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7 (1700-1725).djvu/7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籥》則其聲靜而可聞,《干》則以有扞而自衛,而武事以扞敵自衛為先。

祭祀,舞者既陳,則授舞器,既舞,則受之。賓饗,亦如之。

鄭康成曰:「既,已也。受取藏之 。」 鄭鍔曰:「祭祀之時,俟舞人綴兆行列已定,則授之以干,至於舞畢,則受而藏之。」

《爾雅》

《釋訓》

《婆娑》,舞也。

舞者之容。李巡曰:「婆娑,盤辟舞也。」郭云:「舞者之容。」孫炎曰:「舞者之容婆娑。」然則婆娑,舞者之狀貌也。

《釋器》

旄謂之藣。

旄,牛尾也。《旄牛尾》,一名「藣」,舞者所執也。

《樂舞雜釋》

翿,幢,翳也。楚曰「翿」,關西關東皆曰幢。

舞者所以自蔽翳也

《後漢書》

《祭祀志》

立春之日,迎春於東郊,祭青帝句芒,歌《青陽》,八佾舞 《雲翹之舞》。立夏之日,迎夏於南郊,祭赤帝祝融,歌《朱 明》,八佾舞《雲翹》之舞。先立秋十八日,迎黃靈於中兆, 祭黃帝后土,歌《朱明》,八佾舞《雲翹》《育命》之舞。立秋之 日,迎秋於西郊,祭白帝蓐收,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 舞》。立冬之日,迎冬於北郊,祭黑帝元冥,歌《元冥》,八佾 「舞《育命之舞》。」

魏氏繆襲議曰:「漢有《雲翹》《育命》之舞,不知所出,舊以祀天,今可兼以《雲翹》祀圜丘,兼以《育命》祀方澤。」《獻帝起居注》曰:「建安八年,公卿迎氣北郊,始復用八佾。」《皇覽》曰:「迎禮,春夏秋冬之樂,又順天道,是故天子迎春於東堂,唱之以角,舞之以羽翟,此迎春之樂也。迎夏於南堂,唱之以徵,舞之以鼓𩊠,此迎夏之樂也;迎秋於西堂,唱之以商,舞之以干戚」,此迎秋之樂也。「迎冬於北堂,唱之以羽,舞之以干戈」,此迎冬之樂也。

漢興八年,有言周興而邑立后稷之祀,於是高帝令 天下立靈星祠。言祠后稷而謂之靈星者,以后稷又 配食星也。舞者,用童男十六人。舞者象教田,初為芟 除,次耕種、芸耨、驅爵及穫刈、春簸之形,象其功也。

服虔、應劭曰:「十六人,即古之二羽也。」

《唐書》

《南蠻驃國傳》

貞元中,王雍羌聞南詔歸唐,有內附心,異牟尋遣使 楊加明詣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請獻裔中歌曲,且 令驃國進樂人。於是皋作《南詔奉聖樂》,用正律黃鐘 之均,宮、徵一變,象西南順也;角、羽終變,象戎裔革心 也。舞六成,工六十四人,贊引二人,序曲二十八疊,舞 《南詔奉聖樂》字。舞人十六,執羽翟,以四為列,舞南字, 歌《聖主無為化》,舞詔」字,歌《南詔朝天樂》,舞「奉」字,歌「《海 宇修文,化》,舞「聖」字,歌《雨露覃無外》,舞「樂」字,歌《闢土丁 零塞》,皆一章,三疊而成。舞者初定,執羽簫鼓等奏散 序一疊。次奏第二疊,四行贊引,以序入。將終,雷鼓作 於四隅,舞者皆拜,金聲作而起,執羽稽首,以象朝覲。 每拜跪,節以鉦鼓。次奏拍序一疊,舞者分左右,蹈舞。 每四拍,揖羽稽首。拍終,舞者拜。復奏一疊,蹈舞抃揖, 以合「南」字。字成遍終,舞者北面跪歌,導以絲竹,歌已, 俯伏,鉦作復揖舞。餘字皆如之,唯「聖」字詞末皆恭揖, 以明奉聖。每一字曲三疊,名為五成。次急奏一疊,四 十八人分行罄折,象將臣禦邊「也」字。舞畢,舞者十六 人為四列,又舞《闢四門》之舞,遽舞入遍兩疊,與鼓吹 合節,進舞三,退舞三,以象三才三統。舞終,皆「稽首逡 巡。」又一人舞《億萬壽之舞》,歌《天南滇越俗》四章,歌舞 七疊,六成而終。

《唐樂史柘枝譜》

《十則》

《樂苑》云:「羽調有《柘枝曲》,商調有《掘柘枝》」,此舞因曲為 名。

用二女童帽施金鈴。抃轉有聲。其來也於二蓮花中 藏之。花折而後見。對舞相呈。名《蓮花舞》。

昔人云:「歌舞輕徊,其解佩褫紳,不待低帷昵枕,莫如 《柘枝舞》云。」

漢靈好胡舞鼓吹。

宋孝武帝大明中,以《鞞》《拂》雜舞合之鐘石,又不特女 技也。

舞有大垂手、小垂手字舞、《花舞字舞》,以身亞地布成 字,如作「天下太平」字者是也。花舞者,著綠衣,偃身合 成花,即《柘枝舞》有花心者是也。

漢則《巴渝舞》《女舞》。晉則《白紵舞》《幡舞》《扇舞》。唐則《霓裳 舞》。視柘枝舞態曲調,各有攸勝。

昔人謂「《柘枝》軟舞,婆娑曼延。」婆娑,舞態也;曼延,舞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