事而进言。则不言时事。更言何事耶。若曰儒者元不当言时事。则儒者之义。只可以世外之人自居。而张子西铭为虚设之训耶。朱子所焚之稿。以行状中语观之。则可见其所言。亦皆当时事也。凡此曲折。俗见之一例不察。固无怪也。君亦不能一一辨明。或者所谓义理有未尽明者。亦岂非吾辈之所当自反者耶。本不欲呶呶自辨。故久无言。更思之。出处语默。实士君子大节所关。精义所存。不可不熟讲。故略言之。

程子朱子始皆膺命讲官。而后皆不合而去。此其出处大致无不同也。程子前既罪罢讲官。后又无侍从职名。故不敢言。朱子虽解讲官。而尚带侍从职名。故敢言之。此其一时所处略异。而语默不同者也。若谓程子以布衣进故不可言。朱子以科第进故可言。则非所以论圣贤出处语默之义者也。

答姜甥庚戌五月[编辑]

前月忠营永春便皆付书。次第收览未。前书承谕。病势稍安。深以为幸。其后无闻。一向安胜否。比日暑热。调况复如何。一念驰想。何日忘之。上医医心。下医医病。此实医家第一名言也。君病所祟。尤当以医心为主。医心之方。前书所告用心太过则生病。无所用心亦生病。政在勿忘勿助之间者。实是要言。其他外防寇贼。内补真元之戒。亦不可忽。惟在君更加之意。今不复有言矣。此中奉老粗安。而远村避寓。事多难堪。本村疠气尚炽。还集甚远。挠悯奈何。每见君书。辄有忧时不平之语。此亦见君自治之踈也。古人忧时虽切。未尝以此害其在己之乐。所谓忧时者。不过有时慨念。不能恝然于心而已。何尝切切怛怛。系着于心而动形于色辞耶。孔子当定哀之间。朱子当光宁之际。其忧时之言。见于论语朱书者。知几句耶。若君之为者。可谓舍己田而耘人之苗者。此亦为心害之一端也。须宜戒之。吾自丧戚之后。每念天地万物。都归澌尽。人生百年。忽若风灯。不知彭殇孰寿孰夭。死亡先后之相去。不过一时辰之间耳。何可以夕陨之叶。枉悲其朝零之花耶。以此自宽。颇觉泰然。因是大有了悟于死生之际。虽复朝夕归尽。亦将无怛化之意。死生亦大矣。不自以关心。则况于身外之经营。世间之兴废。何足以累吾心之一毫哉。此果欲净理明。乐天知命而然耶。抑亦形衰运去。意气消沮。有非吉祥之兆而然耶。此则不自知耳。然陶征士特一高士耳。亦能乘化归尽。乐天无疑。则学圣人者。亦岂以是为至难哉。昔年辨解庄周书。力攻其邪说。今反于其死生之说。自取收用而得力焉。真所谓野井勿唾者。还可笑也。然庄生实是惜生哀死。无可如何而强为之解者。非真脱然于死生之际者。渠虽有知。亦必不敢唤我作朝暮遇也。人固当于死生之际。脱然无所动心。礼言父母在。不许友以死。推此义则奉亲之人。又不可不自爱也。此意又当知之。乐天之知。爱亲之仁。要当并行而弗悖尔。且吾晩岁至愿。只在于依止松楸。以毕其命。而先考坟墓。托在远方。身又多病。不能以时省扫。心常隐痛。近因术者之毁其风水。而心亦窃疑其地中之有害。方谋迁窆于杨花洞去家数里之地。此计若成。当构小庵于山下。与一二释子共栖。以终馀年。而我死。亦当葬其山足。庶或遂平生之至愿耳。年衰志愿。只是如此。方见得少时心粗。全不识人情天理至为亲切处耳。家间俗事。既不足言。时事忧虞。又不敢言。舍是二者。又无可说。而千里遣书。全无所言。则君必怅然如不见书。故略摅心中之所怀。以塞白焉。而读书观理。存心饬躬之事。一不及焉。盖以丧威之馀。又不安居。久废书册之功。而久病添苦。专以优游闲适。养心调病为主。故别无新得之益。可以语人者耳。君读是书。得无以谬悠不切见怪耶。抑将一读而脱然有所开广于病里怀抱耶。亦在君所见之如何耳。千万只冀加意善摄。速复天和。以慰亲心。

