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6 (1700-1725).djvu/6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臣按:治世未有不修學校者,學校之廢必見于末季之世。

《小雅·菁菁者莪》,「樂育材也。君子能長育人材,則天下 喜樂之矣。」

臣按:此二詩,朱熹《集傳》皆以其《序》說為非,及觀所作《白鹿洞賦》,有曰「《廣青衿》之疑問」 ,又曰「《樂菁莪》之長育」 ,則又用《序》說,蓋以此二詩為學校而作,自漢以來則然矣。雖其詩中所言與序說若不類者,然《序》謂「亂世則學校廢,治世則樂育賢才」 ,可見世道之治亂係乎人材之有無,人材之有無由乎學校之興廢也。然則修學宮,育賢材,使青青子衿有喜樂之心,無挑達之失,豈非王政之大務歟。

《魯頌泮水》,頌僖公能修泮宮也。頌凡八章,首章曰:「思 樂泮水,薄采其芹。魯侯戾止,言觀其旂。」其旂「鸞 聲噦噦,無小無大。」「從公于邁。」

朱熹曰:「諸侯之學,鄉射之宮謂之泮宮,其東西南方有水,形如半璧,以其半於辟雍,故曰泮水,而宮亦以名也。此飲泮宮而頌禱之詞。」

項安世曰:「古之為泮宮者,其條理不見於經,而有《詩》在焉。首三章則言其君相之相與樂此而已。自四章以下乃其學法,自敬其德而至於『明其德,明其德而至於『廣其心,廣其心而至於固其謀終焉,此則學之本也。自威儀孝弟之自脩而達於師旅獄訟之講習,自師旅獄訟之講習而極於車馬器械之精能,此則』』」 學之事也。自「《烈祖》之鍳其誠」 ,而至於《多士》之「化其德」 ,自「《多士》之化其德」 ,而至於「遠夷之服其道」 ,此則學之功也。

臣按:「泮宮」 之作不書於《春秋》,說者多以為疑,而朱熹以為頌禱之辭,蓋《春秋》常事不書,學校之修乃有國之常事故也。然因此詩以考見古人學校之條理,雖曰頌禱之辭,然亦可見三代盛時學校之事,其關係有如項氏所推究者。後世設學乃顓顓以為教讀學生之所,其於讀書、作課之外一無所事,雖謂之名存「實亡」 ,不為過矣。

《周禮》:大宰「以九兩繫邦國之民:三曰師,以賢得民。四 曰儒,以道得民;八曰友,以任得民。」

《大司徒》「以本俗六安萬民,四曰聯師儒,五曰聯朋友。」

葉時曰:「以《大宰》繫邦國之九兩,參之以司徒安萬民之六俗,而皆以師儒行乎其中。誠以九兩無師儒之繫則無以淑人心,六俗無師儒之聯則無以厚民俗。師者所以宗主名教者也,儒者所以扶持名教者也,師道不立則天下無善人,儒道不立則天下無正學,雖有土地、富貴、治利、族任何所恃以相繫?雖有宮室」 、墳墓,兄弟朋友,何所恃以相聯?甚矣天下一日不可無師儒之功也。

臣按:天下不可一日無師儒之功,國家不可一日弛學校之教,本儒以設教,立師以明道、會友以講學,所以繫邦國者在是,所以安萬民者在是,毋徒視以為虛文、苟應故事,以為不急之務。

師氏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 以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教三行:一曰孝行,以 親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賢良。三曰順行,以事師長。」居 虎門之左,以教國子弟。凡國之貴遊子弟學焉。

朱熹曰:「三德以教國子,一曰至德,二曰敏德,三曰孝德。至德云者,誠意正心、端本清源之事,而道則天人性命之理、事物當然之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術也。敏德云者,強志力行、畜德廣業之事,而行則理之所當為,日可見之跡也。孝德云者,尊祖愛親,不忘其所由生之事而知逆惡則以得於己者篤實深固」 ,有以真知彼之逆惡而自不忍為者也。凡此三者雖曰各以其材器之高下,資質之所宜而教之,然亦未有專務其一而可以為成人者也。是以列而言之,以見其相須為用而不可偏廢之意,先王之教所以本末相資,精粗兩盡而不可倚于一偏也。既曰「三德」 矣,而又教以三行者:一曰孝行,二曰友「行,三曰《順行》。」 蓋德也者,得于心而無所勉者也。行則其所行之法而已。不本之以其德,則無所自得,而行不能以自修;不實之以其行,則無所持循,而德不能以自進。是以既教之以三德,而必以三行繼之,則雖其至末至粗,亦無不盡,而德之修也不自覺矣。

臣按:成周盛時設為師氏以教國子,所以教之之法曰德、曰行而已,非但以教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凡國之貴遊子弟無不與焉。德者行之本原,行者德之實蹟,有德以為之本,隨事而著其行,在父母則親之,在賢良則尊之,在師長則事之,凡若此者無非以充其孝德而已。既有孝德,則知順善之可為而逆惡之「不可為,疆志力行,以求至乎至極之地也。教國子而使之竭力親親以盡其孝,而又尊賢良、事師長以友以順焉,則德之得于心者極其至,而道之原于天者于是乎生矣。」 此《成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