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6 (1700-1725).djvu/9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而朝廷有多士之稱,蓋本乎此。由是言之,則學之不 可已也久矣。然在古論士,莫詳於周,故士有賓興獻 貢之法,師有教養之備,以智、仁、聖、義、中、和、孝、友、睦、婣、 「任恤、禮樂、射御、書數,既有以成其德,又有以成其藝, 然後鄉老論秀升之於王,而王受之以輔世,此所以 能成天下之治也。」周衰,上無好治之君,以學為不切 於世務,故廢於鄉黨,而庠序之教不行。天下之民失 其性而不能歸厚,異其行而不能歸一,淫詞以之作, 邪說以之行道德性命之理,不明一「偏之技,一曲之 學,得惑於眾,而學者不知所宗」,此亂之由興也。至於 秦,則焚毀儒書幾盡。漢、唐之間雖有願治之主,然不 能復周之盛也。我宋之興,太宗時謹庠序之教,申以 孝弟之義,已行之素矣。熙寧、元豐間,仁宗皇帝銳於 有為,立三舍法,自京師達之郡邑,命師儒興學校,以 經義取士。學者有所宗,故文物為之備,號為極盛,雖 三代之隆,弗能加焉。然猶以科舉三年一取士,而賓 興獻貢之法議而未行。哲宗皇帝嗣位之日,固有意 於續紹,然行之而未詳焉。今主上以聰明睿智之資, 加以至誠不倦之心,繼厥志,述厥事,於是詔天下郡 縣,興庠序以養人材,講成周賓興論秀之法。豈惟州 郡有學,然自大縣、中縣、小縣,皆有其額,擇官以樂育 之,又命監司提督之,可謂行之而詳也。嘗聞古之士 也,仕而後有祿。今在下之士,未仕而以飲食贍之,以 俸祿給之,優游以教養,坐待其貢,而上副國家之選, 此前古未之有也。士於此時,亦可謂千載一時之盛 矣。為守令者,敢不竭力以奉行?且深澤小「邑,三十而 稅一,民不勞而已足。」蓋饗朝廷之美法,而願安承教 者樂於趨赴也。克敬叨宰是邑,忻逄盛事,躬率工役, 不日成之。諸生以告,義不可辭,於是乎喜而書之。

《重修撫州學記》
周必大

「晉唐以來,撫守多名臣。至本朝則儒宗鉅公相繼而 生,學校之盛,固不待言,歲久或敝,敝又圖新理也。」慶 元二年,豫章胡君元衡來臨師席,文風既振,復懷永 圖,乃大議葺治。適學糧嬴錢一百二十萬,太守陳侯 研首捐千緡,常平使者王君容及後守曾侯楷各助 十之三,漕憲繼之,總錢又百三十萬,米不在焉。以六 月甲寅興工,明年八月訖事。凡大成殿、御書閣、講堂、 倉廩,皆飭其舊。內外門牆廊廡及正、錄職事之位,東 西序之;六齋文昌之軒,庖湢之所,悉鼎新之。學正鄉 貢進士嚴滋以書遺某,請記其成。昔孟子論傳道之 序,由堯、舜至湯、文皆五百餘歲,由文王至孔子,適及 其期。故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蓋「自任也。惜乎無 時無位,不得見諸行事,退修《六藝》,以傳萬世。今學者 幸居學校,讀《六藝》之書,旦旦而來,望數仞之牆,盍興 及肩之歎。既升其堂,盍想聞金石絲竹之音,仰之彌 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又當希顏子苦孔 之卓。夫如是,晝而思之,夜復思之,則於道也,其庶矣 乎!墨池之祥,姑存故事足矣。」嘉泰四年六月一日,少 傅、觀文殿大學士、益國公周必大記。

《婺源新學記》
洪邁

江東,俗不嚚於訟,歙浪受其名,婺源人重不幸,至席 鼎湯最沸之目。縣人翰林汪公藻、吏部朱公松,文章 行誼,表表獨立,不忍視鄉曲蒙惡聲,顧而之他鄉,紛 閔閔焉。諸生時相與言:「學宮在西邊九十五年,濅入 於壞,地勢黯昧,青衿不能群居陰陽家流雜指山鄉, 背為不韙,當徙而趨新,士大夫滋益多謠謗,宜革。」是 時乾道歲戊子,令彭君烜曰:「嘻!吾責也,將安所易置 乎?」曰:「吉莫如城東驛。」君曰:「是在部使者,非吾實顓盍」 請諸請之而俞,且至五十萬錢侑費,傾地大喜。儒生 王允恭、李知己並捐其旁便近地,倡出錢粟,諸公閒 喜趨之。即其冬,廟殿及藏書閣成,垂就矣。會郡守好 惡異,疑縣特以計科斂民書揭邀愬章,至換他健吏 耳目,鉤訐亡一詞,始摶頰愧悔,聽緒成之。然首議者 倦矣。謝工遣徒仆木撤瓦,丞尉亦懲艾,噤不敢復發 口,獨殿閣棲棘籬中不敢毀,望之愀然。又三年,後令 洪君邦直至,為後守史侯俁言,矍然悼前故,曰:「二千 石惟不興學,縣令攬眾謀而自辦之,靳尼其成,安取 此?」即出郡錢六十萬使訖役,既萎而蘇,既僂而伸。民 又益喜勇勸,視曩時加倍。有頃,百室之宮成,靚深廣 盱,不嗇於素,過者心開目明,毋閒處者。於是雋秀士 滕生恪以降百有一人。介令為容,遣信千八百里走 贛川,合詞告鄱陽洪邁曰:「顧有以記予鄉壤,與斯邑 接,令君又宗盟長,其何辭?今之學,非古塾也。庠序之 制,既」以糟粕僅存,至於「主敬以直內,立義以方外」,「致 知格物」之本,「窮理盡性」之要,「正心誠意」之傳,綿綿延 延,如線不絕。曾子且死,不忍一簀之姑息,舉扶而易 之。季路臨大難,正冠結纓之暇如在洙泗。工尹商陽, 手弓而殺人,掩目止御,不忘有禮。死生之變,爭戰之 急亦大矣,而歸趨如此,況乎從容進退、灑掃寢食之 閒哉?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古之人歟其天資高 明,後世雖不可跂及,向非輔之以學問,士必不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