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6 (1700-1725).djvu/5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子、兄弟、夫婦朋友之倫皆以不亂,而修身齊家、治國 平天下無不宜者。此先王之所以教而三代之所以 治,後世不可以跂及者也。後世之學校,朝夕所講,不 過綴緝文辭以為規取利祿之計,亦與古人之道大 戾矣。上之人所以教養成就之者,夫豈端為是哉? 三代之學,至周而大備,自天子之國都以及於鄉黨, 莫不有學,使之朝夕優游於絃誦詠歌之中,而服習 乎進退揖遜之節,則又申之以孝弟之義,為之冠、婚、 喪、祭之法,春秋釋菜,與「夫鄉飲酒養老之禮,其耳目 手足肌膚之會,筋骸之束,無不由於學。在上則司徒 總其事,樂正崇其教,下而鄉黨亦莫不有師」,其教養 之也密,故其成材也易。士生斯時,藏修息游於其間, 誦言而知味,玩其文而會其理,德業之進,日引月長, 自宜然也。於是自鄉論其行而升之司徒,司徒又論 之而升之國庠。《大樂正》則察其成以告於王,定其論 而官之。其官之也,因其才之大小,蓋有一居其官,至 於終身不易者。士修其身而已,非有求於君也,身修 而君舉之耳。夫然,故禮義興行,人材眾多,風俗醇厚, 至斑白不負戴於道路,而王道成矣。

東萊呂氏曰:「學校之設,非為士之貧而食之也,又非 欲群其類而習為文辭也。不農不商,若何而可以為 士?非老非釋,若何而可以為儒?事親從兄當以何者 為法?希聖慕賢當自何門而入?道德性命之理當如 何而明?治亂興衰之故當何由而達?考之古以為得 失之鑒,驗之今以為因革之宜,此士之所當用心也。」 自孔門高弟,猶勤勤於問仁、問孝、「問知、問政」,所以為 士,請之於師,辨之於友,後世之士不逮遠矣。儻離群 索居而蔽其所習,則固陋乖僻,無自進於道,聖人憂 之,著為成書,以詔萬世,教養漸摩,以俾之講習,立師 儒之官以董正之,此開設學校之本意也。

西山真氏曰:「按古教法,其近民者教彌數,故二十五 家為閭,閭有塾,民朝夕處焉;四閭為族,則歲之讀法 者十有四。法者何?大司徒所頒之三物也。士生斯時, 不待舍去桑梓,而有學有師,敬敏任恤,則閭胥書之; 孝弟睦婣,則族師書之。其所以教,又皆因性牖民而 納諸至善之域,禮鎔樂冶,以成其德,達其材,古者作」 人之功蓋如此。然士之於學,豈直處庠序為然哉?雞 鳴夙興,嚮晦宴息,皆學之時。微而暗室屋漏,顯而鄉 黨朝廷,皆學之地;動容周旋,灑掃應對,皆學之事。知 無時之非學,則晝而有為,夜而計過者其敢懈?知無 地之非學,則警於冥冥,惕於未形者其敢忽?知無事 之非學,則務細行、勤小物者其敢或遺。

魯齋許氏曰:「先王設學校,養育人材,以濟天下之用。 及其弊也,科目之法愈嚴密,而士之進於此者愈巧, 以至編摩字樣,期於必中。上之人不以人材待天下 之士。下之人應此者,亦豈仁人君子之用心也哉?雖 得之,何益於用?上下相待,其弊如此,欲使生靈蒙福, 其可得乎?先王設學校,後世亦設學校,但不知先王」 何為而設也?上所以教人,人所以為學,皆本於天理 民彝,無他教也,無異學也。

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司徒之職,教以人 倫而已,凡不本於人倫,皆非所以為教。「樹之君以立 政」,謹此教也;「作之師以立教」,教以此也。先王皆本於 人心之所固有,不強以其所無有,故人易從而風俗 美,非後世所謂學、所謂教也。文公《小學》《四書》次第,本 末甚備,有王者起,必須取法。

臨川吳氏曰:「古者盛時,萬二千五百家之鄉有鄉學, 鄉大夫主之,頒教法於州、黨、族、閭,俾教其民。二千五 百家之州,則州長屬民讀法,以時習鄉射於學而尚 功;五百家之黨,則黨正屬民讀法,以時習鄉飲酒於 學而尚齒。雖二十五家之閭,巷口亦有塾,閭內致仕 之老,朝夕坐其中,民之出入者必受教。此所以教成」 俗善,而人人有士君子之行也。

大學衍義補

《設學校以立教》

《易頤》之彖曰。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

程頤曰:「聖人極言《頤》之道,天地之道則養育萬物,養育萬物之道正而已矣。聖人則養賢才,與之共天位,使之食天祿,俾施澤于天下,養賢以及萬民也。」

臣按:《頤》之義養也,天地養萬物而人乃萬物中之一物,聖人則萬人中之一人也,天地養萬物而人與聖人皆在天地所養之中,聖人于人之中乃其首出者也。體天地養物之仁以養乎人,然天下之大、億兆之眾,必欲人人養育之,非獨力之不能給而亦勢之所不能及也,是以于眾人之中擇其賢者而養之,使其推吾所以體天地養物之心以養乎人。人釐之以其職,散之以其民,裂之以其地,付之以吾一視之仁,注之于其心,而寄之于其目,而使之代吾之視,一以仁之也。然非養之以廩食,則彼不暇而為,非養之以義理,則彼不知所為,故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