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7 (1700-1725).djvu/1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古之詩,今之詞曲也。若不能歌其詩,但能說其義,非 詩之本義也。」漢去三代未遠,《仲尼》三百篇,大樂氏例 能歌之,厥後聲歌之樂日微。至曹魏時,惟杜夔傳古 雅樂,《鹿鳴》《騶虞》《伐檀》《文王》四曲而已。晉太和中,左延 年改《騶虞》《伐檀》《文王》三曲,更作聲節,惟因夔《鹿鳴》,全 不改易。其一曰《於赫篇》,準《鹿鳴》聲;其二曰《巍巍篇》,準 《騶虞》聲;其三曰《洋洋》篇準《文王》聲;其四復用《鹿鳴》而 除古《伐檀》。晉承魏氏之舊,作《祖宗篇》準《鹿鳴》,《於皇》篇 準《於赫》,《邦國》篇準《洋洋》,《明明》篇準《巍巍》。其章句長短, 聲節高下,大略因乎《詩》之《雅》《頌》。雖其平仄未必盡同, 而依詠之間,自可諧協。故《儀禮經傳通解》載《小雅國 風十二詩譜》,黃鐘清宮、無射清商二「調也。而《晉樂志》 有杜夔笛二,其三尺二者,所以奏無射;二尺九者,所 以奏黃鐘。」乃知《詩譜》為夔舊物,未經延年所改也。先 儒謂古雅四曲亡於魏晉,由是觀之,其實未嘗亡耳。 然所謂《鹿鳴》用黃鐘清宮,《關雎》用無射清商者,以二 曲皆用黃鐘清宮,起調畢曲,中間逗遛曲折,不出乎 一均七聲之外而已,非謂某句必用某律,某律必管 某字,而不可以移易也。古之度曲,大概如此。隋唐以 降,鄭譯諸人,以臆更作,使夫清廟之歌,徒諧俚耳。高 下混淆,紛亂無統,《雅》《頌》之音微矣。獨大樂署所掌十 七宮調,以不隸太常,故樂官得以世守之而不敢易。 但撰辭長短不齊,各限以平仄,為一定之制。學士大 夫有作,亦必循其制為之,謂之「新樂府。」推原其始,黃 鐘宮諸曲,當如《四牡》之於《鹿鳴》,《無射》清商諸曲,當如 《葛覃》之於《關雎》。起調畢曲之律同,其逗遛曲折,不必 盡同也。嘗以古辭求之,晉嵇康有《風入松》之曲,唐僧 皎然擬之為五言詩。今大樂雙調有《風入松》,乃首句 七言,末句六言,與皎然之作全不相似。豈此曲可五 言亦可七言乎?李賀《申胡子觱篥歌》亦五言,當時工 師尚能於席間裁為平調奏之,今人不能也。意者凡 曲皆古詩,樂家以其起調、「畢曲」之字,偶用一調譜之, 遂加襯字為曲,非先定其律而後撰其辭以輳合之, 亦非謂此曲必入某調而不可易也。故中呂、雙調皆 有《醉春風》,越調中呂皆有《鬥鵪鶉》;正宮仙呂,皆有《端 正好》。若是者不必遍舉。可見凡曲無一定之調,但一 詩而十七宮調皆可更迭奏之矣。

《樂之邪正在辭不在律》

或曰:「信如此說,則宛詩謠俗之曲,無有不可奏者,而 得謂之雅乎?」曰:「不然。樂之邪正,在辭不在律。夫人之 情,發而為辭,假器以寫之,是之謂聲。聲也者,精神志 氣之所運,貫金石,昭日星,感萬物,通鬼神,而不可掩 者也。故《清廟》之歌,沖淡而莊敬;《關雎》之什,中正而和 平。《七月》質而裕,《三侯》壯而遠。《易水》敢死而不悔,越人 褻而懷慚,《桑中》淫以蕩。」此非其器所能為,其辭使然 也。近世儒者薄其事,故樂章高者太文,而或乖於律, 不及者依詠平仄,卒入於俚。嗚呼,撰辭一事,其可苟 乎哉!

《古今樂製辭度曲不同》

臣按:子夏之言,以聖人治定功成,正六律、和五聲,絃 歌《詩》頌為古樂,以鄭、衛、齊、宋淫溺驕煩之音為新樂。 鄭、衛、齊、宋之樂與聖人之樂本同器、其曲本同律也, 特其辭淫蕩無恥、惰慢不恭而又務於奸聲繁節以 悅人,此其所以不同耳。孟子曰「今之樂猶古之樂」,雖 至於諷切時君與民同樂,然古樂、今樂之同異亦自 可見,非徒春秋、戰國之時為然。「紂好北鄙之音,師延 作靡靡之樂」,是有周以前固有今樂矣。非獨殷、周,古 者建國,禁其淫過凶慢之聲,是三代以前固有今樂 矣。夫今樂與古樂同者,器也、律也;其不同者,製詞有 邪正、敬慢也,度曲之節有繁簡、嚴媚、濃淡也。用其所 同而去其所不同,使其詞一歸於正,其曲淡而不豔, 其節稀而不密,則古樂豈外是哉。白居易曰:「正始之 音其若何?朱絃疏越《清廟歌》,一彈一唱再三歎,曲淡 節稀聲不多。」蓋有以識此矣。苟徒曰今樂非古樂,而 不知其所以異,古樂即今樂,而不知其所以同,幾何 而不為臆說也哉。

《論短簫鐃歌》

漢之大予《雅》《頌》、黃門鼓吹者,其樂章無存,惟《短簫鐃 歌》二十二曲,大率敘戰陣之事。然明之曰:「《上之回》,巡 幸之事也。《上陵》,祭祀之事也。《朱鷺》,祥瑞之事也。」《艾如 張》《巫山高》《釣竿篇》之屬,則各指其事,非專為戰伐也。 晉、魏以來,倣漢制為之,而易其名,各述其伐叛討亂, 肇造區宇之事。是晉、魏以來,短簫鐃歌即古《雅》《頌》矣, 《雅》《頌》何嘗亡哉?《書》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蓋謂詩者,所以言其心之所向也,歌者所以引其言 使之長也,金石絲竹之聲,必依循乎所永之言也。五 凡工尺上等字之律,所以和樂之聲也,歌即詠也,詠 即永言也。《宋志大樂》七失,其一曰:歌不永言,聲不依 永,律不和聲。蓋金聲舂容,失之則重;石聲溫潤,失之 則輕;土聲函胡,失之則下;竹聲清越,失之則高;絲聲 纖微,失之則細;革聲隆大,失之則洪;匏聲叢聚,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