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82 (1700-1725).djvu/10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南安府城池, 宋初築。元至正壬辰,改築今城,甃以 石,周八百五十丈,高一丈二尺,厚一丈,濠深五尺,廣 一丈,門四,皆有樓。東曰敬道,南曰帥章,西曰寶峰,北 曰「聯玉。」大庾縣附郭。

南康縣城「池, 宋紹定間築,周圍五千八百四十七 丈,高一丈八尺,厚一丈三尺,池深四尺,闊一丈二尺, 惟東南隅臨江。」

上猶縣城池, 「宋紹定間始築,明嘉靖間復加浚築。 城周四百三十七丈,高一丈七尺,闊一丈一尺,東、西、 北有池,各深八尺。南瀕江。」

崇義縣城池, 明正德「十一年,都御史王守仁請立 縣築城,周圍五百四十一丈,厚一丈三尺,高倍之。東 北瀕溪,西南鑿濠。」

湖廣通志

武昌府

武昌府城池, 即省城也。舊在黃鵠山,孫吳赤烏中 築,至唐牛僧孺始陶甓甃之。又有古萬人敵城,在黃 鵠山頂,據勝設險。元因之。明洪武四年,江夏侯周德 興增拓修築,周十七里有奇,計三千九十八丈。東南 高二丈一尺,西北高二丈九尺。池周三千三百四十 三丈,深一丈九尺,闊二丈六尺。為門九:東曰大,東曰 小,東,西曰竹𥱼,曰漢陽,曰「平湖」,南曰新南,曰保安,曰 「望澤」,北曰「草埠。」嘉靖十四年,都御史顧璘重修,門仍 九易:大東曰「賓陽」,小東曰「忠孝」,竹𥱼曰「文昌」,新南曰 「中和」,望澤曰「望山」,草埠曰「武勝。」江夏縣附郭。

武昌縣城池, 隋大業中始築土城。唐元和中廢。宋 嘉祐中,升武昌軍,於四隅置門四:東曰鳴鳳,西曰文 昌,南曰朝都,北曰「鎮江」,後廢。明天順間,知縣楊子奎 增修各門,創巡警樓。嘉靖間,知縣張鐸始築衙城,以 衛倉庫。

嘉魚縣城池 明正德中,知縣陸槐因沙洋城故址, 拓築土牆,周圍二百雉,高一丈二尺,厚六尺。為門四: 曰「望東」,曰「南薰」,曰「西成」,曰「北鑰。」萬曆間,始疏請改築, 以陶以石。

蒲圻縣城池, 明萬曆三年建築,周圍七百丈,高一 丈七尺,磚址高五尺,城廣一丈六尺。城樓凡六:南曰 迎薰,北曰「拱極」,東曰「聚奎」,西曰「寶成」,又西曰「豈樂」,又 北曰「水門。」

咸寧縣城池, 明弘治間,知縣王介創建。萬曆六年, 知縣葛應蛟建議增築城垣,周六百八十八丈五尺, 高一丈九尺,厚一丈二尺。水洞四,門四:東曰升陽,西 曰便門,南曰來薰,北曰帶河,警鋪凡八。二十五年,知 縣周曰庠始建議修堤,起東山之麓,繞城三面,直接 西河渡,長三里,廣三丈,中建堤樓,名「永安樓。」堤之內 浚為濠,其濠之深廣與堤相等。

崇陽縣城池, 「明成化中,知縣劉信創築土城,覆以 瓦。弘治中,知縣李銳增築,高八尺,厚四尺,周五百八 十八丈,為門四。萬曆二年拓建,始甃之以石。」

通城縣城池 明成化初,知縣杜敏「創築土城,為四 門。萬曆癸未,知縣趙廷儼改創石城,廣袤五百零五 丈,闊一丈二尺,頂闊九尺,址石四層,上砌磚石女牆, 高三尺,雉八百有奇,共高一丈七尺五寸。四門捲石 洞,上豎樓各三間。」

興國州城池: 舊無城,惟門六。明洪武初,奉旨築小 城。正德六年,知州婁睿、陶甓砌築。十一年,知州唐珉 增修,為門五。嘉靖甲寅,知州唐寧拓基建石城,周七 百八十丈三尺。大東門至小西門高一丈七尺;小西 門至小東門高一丈五尺,厚一丈七尺。為門八:曰大 南門、水南門、小南門、北門、東門、小東門、大西門、小西 門。

大冶縣城池, 無城。

通山縣城池, 無城。明萬曆十一年,知縣張書紳建 樓四座。

漢陽府

漢陽府城池 《水經》云:「翼際山上有吳時江夏太守 陸渙所治城。」《唐元和郡志》云:「即漢陽軍故城。」宋圮明 初,跨鳳棲山築之。東南臨大江,周七百五十六丈,為 門三:東曰朝宗,西曰鳳山,南曰南紀。嘉靖三年,知府 孔鳳修築裡城。天啟元年,知府周三錫周砌陴牆。順 治十八年,增築裡城,高數尺,重建鳳山、南紀二門樓。 漢《陽縣》附郭。

漢川縣城池 治在漢上,舊無城,明崇禎九年,知縣 孫光祚創建。周圍八百八十丈,約共七里三分。門五: 南曰「繡豸」,西南曰「歡樂」,東曰「雲鶴」,西曰「伏龍」,北曰「承 德。」

黃州府

黃州府城池, 宋、元在今城南一里許,西臨大江,東 傍湖泊。明初,指揮黃榮展築今處。周九里許,一千八 百二丈八尺有奇,高二丈一尺,繚以輜塹。池,遶之為 四門:東曰清淮,南曰「一字」,西曰「清源,北曰漢川。」黃岡 縣附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