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6 (1700-1725).djvu/7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學,置學生三百人;有太學,學生五百人;有四門學,學 生千三百人。其律、書、筭皆有學。律學生五十人,書筭 學生各三十人。其京尹府有學,學生八十人,京縣五 十人。而天下諸道州、縣,率置學凡三等:上州縣學生 六十人,中下州以十為差;上縣學生四十人,中下縣 亦以十為差,國子監生、祭酒統焉,州縣學生長吏主 焉。」而門下省有弘文館,生三十人;東宮有崇文館,生 二十人,詔宗室、功臣子孫學焉。太宗貞觀六年,詔罷 周公祠,以孔子為先聖,顏氏為先師,封孔子後為褒 聖侯。制太學、四門、律、書、筭學,皆隸國子監。聘天下老 師淳德為國學官。數臨幸,命祭酒、博士講論經義,賜 束帛,諸生員至三千數百人。自元武屯營飛騎,皆設 博士授之經。無何,新羅、高昌、百濟、吐蕃、高麗諸國並 遣子弟入學,凡八千餘人。國學之盛,近古未有也。已 又命讎正《五經》訛缺,頒示學宮,命諸儒萃章句為義 疏行之。因詔前代通儒用其書行其道者,宜褒嘉,列 饗孔子廟庭。高宗龍朔二年,復置國子監,二館六學 生徒於東都,凡諸學皆有博士、助教授其經藝,學成 者,長吏設鄉飲之禮而薦送之。明年,以書學隸蘭臺, 筭學隸祕閣,律學隸詳刑。中宗神龍二年,敕學生在 學,各以長幼為序。初入學,皆以束脩之禮禮於師。元 宗即位,重儒學,詔令鄉貢明經進士至國監謁先師, 學官開講問義,有司為設饌,五品以上官及朝集使 皆往閱禮焉。凡天下州縣里閭各置一學,而擇師教 授之。已又置麗正書院,聚文學之士,撰《講義》,敕有司 優給。中書舍人陸堅以為多費,欲奏罷之。張說曰:「古 帝王於無事時,往往肆意於聲色犬馬。今上延禮文 儒,垂意典籍,為益者大,為廢者小。陸生之言何不達 也?」上聞之,重說而薄堅。又置集賢院,部分典籍乾元 殿,博彙群書,以故經籍大備,又稱開元焉。至二十九 載,始置崇元學,習老、莊文列,亦曰道舉。其生京都各 百人,諸州無常員官秩廕第,國子舉送,課試如明經。 天寶九載,又置廣文館於國學,以領生徒為進士者。 祿山之亂,嗣帝救亂未暇。至。代宗廣德二年,詔曰:「古 者設太學,教胄子,雖年穀不登,兵革或動,而俎豆之 事不廢。頃以戎車屢駕,諸生輟講,宜追學生在館習 業,度支給廚米。」詔群臣著籍於朝,及神策六軍子弟 隸業者,聽補生員。二月,釋奠於國子監,命宰相帥常 參官魚朝恩率六軍諸將往聽講。國子監成,以魚朝 恩行內侍監,判國子監事。中書舍人常袞言:「成均之 任,當用名儒,不宜以宦者領之。」不聽。蓋自天寶後,學 較久廢,生徒流散。永泰中,雖置兩都監生,而館無定 員。至憲宗元和二年,始定兩都諸館學生員之數有 差。然當時《五經》有試矣,而《老子》亦有試;館、監有學矣, 而崇元亦有學;文宣有祠矣,而元元亦有祠。嗣至元 和,又崇佛教,以故昧性命者,溺於老、釋,守經藝者騖 於詞章。自楊綰、鄭餘慶、鄭覃等以大儒輔政,議優學 科,先經誼,黜進士,後文辭,亦弗能克也。雖文宗定《五 經》,鑱之石,張參等是正訛文,亦寥寥一二可紀,誠李 觀所謂「德宇將摧,教源將乾」者也。

《宋代學較》

宋朝凡學皆隸國子監,國子生以京朝七品以上子 孫為之,初無定員,後以二百人為額,太學生以八品 以下子弟若庶人之俊異者為之。及三舍法行,則太 學始定置外舍生二千人,內舍生三百人,上舍生百 人。始入學,驗所隸州公據試補外舍。踰月,齋長書其 行藝於籍,凡內舍行藝與所試之業俱優,為上舍上 「等取旨授官,一優一平為中等,以俟殿試;俱平若一 優一否為下等,以俟省試。」元祐間,置廣文館二千四 百人,以待天下游士試京師者,律學生無定員,他雜 學廢置無常。崇寧建辟雍於郊,以處貢士,而三舍考 選法乃遍天下。於是由州郡貢之辟雍,由辟雍升之 太學,而學較之制益詳。仁宗時,命藩輔皆得立學。慶 曆四年,參知政事范仲淹請興學校,於是詔曰:「士以 純明樸茂之美,而無教學養成之法,使與不肖並進, 此取士之甚敝,而學者自以為患。夫遇人以薄者,不 可責其厚也。今朕建學興善,以尊子大夫之行,更制 革敝,以盡學者之材。有司其務嚴訓導,精察舉,以稱 朕意。學者其進修德業,無失其時。」令州若縣皆立學, 本道使者選部屬官為教授員,不足,取於鄉閭宿學 有道業者。又詔歲賜緡錢及郡縣田租、屋課息錢之 類,以為學費。由是州郡奉詔興學,而士有所勸矣。時 安定胡瑗設教蘇、湖間,有司言:「瑗湖州學所為科條 甚具,請下湖學,取其法著令為太學程,而召瑗為國 子師。」瑗既至,請擇其徒分治其教,如湖學加篤,而四 方士雲集,黌舍不能容。每公私試罷,掌儀率諸生會 首善堂,令雅樂歌詩,迨乙夜乃散諸齋,以其間歌詩 奏琴瑟,而絃誦之聲徹於中外。其子弟雖散居四方, 隨其人賢愚,皆循循雅飭,其言談舉止,遇之不問可 知其先生弟子其學者相語稱「先生」,不問「可知為胡 公也。」方洛學未興,而正叔詣太學就瑗學,瑗得其《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