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NLC892-GBZX0301013052-258872 [隆慶]雲南通志 十七卷 第2冊.pdf/4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政石簡倡議於前,劉伯躍勘審於後,陂之渠之分,且變荒原爲沃壤矣。緝煕增拓,責在後人。

  • 橫江堤。在鄧川州後,大邑、新生、上登三里水利溝也,灌漑官路西一帶田地。永樂間,同知李福築堤。正德十三年,署州縣丞祁倫重修。
  • 彌苴佉江堤。在州前平川之中。舊規,東堤軍屯修築,西堤里民修築,劍川、浪穹、鳳羽諸水皆由此入西洱河。
  • 羅時江堤。在州前。弘治間,知州阿驥分爲界至,行令各里村長自領火夫開挖修築,每年二月一次,其法巳廢。
  • 上下登堤。在州西一里。每秋水泛漲,覆沒田廬。正德二年,州人楊南金倡衆築石爲堤,水患始息。
  • 大水長堤。在州南。初因豪舍各立水靡在堤之南,以致秋潦橫流,向北爲害。嘉靖三年,兵備副使姜龍令移水磨於堤北,又修築舊堤二百餘丈,潦始南越,民患用弭。
  • 廟後堤。在州北城隍廟背。二澗合流,姜公龍重築。
  • 圓井堤。在州西北。
  • 羅甸渠。其源出東山,居人引水成渠,墾田自給,然必在官揭之,其工始集。
  • 溪登渠。在浪穹縣西山中路。初,縣治及小果頭、乾橋等村止有大澗水灌漑,田多水少,不足以供數村之用。嘉靖戊予巡撫,檄州修築,中止。丙午,知縣門俊用父老計,造淜堤二十六丈,功竟不就。
  • 三水陂。曰南江、通寧、通濟三水,淤沒軍民田地三百餘畝,嘉靖王寅濬導。
  • 山根渠。在縣南七里,可灌田三千餘畝。每歲三四月起,得利人夫開挖一次,决去淤沙,以通泉道。
  • 紅山渠。在縣東北十二里,名三營川。
  • 三江口渠。在縣東南九里。有三水:一自寧河,一自三營,一自鳳羽。惟鳳羽之水,其勢駛疾,橫射二水,沙泥淤湧,致使二水不得順行。湖田三萬餘頃,鞫爲茂草。分巡王惟賢議築石堤,會遷官不果。
  • 大場曲堤。在賓川州西北。舊有陂池,蓄水備旱。後有豪右利陂底士肥可田,遂醒水別流,陂外之田半爲廢壤。嘉靖二十三年,知州朱官改水築堤而復之。
  • 新渠。在龜山之東。州父老舊傳乾龍、紅雀二潭俱下趨倚江浪,不爲民利。决乾龍可入鐘良溪,决紅雀可入楊梅谷,如此則可墾之田當至數百頃。但其地皆屬縣府,費且數百金,非當道主張,莫能爲也。
  • 煉洞、甸頭、甸尾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