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99 (1700-1725).djvu/9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天台記》:「丹丘出大茗,服之生羽翼。」

《續博物志》:「南人好飲茶,孫皓以茶與韋昭代酒,謝安 詣陸納,設茶果而已。」北人初不識此。開元中,太山靈 岩寺有降魔師,教禪者以不寐,人多作茶飲,因以成 俗。

《唐國史補》:「風俗貴茶,茶之名品益眾。劍南有蒙頂石 花,或小方,或散芽,號為第一。湖州有顧渚之紫筍,東 川有神泉、小團、昌明獸目,峽州有碧澗、明月、芳蕊、茱 茰簝,福州有方山之露芽,夔州有香山,江陵有南木, 湖南有衡山,岳州有㴩湖之含膏,常州有義興之紫 筍,婺州有東白,睦州有鳩坑,洪州有西山之白露,壽」 州有「霍山之黃芽」,蘄州有《蘄門團黃》,而浮梁之商貨 不在焉。

《雲仙雜記》:「建人謂鬥茶為茗戰。」

《茶經》:「蒸焙有法,留藏有方,烹煎有訣。」故沫餑者,湯之 華也。

《魏王花木志》:「茶葉似梔子,可煮為飲。其老葉謂之茆, 嫩葉謂之茗。」

《宋史占城國傳》:「地不產茶,亦不知醞釀之法。」

闍婆國,傳「地不產茶。」

《清異錄》:「豹革為囊,風神呼吸之具也。煮茶啜之,可以 滌滯思而起清風。」每引此義,稱茶為「水豹囊。」

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湯運允,別施妙訣,使湯紋水 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 即就散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之《茶百戲》。

「漏影春法,用鏤紙貼盞糝茶,而去紙,偽為花身,別以 荔肉為葉,松實、鴨腳之類珍物為蕊,沸湯點攪。」 《歸田錄》:「臘茶出於劍、建,草茶盛於兩浙,兩浙之品,日 注為第一。自景祐已後,洪州雙井白芽漸盛,近歲製 作尤精,囊以紅紗,不過一二兩。以常茶十數斤養之, 用辟暑濕之氣,其品遠出日注上,遂為草茶第一。」 茶之品莫貴于龍鳳,謂之「團茶」,凡八餅重一斤。慶曆 中,蔡君謨為福建路轉運使,始造小片龍茶以進,其 品絕精,謂之「小團」,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直金二兩。 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每因南郊致齋,中書、樞密院 各賜一餅,四人分之,宮人往往縷金花于其上。蓋其 貴重如此。

六一、《集藝》茶欲茂法,如種瓜,三歲可采:野者上,園者 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捲者上, 舒者次。

《夢溪筆談》:茶芽,古人謂之雀舌、麥顆,言其至嫩也。今 茶之美者,其質素良,而所植之木又美,則新芽一發, 便長寸餘,其細如針。唯芽長為上品,以其質榦土力 皆有餘故也。如雀舌、麥顆者,極下材耳,乃北人不識, 誤為品題。予山居有《茶論嘗茶》詩云:「誰把嫩香名雀 舌,定來北客未曾嘗。不知靈草天然異,一夜風吹一 寸長。」

古人論茶,唯言陽羨、顧渚、天柱、蒙頂之類,都未言建 溪。然唐人重串茶粘黑者則已近乎建餅矣。建茶皆 喬木,吳蜀、淮南唯叢茭而已,品自居下。建茶勝處曰 郝源、曾坑,其間又岔根、山頂二品尤勝。李氏時號為 「北苑」,置使領之。

《補筆談》:「建茶之美者,號北苑茶,今建州鳳凰山上,人 相傳謂之北苑,言江南嘗置官領之,謂之北苑使。」予 因讀《李後主文集》,有《北苑詩》及文記,知北苑乃江南 禁苑,在金陵,非建安也。江南北苑使,正如今之內園 使,李氏時有北苑使,善製茶,人競貴之,謂之「北苑茶」, 如今茶器中有「學士甌」之類,皆因人得名,非地名也。 丁晉公為《北苑茶錄》云:「北苑,里名也,今曰龍焙。」又云: 「苑者,天子園囿之名,此在列郡之東隅,緣何卻名北 苑?」丁亦自疑之。蓋不知北苑茶本非地名,始因誤傳, 自晉公實之于書,至今遂謂之北苑。

《畫墁錄》「有唐茶品,以陽羨為上供,建溪、北苑未著也。 貞元中,常袞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謂研膏茶。 其後稍為餅樣,其中故謂之一串。」陸羽所烹,惟是草 茗爾。迨至本朝,建溪獨盛,採焙製作,前世所未有也。 士大夫珍尚鑒別亦過古先丁晉公為福建轉運使, 始製為鳳團,後又為龍團,貢不過四十餅,專擬上供。 雖近臣之家徒聞之而未嘗見也。天聖中,又為小團, 其品迥加于大團,賜兩府,然止於一斤,唯上大齊宿 八人。兩府共賜小團一餅,縷之以金,八人拆歸,以侈 非常之賜,親知瞻玩,賡唱以詩。故歐陽永叔有《龍茶 小錄》。或以大團問者,輒方刲寸,以供佛、供仙家廟。已 而奉親,并待客,享子弟之用。熙寧末,神宗有旨,建州 製密雲龍,其品又加於小團矣。然密雲之出,則二團 少粗,以不能兩好也。予元祐中詳定殿試,是年秋為 制舉考第官,各蒙賜三餅,然親知誅責,殆將不勝。宣 仁一日歎曰:「指揮建州今後更不許造密雲龍。亦不 要團茶,揀好茶喫了,生得甚好意智。」熙寧中蘇子容 使虜,姚麟為副,曰:「盍載些小團茶乎?」子容曰:「此乃供 上之物,儔敢與虜人?」未幾,有貴公子使虜,廣貯團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