答姜甥庚戌十二月[编辑]

鬼神说。不见问目。不知其为说如何。然以今书所谓当属形下与否六字观之。则亦可见其大意矣。自孔子书以下兼言鬼神者。皆以气言。单言神字者。或以理言。程子所谓以功用谓之鬼神。以妙用谓之神。其分得最为明白。谓之功用则以气言也。而当属形而下。谓之妙用则以理言也。而当属形而上。推此求之。馀可见矣。

答姜甥辛亥正月[编辑]

横渠天道性心之说。只执其辞而求其意。则以虚言理。只说得无形。而欠却实有之义。其所以为言者。又似有理气相混之病。故朱子论之曰。无极字落在中间。太虚字落在一边。又曰。横渠之言。大率有未莹处。有心自有知觉。又何合性与知觉之有。然不以辞害义。则以虚言理。实本于无声无臭形上无极等语。而四句立言。亦因其理气之相因而相名者也。因气之原于理而谓之天。此天字。以形体而言。因理之行乎气而谓之道。因理之具于气而谓之性。因气之盛是理而谓之心。皆所以发明理气不相离之妙也。故朱子又称之以为横渠如此议论极精密。而收载于孟子辑注。此非朱子之论。有前后之异也。其病之与取之者。皆有以也。来说大槩得之。而清虚一大之说。又与单言虚字者。其义自别而得失悬殊矣。盖单言虚字。则虽落一边。要不失理字本色。而不害为形而上之道矣。加一清字于其上。则便属形而下粗迹。而非复理之本色矣。此不可不知矣。

内圣外王之说。本出于庄子。其本语曰。内圣外王之道。郁而不章。观其语势。盖曰内则圣。外则王云尔。非曰内之外之。而亦非有讥贬之意于其间也。中庸曰。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圣人之言如是。而庄生之见。本自以圣德王道。分作内外二事。故其立言自如此矣。康节平生出处言行。微有庄生之意。故明道以是称之。盖亦非深许之意也。庄生且不曰外之。康节而曰外之。则其为异端。反有甚于庄生矣。岂所以知康节者哉。先师之论如来示。愚则未闻矣。使愚闻之。必有以禀质矣。想虽如此说。亦只是一时偶发之论。不可因以为定论矣。

朱子地浮水面之说。玄彦明以为记录之误。此自是彦明本色话头也。彦明所见。于义理源头处。不啻隔十重膜子。故其开口说理。动失朱子之意。而亦不自知其为失。及人或举朱子说告之。则辄曰初年之说也。记录之误也。到此又不可与争矣。自大井底之见。不知傍人之笑。其孤陋执滞。诚可矜也。楚辞天问注曰。日月出水。乃昇乎天。及其西下。又入于水。又曰。日月在天。如两镜相照。而地居其中。四旁皆空水也。夫地之四旁与天相接处。皆是空水。而水性润下。则自当蓄聚于地下矣。故朱子又曰。地下皆是积水。楚辞辑注。乃朱子手笔定著。而其成在于庆元乙卯。则实先生六十六岁之时。此亦可谓初年之说记录之误耶。中庸。以载华岳振河海。论地之极功。又以鱼鳖之生货财之殖。论水之极功者。圣人未尝极论天地之外。故只就地之上面人所见处而言之耳。彦明之为此说。盖有由矣。世传西洋国人利玛窦之说。以为地之上下四旁六面。皆有世界。而逐面世界。皆有山川人物。一如地上世界。申伯谦首先惑其说。而彦明永叔随风而靡矣。人或难之者曰。地之下面世界。山川人物。皆倒立倒行。四旁世界。山川人物。皆横立横行。永叔之所以辨者乃曰。地之上下四旁。元无定位。此世界之人。固指彼世界。以为下与四旁。而彼世界之人。即便以此世界。为下与四旁矣。其言诚无伦理。不足多辨。然惑之者众。则又不得不索言之。上下苟无定位。则凡物之腾在空中者。其腹背头足。亦无定向。而或上或下。无所不至矣。今鸢之戾天者。以背负天。而未尝腹天而背地。以水注于空中。亦必下落于地。而未尝上至于天何也。上下既有定位。则四旁又可知矣。彦明于此说也。虽不敢开口大说。心实主之。故地下有水之说。必深排而力抵之。盖以地下有水。则不得有世界故也。故于朱子之定论。非不见不闻。而不合于己见。则辄皆归之于不可信。此不须深与之辨矣。

