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82 (1700-1725).djvu/10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黃陂縣城池, 原土城,明初管軍總制王興守禦,本 縣重修,高一丈二尺,周圍二千七百六十步。正德十 一年,知縣周昺周圍蓋造營房。萬曆元年,巡撫都御 史趙賢、巡按御史舒鰲奏建磚城。周九百八十三丈 九尺有奇,高一丈八尺,橫一丈二尺,六門:東曰「昭明」, 南曰「景福」,小南曰「康阜」,大西曰「豫泰」,小西曰「豐亨。」後 於城之巽隅復開一門,曰「文昌。」

蘄水縣城池, 明萬曆三年創築,周七百六十丈,高 三丈五尺。門五:東曰來泰,南曰麗文,曰便門,西曰永 豐,北曰「拱辰。」後益以二門:東南曰「躍龍」,西南曰「阜城。」 崇禎乙亥,知縣龔鼎孳增城濬濠,城上為堡以守。 羅田縣城池 舊無城,明成化己亥,知縣沈雷始築 土城,周五里,高一丈,門四。嘉靖庚寅,知縣勞樟築石 城,高一丈五尺,為門四,又知縣沈越臨河植楊障水。 麻城縣城池。 「舊土城,麻秋所築,後廢,止四隅立門。 明弘治己未,知縣韋厚甃以石建樓于上。萬曆元年, 巡撫都御史趙賢、巡按御史舒鰲建磚城。」

黃安縣城池, 明嘉靖四十二年,同知袁福徵「築城, 周五百九十九丈有奇,高一丈八尺,為門四。萬曆二 年,增埤高五尺。二十四年,因《形》家言,縮南城若千丈。 崇禎八年,知縣趙利珍浚城濠,建敵樓,設重門於四 城。十一年,知縣李元玉改遷南門,稍東數武,建延秀 樓其上。順治十六年,知縣蕭恆重建西城樓,始覺巍 煥。」

蘄州城池: 「舊羅州城,去治六十里。宋景定四年,安 撫使王益遷城麒麟山。今因之。四面皆江,匯為池。明 永樂中,指揮胡善增築,周九里三十三步一千一百 三十丈,高一丈八尺。其池東南北闊十丈八尺。西即 大江,為門六,建有樓。」

廣濟縣城池, 無城。

黃梅縣城池, 舊無城,明成化中,知縣朱璧築,周五 里,高一丈,惟南近大河,無城,建門四。萬曆乙未,巡撫 郭惟賢建石城,周圍凡七門:東曰仁育,北曰拱辰,西 曰正義,南曰文明,西南有利道門、化龍門,東南有小 南門。

安陸府

安陸府城池, 古石城戍,上據崇丘,旁控石城,下臨 漢水,池因之,夾城而南,入於漢。舊有白雪樓冠其上。 宋乾道、淳熙間,都統趙樽、郭果相繼增築子城。門四: 曰行春,曰富水,曰宜風,曰楚雄。明初,指揮吳復因石 城故址,拓之。弘治中興,府建藩於此,復北展數十丈, 周圍七里有奇,計一千六百丈,高二丈五尺。易為門 五:南一舊曰「陽春」,嘉靖間榜曰「顯親達孝」,以《陽春》榜 其子。城東曰「威武」,南曰「閱武」,西曰石城,北曰「拱辰。」崇 禎間,巡按林銘球題請加城五尺,內添女牆。荊西道 吳尚默、知府賈元勳、知縣蕭漢復建外城。池周一千 二十丈,廣十丈至十五丈,深二丈至五丈。鍾祥縣附 郭。

京山縣城池, 舊無城,明成化八年,知縣趙欽築土 垣。正德間,知縣夏元「外甃以石。後知縣吳琠增修,甃 石高一丈五尺,周四里有奇,為門五。嘉靖三十九年, 知縣張元內外悉包以石。」

潛江縣城池: 舊土城,周四百丈有奇,高一丈五尺。 環城皆池,藉為濠。東瀕潛水,舊常衝決。成化七年,縣 丞李庸外築大隄,萬曆五年修甃,周九百二十八丈, 高一丈七尺。城樓五:東曰襄渚,西曰潛陽,南曰漢別, 北曰北鑰。西北曰歸辰。水門二,曰朝宗,曰通會。巡堡 一十有四,石剅四。 荊門州城池 即陸九淵所築故址,明「初重築之,周 八百丈有奇,高一丈六尺。弘治末,知州韓銑修為門 四,各有樓。嘉靖中,僉事柯喬徙南門,置學宮前。城北 有池,東、西南引蒙惠泉水為池。崇禎七年,知州石琢 玉修築,高二丈,厚八尺,周七百丈。又增設小南門月 城。」順治十二年,守備孫光哲建樓北門。

當陽縣城池 舊無城,明成化初,同知嚴瑞築,知縣 姜英又築之。正德初,知縣劉珵「甃以石,周七百餘丈, 高一丈有奇,為門四,引西北真武港水環為池。」萬曆 間重修。

沔陽州城池, 明初,指揮沈友仁循古基築城。正德 中,知州李濂增築,周一千一百六丈,高二丈四尺,為 門六,各有樓。嘉靖中,僉事柯喬增修。東有蓮花二池, 西南北皆倚河,即朱昂《記》云:「環城皆水,因河為池,形 若螃蟹」是也。

景陵縣城池 城最久,「漢、唐、宋皆為郡治。明初,循故 址更築。成化中,知縣張繼宗復築土城。正德中,知縣 陳良玉甃以甓,城始固。周六百八十五丈,高二丈,為 門」四,城外四面皆湖水,藉為濠。

德安府

德安府城池: 明洪武二年,守禦千戶王興修築。十 二年,千戶湯聰闢廣之。鄖山,東、來二澗夾流而盡於 溳水。城據其間,三面水遶如玦,惟北城高阜,無濠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