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6 (1700-1725).djvu/8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九;又參之於卯,得二十七。歷十二辰,得十七萬七千

一百四十七。此陰陽合德,氣鍾於子,化生萬物者也。 殊不知此乃求律呂長短體算立成法耳,別有何義? 為史者但見其數浩博,莫測所用,乃曰「此陰陽合德」, 化生萬物者也。嘗有人於土中得一朽弊搗帛杵,不 識,持歸以示鄰里,大小聚觀,莫不怪愕,不知何物。後 有一書生過見之,曰:「此靈物也。吾聞防風氏身長三 丈,骨節專車,此防風氏脛骨也。」鄉人皆喜築廟祭之, 謂之脛廟。班固此論,亦近乎《脛廟》也。

《史記律書》所論二十八舍十二律,多皆臆配,殊無義 理。至於言數,亦多錯舛。所謂「律數者,八十一為宮,五 十四為徵,七十二為商,四十八為羽,六十四為角。」此 止是黃鍾一均耳。十二律各有五音,豈得定以此為 律數?如五十四在黃鍾則為徵,在夾鍾則為角,在中 呂則為商。兼律有多寡之數,有實積之數,有短長之 「數,有周徑之數,有清濁之數。其八十一、五十四、七十 二、四十八、六十四止是實積數耳。」又云:「黃鍾長八寸 七分一,大呂長七寸五分三分一,太蔟長七寸七分 二,夾鍾長六寸二分三分一,姑洗長六寸七分四,中 呂長五寸九分三分二,蕤賓長五寸六分二分一,林 鍾長五寸七分四,夷則長五寸四分」三分二,南呂長 四寸七分八,無射長四寸四分三分二,應鍾長四寸 二分三分二,此尤誤也。此亦積實耳,非律之長也。蓋 其間字又有誤者,疑後人傳寫之失也。餘分下分數 目凡七字,皆當作「十」字,誤屈其中畫耳。

司馬彪《續漢書》,「候氣之法,於密室中,以木為案,置十 二律琯,各如其方,實以葭灰,覆以緹縠,氣至則一律 飛灰。」世皆疑其所置諸律,方不踰數尺,氣至獨本律 應,何也?或謂古人自有術,或謂短長至數,冥符造化; 或謂支干方位,自相感召,皆非也。蓋彪說得其略耳。 唯《隋書志》論之甚詳,其法「先治一室,令地極平,乃埋」 律琯,皆使上齊,入地則有淺深。冬至陽氣距地面九 寸而止,唯黃鍾一琯達之,故黃鍾為之應。正月陽氣 距地面八寸而止,自太蔟以上皆達黃鍾大呂先已 虛,故唯太蔟一律飛灰。如人用鍼徹其經渠,則氣隨 鍼而出矣。地有疏密,則不能無差忒,故先以木案隔 之,然後實土案上,令堅密均一其上,以水平其概,然 後埋律其下雖有疏密,為木案所節,其氣自平,但在 調其案上之土耳。

《齊東野語》:宣和間,妄人方士魏漢津倡為皇帝夏禹, 以聲為律,身為度之說,不以絫黍而用帝指。凡中指 之中寸三,次指之中寸三,小指之中寸三,合而為九, 為黃鐘律。又云:中指之徑圍為容盛,則度量權衡皆 自此出焉。或難之曰:「上春秋富,手指後或不同,奈何?」 復為之說曰:「請指之歲,上適年二十四,得三八之數, 是為太簇人統過是則寸有餘不可用矣。」其敢為欺 誕也如此,然終於不可用而止。此事前所未有,於理 亦不可誣。小人欺罔取媚,而世主大臣,方甘心受侮 而不悟,可發識者一笑。

《玉海》:劉歆《三統曆》曰:「黃鍾初九,律之首,陽之變。林鍾 初六,呂之首,陰之變。參天兩地之法也。」

胡宏曰:「宮聲不可以易知也,必上有體元之君,下有 調元之臣,然後可識,而雅樂可復也。」

朱震曰:「冬至之卦,《復》也,其實起於中孚,七日而後復。 冬至之律,黃鍾也,其實生於執始,而執始乃在冬至 之前,此律歷之元也。」

晁公武曰:「縱黍為之,則尺長律管,容黍為有餘,王朴 是也。橫黍為之,則尺短律管,容黍為不足,胡瑗是也。 半律,《通典》謂之子聲,後人失之,而唯存黃鍾、大呂、太 蔟、夾鍾四律,有四清聲,即半聲也。」

變宮、變徵,始見於《國語》注,乃十二律之本聲。自宮而 下,六變、七變而得之者,非清聲也。十二律皆有二變, 一律之內,通前五聲,合為七均。祖孝孫、王朴之樂皆 同,所以有八十四調者,每律各添此二聲也。

律述氣而呂助也。相生者,陽感動而陰應也。《易》曰:「命 呂者律。」謂相感也。相生之位,終於仲呂,復生黃鍾。 《大晟樂》,以指為寸,以寸生尺,以尺定律。

《樂稽耀嘉》曰:東方春,其聲角樂,當宮於夾鍾,餘方各 以其中律為宮。又云:「五音非宮不調。」又動聲儀,宮唱 而商和。《周禮》奏黃鍾,歌大呂,以祀天神。鄭元以黃鍾 之鍾,大呂之聲為均,均調也。故崔靈恩云:「六樂十二 調。」荀勉論三調為均首者,得正聲之名。

《丹鉛總錄:樂緯動聲儀》曰:「宮為君,君者當大容眾,故 聲弘以舒,其和清以柔,動脾也;啇為臣,臣者當發明 君之號令,其聲散以明其和溫以斷,動肺也;角為民, 民者當約儉不奢僭差,故其聲防以約,其和清以靜, 動肝也;徵為事,事者,君子之功既當急就之,其事當 久流亡,故其聲貶以疾,其和平以功動心也;羽為物」, 物者不齊委聚,故其聲散以虛,其和斷以散,動腎也。 又曰:「宮唱而商和,是謂喜,太平之樂。角從宮,是謂衰, 衰國之樂;羽從宮,往而不返,是謂悲,亡國之樂也。」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