鬼神说问目。今始得见。而前答已尽。今无可说矣。兼言鬼神则皆以气言。单言神字则或以理言者。前日下此语时。自谓语约而义尽。千古说鬼说神者。可从此定矣。今见来说。不约而合。未易见得到此矣。先师初说。果有如信夫所闻者。而晩来议论。却与愚说同。以此记闻录中先师付签处颇有之。而至于鬼神条。不为付签。此可见矣。信夫所闻者。乃在先生易箦之岁。则固当为最晩说。然虽如此。恐或疾患沉困之中。偶记旧说而未及点检耶。此生无复就质。恸恨而已。问目四条。君见皆是。中二条。反改正见以从他说。何也。此盖所知不真。故易为人言所动耳。此所以学贵于致知。而知又贵于真知矣。

答姜甥辛亥正月[编辑]

或问所论鬼神。固皆以气言。其论侯氏说下论体物之义曰。物先于气。气先于物云者。物则万物也。气指鬼神也。只此尤更明白矣。

良知良能。一也。王阳明良知。即天理之说。陷于禅学者。以其认气为理也。良知非天理。则良能何独为理耶。盖良知良能。非天理也。是天理之所发见处也。故以天理人欲对言。则良知良能。固属天理边。而以心性理气之辨言。则良知良能。是心也气也。非性也理也。此处界分。只在毫厘间。精而察之。乃可见矣。记闻录中。添足此意。而初本则似无之矣。

答姜甥辛亥三月[编辑]

示谕诸说。比旧精进。甚慰。中庸鬼神说。尤翁作理字说。君与信夫所论。大槩得之。但信夫所谓阴阳合散。无非实者。实字亦不以理言云者。又不免于错解矣。鬼神固是气也。而若非实理之流行。则又无以为鬼神矣。故经文体物如在。皆言鬼神之德。而又以诚之不可掩结之。以明鬼神之如此者。莫非实理之所为也。章句于此统论一章之旨。故其曰阴阳合散。贴鬼神说。而应上体物如在之说曰无非实者。贴诚字说。而应上诚之不可掩一句。意义明白。无可疑矣。若此实字。非言实理。则更有何语说得诚字耶。且此实字。虽以理言。又何妨于鬼神之为气耶。鬼神之为气。经文本自明白。更不须章句或问之说矣。经文曰洋洋如在。曰神之格思。洋洋来格等语。果是说得理字者耶。尤翁只据经文末一节而断之。以为主理而言者。诚有所不敢知者。经文先言鬼神之德而终言诚字者。盖言鬼神之德。本于实理也。非以鬼神为实理也。其义正如孔子言一阴一阳之谓道。周子言阴阳一太极也。若直以阴阳为道与太极则岂不误哉。此段当着眼看。尤翁原初说得鬼神之义。却以二气实理分言者。此已是未安。鬼神只是一个鬼神。凡言鬼神。无非二气之屈伸而本于实理者也。安有属气属理之异耶。至于阴阳不测之谓神。神无方而易无体。神妙万物等这神字。本皆以理言。初不干于鬼神之神。不可混幷论之也。信夫之论。犹未及此。故略论之。而信夫所论实字。亦不免将气字。侵过理字界分矣。可谕之使改也。

答姜甥辛亥七月[编辑]

