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6 (1700-1725).djvu/5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刑罰雖設而不犯,此三代盛治,由教而致也。後世不 知為治之本,不善其心而驅之以力,法令嚴於上而 教不明於下,民放僻而入於罪,然後從而刑之。噫!是 可以美風俗而成善治乎?

朱子曰:「昔者聖王作民,君師設官分職,以長以治。而 其教民之目,則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 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而已。蓋民有是身,則必有是 五者而不能以一日離;有是心則必有是五者之理 而不可以一日離也。是以聖王之教,因其固有,還以 導之,使不忘乎其初。然又慮其由而不知,無以久而 不壞也』」,則為之擇其民之秀者,群之以學校而聯之 以師儒,開之以《詩》《書》,成之以禮樂。凡所以使之明是 理而守之不失,傳是教而施之無窮者,蓋亦莫非因 其固有而發明之,而未始有所務於外也。夫如是,是 以其教易明,其學易成,而施之之博,至於無遠之不 暨,而無微之不化。此先王教化之澤所以為盛,而非 後世所能及也。

「古者學校選舉之法,始於鄉黨而達於國都,教之以 德行道藝,而興其賢者能者。蓋其所以居之者無異 處,所以官之者無異術,所以取之者無異路。是以士 有定志而無外慕,早夜孜孜,惟懼德業之不修,而不 憂爵祿之未至也。若夫三代之教藝為最下,然皆猶 有實用而不可缺,其為法制之密,又足以為治心養」 氣之助。而進於道德之歸。此古之為法。所以能成人 材而厚風俗。濟世務而興太平也。

「道不遠人,理不外事」,故古之教者,自其能食能言,而 所以訓導整齊之者,莫不有法,而況於家塾、黨庠、術 序之間乎?彼其學者,所以入孝出弟,行謹言信,群居 終日,德進業修,而暴慢放肆之氣不設於身體者,由 此故也。

天生斯人,而予之以仁義、禮智之性,而使之有君臣、 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倫,所謂「民彝」者也。惟其氣質 之稟不能一於純秀之實,是以欲動情勝,則或以陷 溺而不自知焉。古先聖王為是之故,立學校以教其 民,而其為教,必始於灑掃應對進退之間,禮樂射御 書數之際,使之恭敬朝夕,修其孝弟忠信而無違也, 然後從而教之格物致知,以盡其道,使之所以自身 及家,自家及國,而達之天下者,蓋無二理。其匡直輔 翼,優游漸漬,必使天下之人皆有以不失其性,不亂 其倫而後已焉。此二帝三王之盛,所以化行俗美,黎 民醇厚,而非後世之所能及也。

古者聖王設為學校以教其民,由家及國,大小有序, 使其民無不入乎其中而受學焉。而其所以教之之 具則皆因其天賦之秉彝而為之品節以開導而勸 勉之。使其明諸心,修諸身,行於父子、兄弟、夫婦朋友 之間,而推之以達乎君臣上下、人民事物之際,必無 不盡其分焉者。及其學之既成,則又興其賢且能者 寘之列位。是以當是之時,義理休明,風俗醇厚,而公 卿大夫列士之選無不得其人焉。此先王學校之官 所以為政事之本、道德之歸,而不可以一日廢焉者 也。至於後世學校之設,雖或不異乎先王之時,然其 師之所以教、子弟之所以學,則皆忘本逐末,懷利去 義,而無復先王之意。以故學校之名雖在,而其實不 舉其效。至於風俗日敝,人材日衰,雖以漢、唐之盛隆, 而無以彷彿乎三代之叔季,然猶莫有察其所以然 者,顧遂以學校為虛文,而無所與於道德政理之實。 於是為士者求道於老子、釋氏之門,為吏者責治乎 簿書期會之最。蓋學校之僅存而不至於遂廢者,亦 無幾耳。

學校之政,不患法制之不立,而患「理義之不足以悅 其心。夫理義不足以悅其心」,而區區於法制之末以 防之,是猶決湍水注之千仞之壑,而徐翳蕭葦以捍 其衝流也,亦必不勝矣。

南軒張氏曰:「惟民之生,其典有五,君臣、父子、兄弟、夫 婦、朋友是也;而其德有四,仁、義、禮、智是也。人能充其 德之所固有,以率夫典之所當然,則必無力不足之 患。惟人之不能是也,故聖人使之學焉。自唐、虞以來, 固莫不以是教矣。至於三代之世,立教人之所設官 以董蒞之,而其法益加詳焉。然其所以為教,則一道」 耳。故曰:「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嗟夫,人倫 之在天下,不可一日廢,廢則國隨之。然則有國者之 於學,其可一日而忽哉!

先王所以建學造士之本意,蓋將使士者講夫仁義、 禮智之彝,以明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倫,以 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事蓋甚大矣。而為之則 有其序,教之則有其方,故必先使之從事於小學,習 乎六藝之節,講乎為弟為子之職,而躬行乎灑掃應 對進退之事,周旋乎俎豆羽籥之間,優游乎絃歌誦 讀之際,有以固其肌膚之會,筋骸之束,齊其耳目,一 其心志,所謂「《大學》之道,格物致知」者,由是可以進焉。 至於物格知至,而仁義禮智之彝得於其性,君臣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