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6 (1700-1725).djvu/10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己俸三十萬,別付從事,使相承為舉本,收其嬴餘,以 供祭祀。蓋公以為春秋釋奠之資,既從官給,惟朔望 闕然,故特有茲舉,則欽奉之意,永繼弗替,可謂至矣。 此誠萬世永固之基,綿綿無窮之蹟。是學也,肇工於 三月二十有一日,落成於四月之望旦,因命億為之 記。億具員幕下,義不獲辭。竊嘗謂古家有塾,黨有庠, 術有序,國有學。魯僖公肇修泮宮,而《詩》頌其美;漢文 翁起學成都,而《史》記其功。三代已還,世之相去,不為 不久,惟斯二人者見稱於世,想望風采,固以不得親 見之為恨,況生乎同時,獲觀施為,孰不樂為之稱頌, 此人心所同也。且夫興學校於「太平久治之世,則易 為力;當兵革之後,親致其治,以興學校,則難為功。今 冀為重鎮,兼統深州,幅員千數百里,合二州十一縣, 地大民眾,易荊榛為田畝,化愁歎為謳歌,而政立矣。 育材善教,發於誠心,此英特之舉,希世之遇。雖詩人 善頌,固難形容,史筆所書,未盡髣髴。使諸生處於斯 者,悉知副公之意。勉勉自強,他日業精行成,擢巍科, 登要路,功著當時,名垂後世。風化之行,民淳俗美,後 來之秀,相繼不絕。」是皆出於公之賜,豈易量哉?故敢 述其梗概,以紀歲月。若夫公單騎撫危城,片言折疑 獄,破奸吏之膽,制悍軍之心。發倉廩減價以賑貧者, 興廬舍給居以厚民生,修輿梁以通往來,蕃牛畜以 廣播殖,杜塞私門而拒絕請謁,饑民轉徙,脫身奴婢 者以千計,士夫亂離,復籍縉紳者殆百數。至除蝗蝻, 瘞枯骸,嚴火禁,闢城闉,道釋咸隆,至誠有格,無一物 不得其所。他人睥睨,莫敢輕議。彼所不能為者,公悉 優為之,卓然超乎物表。將見不日召趨近班,位乎廟 堂,益推其所為以匡濟天下,豐功茂烈,又將有大過 人者,其效豈止見於一秉旄之任哉?此世所望乎公 者也。「先是,卿大夫紀公之德行善政,已致其詳,眾所 稔聞而雜見歌頌者也。此皆不復多敘,特著學之所 以興,與夫世所望於公者,并刻諸石,以示將來,俾有 所考云。」是年四月十五日記。

《節度使王魯重修文廟并學碑記》

路伯達

夫道德之發有源,教化之興有本,本不固則枝不茂, 源不浚則流不澄。必欲植教化之本,疏道德之源,莫 先乎學而已。學之所設,自有虞氏始,至於三代,尢專 尚之?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皆所以明人倫也。是以 繼繼承承,安寧長久,踵數百年,豈非道德教化之功 歟?由漢而下,繫於吏治。其長民者,但驅民於法令之 「中,競以威嚴苛刻而取能名,間有崇儒術而導之者, 反以為迂闊,其於疏源植本之意,不亦謬乎!」冀為古 名郡,舊有學冠於他所,經宋季兵火之亂,掃地無餘。 本朝應天順人,奄有方夏,武功既定,文治迺興。遂詔 中外繕完儒館,其所費輒以公府泉給之,冀之學復 基矣。然前後守臣視為不急之務,故竟莫能興。使吾 夫子祭祀之儀缺然不具服,衣冠鼓篋笥者倀倀無 所從,積有日矣。大定二十六年五月既望,中奉大夫 王公自河南路轉運使移鎮是邦,下車以來,治崇安 靜,吏畏民愛,不踰時而政成。會仲秋上丁,公乃釋奠 於宣聖。行事既終,顧見廊廡傾欹,垣墉頹毀,喟然嘆 曰:「學校之廢,一至於」此。今天子隆上都,首建善地。設 學宮,聚生徒。「考之以《詩》《書》,明之以禮樂,薰陶至和,為 萬國倡。吾州距王畿不遠,首當承流宣化,任興作者, 舍予其誰?」越明年春,河事始寧。公為出俸資,募工市 材,大其制度以營之。惟大成之殿與前門少加增葺, 餘皆鼎新。大總作室之數,為楹五十有二。復飾廟貌, 增明繪像,祭器什具,皆稽於禮,資於用。初,闔城之內, 有水皆鹵,及公視役,發地得泉,其甘如醴。因修之為 井,編戶歌謠,悉歸公至誠之應,亦或烝我髦士,養而 不窮之意也。為日凡六十有五,厥功告成。郡庠諸生 喜而來告,且曰:「僖公修宮於泮水,魯人歌之;文翁起 學於成都,蜀人美之。今公之德化不啻僖、文,而吾鄉 人感之,又非蜀、魯比。不志不刻,何以表焉?願以文請。」 伯達牢讓數四,義不能辭,而論之曰:「昔鄒人孟軻居 止,近墓則為築埋,近市則習賣鬻。而母三徙,始鄰學 宮,迺戲陳俎豆揖讓進退之儀,竟稱命世亞聖之才。 又釜陽民焦通,事親禮闕,為從弟訟於州刺史將至 於學,見廟中韓伯愈母杖,不痛悲泣」之像。後改過勵 行,卒為善士。以孟軻之大材,未近於學,不免習鄙事。 以焦通之闕行,一遊於廟,不害作新人。然則養士化 民之道,悉由此而出矣。而況士有所養,則英俊得;民 有所化,則刑罰弛。英俊得則啟治平之路,刑罰弛則 扇仁壽之風。而公所至皆興學養士,舉有成規,豈淺 丈夫所能測哉!今公方宣國家崇儒重道之意,敦獎 人材,學者方嚮公之化,將見舒秀發之材,吐宏傑之 氣,掇巍科登要津者,比肩繼踵而出。皆能以三代之 道事君報國,又豈獨冀人之幸也?公新武令,族字曰 「子直」,不名,蓋褒之也。有子師儉,業進士舉,適在侍下, 因請書之。大定二十七年五月朔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