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7 (1700-1725).djvu/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直聽聲而已。若夫豔歌婉孌,怨志詄絕,淫辭在曲,正 響焉生。然俗聽飛馳,職競新異,雅詠溫恭,必欠伸魚 睨;奇辭切至,則拊髀雀躍,詩聲俱鄭,自此階矣。凡樂 辭曰詩,詩聲曰歌。聲來被辭,辭繁難節。故陳思稱「李 延年閑於增損。古辭多者則宜減之」,明貴約也。觀高 祖之詠《大風》,孝武之歎《來遲》,歌童被聲,莫敢不協。子 建、士衡,咸有佳篇。至於斬伎鼓吹,漢世鐃挽,雖戎喪 殊事,而並總入樂府,繆襲所致,亦有可算焉。昔子政 品文,詩與歌別,故略具樂篇,以標區界。

宋陳暘樂書

《歌上》

聲音之道,常與政相為流通,故政治而俗康,則其歌 和以雅;政荒而下怨,則其歌哀以思。是以夏政之衰, 宮嬪萬人,衣以文繡,食以粱肉,鼓噪晨歌,聞者悲酸, 見者憂思。商政之敝,造靡靡之樂,感北里之聲,飲以 長夜,人不堪命。迨周之末,魯以淫樂廢朝,晉以嗜音 敗國。戰國苦兵,樂尤哀思,聞《漸離》之筑而沾襟,聆《雍 門之琴而潸涕。繼之秦皇殫財於鐘簴,漢武厭志於 新聲,王莽樂成而哀厲,順帝聞禽而悲泣。為樂若此, 其政可知矣。既而梁商興〈薤露〉》之歌,朝臣為之飲淚。 梁冀妻為啼妝、《愁眉》《墮馬》之飾,京師為之爭效。以至 《懊惱》歌於晉,《挽鐸》歌於宋,《楊叛》奏於齊,《後庭》奏於陳。 爰及隋、唐,新音變曲,傾動當世。或寫傾杯行天之聲。 或歌世俗謳謠之曲。徒取悅心志。為耳目之娛而已。 無復止乎禮義之意也。可不大哀耶。

《歌中》

古之善歌者,必先調其氣。其氣出自臍間,至喉乃噫 其詞,而抗墜之意,可得而分矣。大而不至於抗越,細 而不至於幽散,未有不氣盛而化神者矣。故「聲振林 木,響遏行雲」者,秦青也;「泉湧回流,雙魚赴節」者,舒氏 也;「大風隨至」者,夏統也;「餘響繞梁」者,韓娥也;「動梁塵」 者,虞公也;動草木者,王母也;「音傳林藪」者,馮乘之老 人也;「響傳九陌」者,廬陵之永新也;變國俗者,《綿駒》也; 化河內者,高唐也。由此觀之,詩之所至,歌亦至焉,歌 之所至,化亦至焉。豈非人聲固有以通陰陽、應物類 然耶?歌之為用,非特如此而已。故周申喜聞之而得 母,則子母之道得矣;百里奚聞之而得室,則夫婦之 道得矣;季歷作《哀慕之歌》,而兄弟之道得矣。伯夷作 《西山》之歌,而君臣之道得矣。比干作《秣馬金闕》之歌, 而忠臣之志得矣。許由作《箕山》之歌,而逸民之志得 矣。歌之於天下,其妙有以通陰陽,應物類,其顯有以 厚人倫,移風俗,豈曰小補之哉!

《歌下》

古者命歌之名,大抵即事實而號之,非有深遠難知 之義也。故仰以取諸天,則《白露》《晨露》《白雲》《卿雲》《元雲》 《步雲》《白雪》《南風》《大風》之類,無非取諸天也;俯以取諸 地,則《江南》《淮南》《南陽》《陽陵》《陽阿》《下里》《瓠子》《扶風》《襄陽》 《白銅鞮》之類,無非取諸地也;中以取諸人,則《駕辯》《採 菱》《採葛》《採蓮》《巴人》之類,無非取諸人也。日有白日《朝 日歌》,夜有《子夜》之歌,時有《陽春四時》之歌,月有十二 月之歌,年有百年之歌。山則首陽、箕山、西山,水則白 水、綠水、前溪;動物則天馬、白麟、朱鴈,植物則芝房、白 紵、桃葉;聲則上聲、同聲,數則八閱、九曲。若此之類,蓋 不可勝舉。合於《雅》《頌》之音者,雖出於後世而可存;乖 於《雅》《頌》之音者,雖傳於上世而可廢,不可不知也。昔 宋玉識音而善文,襄王好樂而愛賦,既美其才,又惡 其似屈原也,乃謂之曰:「子盍從楚之俗,使楚人貴子 之德乎?」對曰:「昔楚有善歌者,王其聞之歟?始而曰『《下 里巴人》』」,國中唱而和之者數萬人;中而曰《陽阿採菱》, 國中唱而和之者數百人;既而曰「《陽春白雪》,國中唱 而和之者不過數人。」蓋其曲彌高,其和彌寡,是合於 《雅》《頌》者為難學,而垂於《雅》《頌》者為易習也。又況「懊惱」 之鬼語,團扇之淫辭,其可流播人間,而敗壞禮俗哉!

《善歌》

「古者聲歌,未嘗不貴人聲而賤物器。然非假物器以 達之,則所謂人聲者,特徒歌之謠而已,非古樂之發 也。是故《擊壤而歌》者,堯民也;《擁楫而歌》者,越人也;《援 琴而歌》者,子夏也;《曳履而歌》者,曾參也;《登木而歌》者, 《原壤》也;《拾穗而歌》者,林類也;《鼓盆而歌》者,莊周也;《叩 角而歌》者,甯戚也;《撫楹而歌》者,魯襄也;《彈劍而歌》者, 馮驩也;撫弦而歌者,阮瑀也;撫節而歌者,秦青也。」然 昔之善歌者,非特乎此。帝嚳之咸黑,周之薛譚,漢之 李延年;唐貞元中有田順元和;長慶以來有李正信、 米嘉榮、何戡、陳意奴;武宗以後有陳幼奇、羅龐;咸通 中有陳彥暉、鄧牽復,皆得奇音,號為善歌者也。然所 道非中德,所詠非中音,一於淫哇之鄭而已,君子不 取也。梁元帝《纂要》曰:「古豔曲有《北里》《靡靡》《激楚》《流風》 《陽阿》之曲,皆非正聲之樂也。」可謂有志於雅歌矣。漢 祭遵《投壺雅歌》,其知此歟?

明唐荊川稗編

《古度曲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