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99 (1700-1725).djvu/11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蘇頌曰:「今階州出一種石鹽,生山石中,不由煎鍊,自 然成鹽,色甚明瑩,彼人甚貴之,云即光明鹽也。」 李時珍曰:石鹽有山產、水產二種。山產者即崖鹽也, 一名生鹽,生山崖之間,狀如白礬,出于階、成、陵、鳳、永 康諸處。水產者生池底,狀如水晶。石英出西域諸處。 《吳錄》云:「天竺有新淘水,味甘美,下有石鹽,白如水晶。」 又:「波斯出自然白鹽,如細石子。」金幼孜《北征錄》云:「北 虜有鹽海子,出白鹽,瑩潔如水晶。又有鹽池,鹽色或 青或白,軍士采食之。此皆水產者也。」《梁四公子傳》云: 「高昌國燒羊山出鹽,大者如斗,狀白如玉。月望收者, 其文理粗,明澈如冰;非月」望收者,其文理密。《金樓子》 云:「胡中白鹽產于崖,映月光明,洞澈如水晶,土人以 供國廚,名君王鹽,亦名玉華鹽。」此則山產者也,皆自 然之鹽,所謂天成者也。《益州記》云:「汶山有鹹石,以水 漬而煎之成鹽。」此亦石鹽之類,而稍不同者。

氣味

鹹甘平無毒。

主治

《唐本》曰:「頭痛諸風,目赤痛,多眵淚。」

發明

李時珍曰:「光明鹽得清明之氣,鹽之至精者也。故入 頭風、眼目諸藥尤良。其他功同戎鹽,而力差次之。」

《鹵鹹》

《釋名》

鹵鹽 寒石 石鹹。

李時珍曰:鹹音有二音,咸者,潤下之味;音減者,鹽土 之名。後人作鹼、作鹼是矣。許慎《說文》云:「鹵,西方鹹地 也。」故字從西省,文象鹽形。東方謂之斥,西方謂之鹵, 河東謂之鹹。《傳》云:「兌為澤,其於地也為剛。鹵。」亦西方 之義。

《集解》

《別錄》曰:「鹵鹹,生河東池澤。」

陶弘景曰:「今俗不復見鹵鹹,疑是黑鹽。又云是煎鹽, 釜下凝滓。」二說未詳。

蘇恭曰:「鹵鹹,生河東。河東鹽不釜煎,明非凝滓,又疑 是黑鹽,皆不然,此是鹼土也。今人熟皮用之,于鹼地 掘取。」

《蘇頌》曰:「并州人刮鹹煎鍊,不甚佳,即鹵鹹也。」

汪機曰:「鹵鹹,即鹵水也。」

李時珍曰:《說文》既言鹵鹹,皆斥地之名,則謂凝滓及 鹵水之說,皆非矣。鹵鹽與鹵鹼不同,山西諸州平野 及大谷、榆次、高亢處,秋間皆生鹵,望之如水,近之如 積雪,土人刮而熬之為鹽,微有蒼黃色者,即鹵鹽也。 《爾雅》所謂「天生曰鹵,人生曰鹽」者是矣。凡鹽未經滴 去苦水,則不堪食,苦水即鹵水也。鹵水之下澄鹽凝 結如石者,即鹵鹼也。丹溪所謂石鹼者,乃灰鹼也,見 土類。《吳普本草》謂鹵鹹一名鹵鹽者,指鹵水之鹽,非 鹵地之鹽也,不妨同名。

氣味

苦寒無毒。

《別錄》曰:「苦、鹹,寒。」

獨孤滔曰:「鹵鹽制四黃作銲藥,同硇砂鐵,一時即 軟。」

主治

《本經》曰:「大熱消渴,狂煩,除邪及下蠱毒,柔肌膚。 《別錄》」曰:「去五臟腸胃留熱結氣,心下堅,食已嘔逆喘 滿,明目目痛。」

附方

風熱赤眼,虛腫濇痛:鹵鹼一升,青梅二十七箇,古錢 二十一文,新瓶盛,密封湯中,煮一炊時,三日後取點, 日三五度。聖惠方

齒腐齦爛。不拘大人小兒,用「上好鹹土,熱湯淋取汁, 石器熬乾,刮下入麝香少許,研摻之。」宣明方

《綠鹽》

《釋名》

鹽綠。 《石綠》。

《集解》

蘇恭曰:「綠鹽出焉耆國,水中石下取之。狀若扁青、空 青,為眼藥之要。今人以光明鹽、硇砂、赤銅屑釀之,為 塊,綠色以充之。」

李珣曰:出波斯國。生石上,舶上將來,謂之「石綠裝色, 久而不變。中國以銅醋造者,不堪入藥,色亦不久。」 李時珍曰:「方家言波斯綠鹽色青,陰雨中乾而不濕 者為真。」又造鹽綠法:用熟銅器盛取漿水一升,投青 鹽一兩在內,浸七日取出,即綠色。以物刮末,入漿水 再浸一七或二七取出,此非真綠鹽也。

氣味

鹹苦辛平無毒。

主治

《唐本》曰:「目赤淚出,膚瞖眵暗。」 李珣曰:「點目,明目消瞖,療小兒無辜疳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