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6 (1700-1725).djvu/6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所養之譽髦。所以成人有德。而得全才之用也。歟。

《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 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乃教之六 儀,一曰祭祀之容,二曰賓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 曰喪紀之容,五曰軍旅之容,六曰車馬之容。

朱申曰:「古之為教,德行道藝而已。師氏教國子以德行,故保氏養以道而教以六藝焉。五禮,吉凶、軍賓、嘉也。六樂,《雲門》《大韶》《大咸》《大夏》《大濩》《大武》也。五射,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也。五馭,鳴和鸞、逐水由、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也。六書,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也。九數,方田、粟米、差分、少廣、商功、均輸、嬴朒、方程」 、勾股。

吳澂曰:「師道之教訓,保保其身體,養國子以道者,以師氏之德行審喻之,而後教之以六藝六儀也。祭祀之容,穆穆皇皇,賓客之容,嚴恪矜莊,朝廷之容,濟濟翔翔,喪紀之容,纍纍顛顛,軍旅之容,暨暨詻詻,車馬之容,匪匪翼翼。德行裡也;藝儀表也。養之以道而表裡俱善而保氏之教成矣。」

臣按:保氏以六藝教國子,而朱熹《大學序》謂「人生八歲則教之以禮、樂、射御、書數之文」 ,何也?蓋六藝之事非八歲之童所能者,特使之知其名物耳,故謂之文,必至於十有五歲入太學,然後教之以其事焉。

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 弟焉,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祗庸、孝友,以樂語教國子 興道、諷誦、言語,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卷》《大咸》《大 㲈》《大夏》《大濩》《大武》。」

鄭元曰:「成均,五帝學也,周人立此學之宮。」

賈公彥曰:「建,立也。周人以成均之法式,以立國之學政,而合聚國之子弟,將以此教之。」

呂祖謙曰:「成均,五帝之學,以五帝之學政建國之學政合國之子弟而教之。自舜命夔典巢教胄子,以此知五帝之教政無不自樂始,所以舜命以典樂兼教胄子之事。成周之樂皆以掌樂之官司之,古人雖陶冶之功最深,動盪鼓舞,優游浹洽使自得之,自舜與周皆以典樂之官兼教導之事,五帝成均之法雖不」 可見,觀《舜命夔典樂教胄子》一章,大略可見。漢太常典樂而兼教育之任,亦此意。吳澂曰:「教之切要者樂也。而德者樂之本,語者樂之則,舞者樂之效。樂德而曰『中、和、祗、庸、孝友者,中者德之理,和者德之容,祇為德之敬,庸為德之常,孝與友者德之施;樂語而曰『興、道、諷誦、言語者,興者因物而發也;道』』」 者,道達人情也。諷謂諷諫微言以寓意也。誦謂誦書,舉古訓以告之也。言者,自言心之所蘊也。語者因問而答之也。樂舞而備六代者,樂莫盛於六代,言其舞之善,則其聲音之善可知也。蓋樂所以節夫舞也。《雲門》《大卷》,黃帝樂也,言其德如雲之出,又能聚也。《大咸》,堯樂。咸言其德之遍及。池言其潤澤也。《大㲈》,舜樂也,言其德能紹堯也。《大夏》,禹樂也,言其德能大中國也。《大濩》,湯樂也,言其能以寬治民而救護之也。《武》,武王樂也,言其能成武功也。

臣按:成均者,五帝之樂,周人備前代之樂,而大司樂所掌之法即五帝之法也。五帝者,顓頊、高辛、帝嚳、堯、舜也。彼三帝者其教法無可考,舜紹堯治而命后夔典樂以教胄子,所謂直而溫以至八音克諧者即其法也。二帝之法如此,安知其非承三帝之餘烈哉?先儒謂古人教人惟陶冶之功最深,是以五帝、三王之世,學校之中,士之所得於心者,無非樂之德;出於口者,無非樂之語;動其容者,無非樂之舞。自幼以至於長,由中以達於外,皆此物也。非僻之心無自而入,中和之德所以《易》成。自成周之學政不傳,後世所以教人者,不過章句訓詁而已。作無益之文,習非禮之禮,人才日卑,風俗日下,其以此歟?

大胥:「掌學士之版,以待致諸子。春入學舍菜合舞,秋 頒學合聲。」

吳澂曰:「胥,有才智之稱。學士謂卿大夫學舞者。致謂按此版籍以致其來也,古者士見於師,以菜為贄菜、蘋、蘩之屬也。合舞謂等其進退使應節奏也。頒學者頒其才藝之所稱。合聲亦謂等其曲折使應節奏也。」

《小胥》:「掌學士之徵令而比之觥,其不敬者,巡舞列而 撻其怠惰者。」

吳澂曰:「學士即《大胥》在版之國子也,蓋學士之未至者徵之使來學,至者令之使有為,比則較其能否。觥者,罰爵也。撻者,扑罰也。」

臣按:學校之政有不帥教者,輕則觥之,罰之以酒也,重則撻之,罰之以扑也。蓋人之資稟不同、性情亦異,中人以上固有不待教而自循於理者,若夫中人以下之資,化之而不從、示之而不聽,故先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