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NLC892-GBZX0301013052-258872 [隆慶]雲南通志 十七卷 第2冊.pdf/4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患。

  • 東晉湖閘。在趙州東北。湖有閘,以時啓閉,灌漑湖外之田。然湖中水乾,其田可耕,故閉久則失湖田插秧之期,啓早則妨湖外刈麥之候。前此五月五日啓閘,九月九日閉閘,然雨暘早晚難爲定準,宜以湖中稻榖割盡之日閉閘,湖外牟麥割盡之日啓閘。
  • 雙塘。在州治東八里。洪武初年,軍民以磗甃堤,其利甚溥。歲久堤圯,瀦水不多,歲旱,田疇半爲茂草。嘉靖二十五年,分巡安如山議令每歲署月,使得利之家量畝出力,預爲修築,民甚便之。
  • 甘陶水塘。舊有堤防,然用水無法,利爲豪右所專。知州潘大武議夾石爲渠,穿孔分水,其利始均。
  • 城西堤。在州城西三耳山。舊有夾流,因無瀦堰,散漫滲洩,不爲民利。議築堤瀦水,以備歲旱,非直田疇蒙其灌漑,而飲汲有甘冽之利矣。
  • 品甸灣。在雲南縣東北十里。舊制,引寶泉山水蓄於周關品甸陂,以備農事。歲久,溝道湮塞。嘉靖二十二年,知縣宋希文開通故道,以時瀦蓄,軍民利焉。
  • 寶泉壩。在縣北二十里,積水禦旱。景泰間,憲副周鑑、參政趙雍重修。〔大學士彭時碑記畧〕:寶泉壩距雲南縣西北二十里,乃雲南憲副麻城周公鑑與參政連江趙公雍之所倡而爲之者也。二公行部至縣,進文武諸司,詢民所利害而罷行之。於是洱海衛鎭撫孫謙進曰:民事莫重於農,而農之所憂,惟旱爲甚,不可無以備之。縣境有地曰遊蜂場,四山環列,而中爲巨浸者三,俗呼爲海子。其源深以長,其源散漫而廣衍,非築壩堰以時啓閉,則水不爲利。二公愕然相顧曰:此急務也。因集文武官屬,激之以義,命指揮同知張磐、縣令趙彥亨輩庀材,指揮僉事吳𤨠、千戶丁晟董役,壘石爲壩,高三十尺,廣半其長之數,中爲斗門,視水之大小以節啓閉。又作亭立祠,名之曰寶泉,因寶泉山之名也。然水之所注,可以灌田萬頃,而利民於無窮,其實與名亦克稱矣。
  • 段家壩。在白塔村,去縣治二十五里,東接鏡湖,段思平所築。成化十九年,黔國公命都指揮馬玄脩。
  • 新興壩。在縣治南山下,舊爲曠地,知縣宋希文築壩蓄水,周廣八里。
  • 荒田陂渠。在雲南驛前東南,平壞千頃而闕水利,大雨則穫,雨少則枯。然土性粘賦如膠,可作塘堰蓄水,自昔無人倡之。嘉靖間,分守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