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NLC892-GBZX0301013052-258872 [隆慶]雲南通志 十七卷 第2冊.pdf/5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渠。煉洞諸山田皆有灌漑,或自山脊分泉,或橫山腰引水。其凹凸磽确之處,鑿石爲壩,不使斷續。古渠痕跡,彷彿俱存。先因蠻索箐、赤石崖諸夷爲盜,民不安業,棄田而去。嘉靖二年,兵備副使姜龍以賓川地行,令土官府同知高崙督捕,盜乃屛息,流徙之民漸復舊業。獨古渠工費頗鉅,官不爲倡,田猶荒阪。二十五年,知州朱官察知其實,方擬作渠,會遷官不果。

  • 烏龍壩。在烏龍山頂。居民瀦水灌田。壩上有廟,禱雨屢應。
  • 萂村壩。居民所築,蓄水灌漑。

橋梁

  • 雙鶴橋。在府南門外。跨緣玉溪,一空行水,翼以扶闌。
  • 安固橋。虹跨龍溪,三空行水,翼以扶闌。成化間,知府李遜建,有碑,其畧曰:天順甲申歲七月甲寅夜,舊橋爲蛟恠所壤,蕩盡無復存者。同寅貳守楊君規畫經理,得海貝六千緡,又以府縣官俸貲益之。伐石作三墩,架石其上,穹窿如虹,翼以石闌,長四丈,闊三丈,更名安固橋。經始於是年八月,落成於十月,後復圯於水。弘治四年,知府馬自然重建,造丈六浮屠於橋南,內置經像,橋乃固。
  • 陽和橋。虹跨靑碧溪,一空行水,翼以扶闌。
  • 十里橋。跨莫殘溪。
  • 鶴背橋。跨葶溟溪。
  • 陽南橋。跨陽南溪北。三橋皆條石爲梁。
  • 淸風橋。虹跨尾海,一名黑龍橋,在下關城南,長一十五丈。正統間,知府賈銓、守備都指揮鄭儶協心合工,扶闌砥柱,致其堅密醒水,爲五道。郡治橋梁,此爲第一。
  • 子河橋。跨海尾新河,條石爲梁。
  • 龍關橋。虹跨海尾,二空行水,翼以扶闌。巳上九橋,自府而南。
  • 獅子橋。在府城北門外,虹跨城壕,一空行水,翼以扶闌。
  • 宣化橋。虹跨桃溪,一空行水,翼以扶闌。舊橋屢壞,弘治十年,通判劉傑創造,又作一丈浮屠以陰翊之。知府許坦碑,其畧曰:郡城北門外第二橋壤,弘治丁未,余寅友通守劉君朝用出俸金百兩爲諸人倡,士民樂助,遂建橋造塔。經始於歲五月朔,訖於十月望,計爲工者八千有奇,皆償以直。郡人得之,請余爲記云。
  • 四里橋。跨梅岑溪。已下十二橋,俱條石爲梁。
  • 五里橋。跨隱仙溪。
  • 白石江橋。跨雙鴛溪。
  • 屛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