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7 (1700-1725).djvu/2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袖急,歌和氣而韻長。退若遊龍之乍婉,進如驚鴻之 欲翔。趨合規矩,步中圓方。想其奏也,示安寧,尚敦樸。 明樂之雅正,辨樂之清濁。雅聲發乎宮商,清音發乎 徵角。似到蓬萊之殿,見舞仙童;如昇「太一之宮,忽聞 帝樂,爾乃若止若行,或竦或傾,進退合度,俯仰隨聲。 聽之而雅正斯在,聞之而奸邪不生。天地為之交泰, 日月為之貞明。今我皇紹唐堯之業,繼聖祖之德,制 禮作樂而和兆人,端拱垂衣而朝萬國。」於是陳廣樂, 宴群臣,《鄭》《衛》之聲是遠,神仙之曲是親。雅音奏而合 律,妙樂作而入神。變態而波迴風轉,顧步而雲飛霞 新。已矣哉!想曲罷而舞歇,當《皇州》而《正春》。

《歌者葉記》
沈亞之

「昔者秦青之弟子韓娥,從學久之,以為能盡青之妙 也,即辭去。青送之,將訣且歌,一歌而林籟振蕩,再歌 則行雲不流」矣,娥心乃衰。然韓娥亦能使逶迤之聲, 環梁而遊,凝塵奮發,微舞上下者,三日不止,能為人 悲,亦能為人喜。其後漢武時,協律李延年為新聲,亦 云能感動人。至唐貞元中,洛陽金谷里有女子葉,學 歌於柳恭之下。初與其曹十餘人居,獨葉歌成無等。 後為成都率家妓。及率死,復來長安中,而轂下聲家 聞其能,咸為會唱。次至葉,當引弄,及舉音,則絃工吹 師皆失執自廢。既罷,聲黨相謂約慎語,無令人得聞 知。是時,博陵大家子崔莒賢而自患其室饒,乃曰:「吾 緣祖初秩,寧宜厚蓄以自奉耶?」遂大聚賓客門下縱 樂與遨遊,極費無所恡也。他日莒宴賓堂上,樂屬因 言曰:「有新聲葉者,歌無倫,請延之。」即乘小車詣莒。莒 且酣,為一擲目作樂,乃合韻,奏《綠腰俱》,囑葉曰:「幸給 聲。」葉起與歌一解,一坐盡怡,是日歸莒。莒沉浮長安 數十年,葉之價益露,然以莒能善人而優,曹亦歸之, 故卒得不貢聲中禁。葉為人潔峭自處,雖諧者百態, 爭笑於前,未嘗換色。元和六年,莒從事岐公在朔方 時,余往謁焉,令與公賓,舍於郵。在莒鄰夜聞其歌,有 一人坐,泣且悲,良久復悅。及卒聲而悲悅再三,曰:「孰 與之是欲吾不得自任矣。」明旦問其狀,乃葉為也。後 莒復與岐公來彭城十年,余過其居,問葉安在,曰:「近 逝矣。自趙璧、李元憑,世稱為知音之尢,皆擅鼓絃。及 為余《言葉》之歌,使其妙自循,則音屬不知和矣。嗚呼, 豈韓娥之嗣與?惜其終莫有能繼其聲者。故余著之, 欲其聞於後世云。」

《善歌如貫珠賦》以聲氣圓直有如貫珠為韻
元·稹

「珠以編次,歌以繼聲,美綿緜而不絕,狀纍纍於已成, 偏佳朗暢,屢比圓明。度雕梁而暗繞,誤綴網而頻驚。 響象而然,非謂守之以繩約;氣至則爾,故可貫之以 精誠。」原夫以節為珠,以聲為緯,漸杳杳而無極,以多 多而益貴。悠揚綠水,訝合浦之同歸;繚繞青霄,環五 星以一氣。望明月而宛轉,感潛蛟之歔欷。若非象照 乘之珍,安能忘在齊之味。其始也,長言邐迤,度曲纏 綿。吟斷章而離離若間,引妙轉而一一皆圓。小大雖 倫,離朱視之而不見;唱和相續,師乙美之而謂連。當 其拂樹彌長,淩風乍直,意出彈者,與高音而臻極。及 夫屬思潛繁,因聲屢有;想無脛者,隨促節而奔走。以 洞徹為精英,比瑕玼於能否。次第其韻,且殷勤於士 衡之文;上下其音,謂低昂於游女之手。窈窕遠矣,徘 徊繹如。髣髴成象,玲瓏構虛。頻寄詞於章句之末,願 連光於咳唾之餘。清而且圓,直而不散。方同累丸之 重疊,豈比深泉之撩亂。懼無知者,初閔默於暗投;善 則反之,乃因循於舊貫。美清泠而發越,憶輝光之璀 璨。始終無異,細大靡殊。中規矩而圓折成條,貫以縈 紆,似是而非。賦《湛露》則方驚綴網,有聲無實,歌芳樹 而空想垂珠。美惡難掩,前後莫踰。亦比掄材之至者, 豈獨善歌之謂乎!

《善歌如貫珠賦》以聲氣圓直有如貫珠為韻
劉騭

「妙為曲者暢於情,樂為心者和於聲。微至儀之難象, 因貫珠而強名。豈不以符雅正,契虛盈。聆纂纂之音, 無遺曲折;體纍纍之狀,取象圓明。方其咀宮商,激志 氣,雖直己而成善,亦道和而為貴。當發德詠功之際, 侔照乘之聯輝。在一唱三嘆之時,若呈祥而聚緯。其 聲既全,其質彌元。發皓齒而潛融熠熠,隨雅調而暗」 轉連連。閒赤水兮虛瑩,異滄海兮孤圓。動《白雪》之聲, 初疑剖蚌;度元雲之曲,終類投泉。是知善臻其極,喜 可以飾。不煩不體,乃端乃直。赴於節,意的皪以交光; 盛於文,想熒煌而化色。懿夫歌以心而虛受,珠以元 而可久。表於直而不表於邪,貫於心而不貫於手。其 奏也,乃生於自然;其闋也,復歸於無有。掩抑虛徐,溫 如皦如。誠激揚而導志,諒璀燦而澄虛。所以表和平, 所以類輝煥。陽春為罔象之得,綠水乃驪龍之翫。知 音者誠審其無象無形,不知音者,徒謂其有條有貫。 且道以物而相符,事有類而形殊。擇其善者,騰光於 瞬息;去不善者,匿曜於斯須。吾將結流徵,習綿駒。精 於曲,喻於珠,庶賞善「而不昧,比至寶以無渝。」

《歌賦》
闕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