俺妄言获罪。尚谁咎哉。罚止削名。感戴天恩。但圣教至严。无非臣子所不忍闻者。此为痛泣。求死不得。上京待命。处分未定。而有此严教。则固不可已。今则处分已定。又有不为加罪之教。则别无上京待罪之义。此中诸议皆然矣。方外之䟽。欲出而止。吾之䟽语。既归于传闻失实。则元无可争之义可救之端。其主中止之议者。诚为得之。馆学欲发为大明辨诬之䟽。而此边之人。亦或以直论皇朝事不讳为可疑。则此于义理。有所未明。所谓春秋之义。为中国攘夷狄。为君父讨乱贼是也。非谓幷讳天子之失而不敢言不敢书也。春秋夫子之书。而夫子周之陪臣也。书之大义。专在尊周。而周天子过举失政。皆直书不讳。在今日。引皇朝之失。以为圣代之鉴戒。岂为罪哉。武侯引后汉事。崔群引天宝末。以为戒于其君。则本朝先君之失。犹不讳。况中朝帝王之失乎。今日尊周之义。始发于圣祖先正。而圣祖先正于筵中。极论皇朝列帝之失德纰政。无所避讳。此在同春先生年谱中。考之可见。其尊周之义与汎论君德国政之得失者。不相妨害也。此义吾党中人不可不知矣。

答姜甥辛亥九月[编辑]

改葬缌。既行权厝。则满三月而除之。他日永窆时。又为受服。更申三月之制。乃可耳。权厝若具葬礼。尤无可言。虽未备礼。加土成坟。又撤朝夕上食。则亦不可以未葬处之矣。惟不行权厝者。虽过三月。不可除服。必待葬毕而后除也。永窆若只在权厝三月之内。则因前受服。计三月而除之。又不可更申三月矣。

答子后殷近思录问目乙巳九月[编辑]

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理本一也。何以谓必有对耶。

理之本体无对。而及其散殊则必有对。仁与义对。礼与智对是也。曰天地万物。则岂不以散殊者言耶。

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不先不后。何以谓之耶。

动之理具于静。故静不是先。动不是后。

人与物同具理与性。何独于物为理。于人为性耶。

理之在事者。谓之理而不谓性。此物字兼事物而言。故谓之理。然谓之理。则所包广而性字之义。亦在其中矣。

一故神。譬之人身。四体皆一物。故触之而无不觉。此神字主理而言。又于取譬对觉字说何如。

四体皆一物。喩一字。触之无不觉。喩神字。

仁之道。要之只消道一公字。公只是仁之理。不可将公便唤做仁。仁则体而具于内。公则用而施于物我。何以谓公只是仁之理。不可将公便唤做仁。

自仁之为道而言。则仁之施为公。自人之为仁而言。则由公而至于仁。盖公则私克。私克则仁存矣。

释孔子绝四。曰意有思也。伊川曰。学原于思。思者不可无也。意则私意而孔子绝之。何以谓意有思耶。

思有好有不好。不可一例看。意字亦然。

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仁也。敬义何以皆为仁也。

敬直则大本立。义方则达道行矣。皆谓之仁。以全体之仁言之矣。

中有主则实。又曰有主则虚。人心何以则有主而实。何以则有主而虚耶。

实只是克实之谓。有主则实天理实之也。无主则实物欲实之也。得失本不在实字上。惟观其所实之如何耳。

心谁使之。曰以心使心。心则一也。以心使心之言。得无病耶。

以心使心。心自使之。非有二心也。心自主宰。不使放去。如身自矜持。不使放倒也。此身之外。岂复有身使之矜持哉。

答子后殷丙午五月[编辑]

所询中庸性教之意。洲翁之说。已得之矣。盖首章性字。以人所同得而言也。二十一章性字。以圣所独全而言也。首章教字。以圣人所设而言也。二十一章教字。以贤人所由而言也。所谓立语之不同也。然圣所独全之性。即人所同得之性也。贤人所由之教。即圣人所设之教也。所谓性教之实则未尝异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