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5 (1700-1725).djvu/5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者必畜騏驥。河南、陝西,車駕臨幸,當有以大慰士民 之心。其有操行為民望者,稍擢用之。平居可以勵風 俗,緩急可以備驅策,昭示新恩,易民觀聽,陰繫天下 之心也。」

《元史撒吉思傳》:「吉思嘗慕古人舉親」、「舉讎之義叛帥, 故卒得與子姓參用,公論多之。」

《明通紀》:「吳元年三月,定文武科取士之法。先是令有 司每歲舉賢才及武勇謀略通曉天文之士,其有兼 通書律廉吏,亦得薦舉,得賢者賞,濫舉及蔽賢者罰。 至是乃下令曰:『上世帝王創業之際,用武以安天下。 守成之時,講武以威天下。至於經綸撫治,則在文臣。 二者不可偏用也。古者人生八歲,學禮樂射御書數』」 之文;十五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是以《周官》 選舉之制曰:「六德、六行、六藝,文武兼用,賢能並舉。」此 三代治化所以隆盛也。茲欲上稽古制,設文武二科, 以廣求天下之賢。其應文舉者,察之言行以觀其德, 考之經術以觀其業,試之書算以觀其能,策以經史 時務以觀其政事。應武舉者先之以謀略,次之以武 藝,俱求實效,不尚虛文。然此二者必三年有成,有司 預為勸諭「民間秀士及智勇之人,以時勉學,俟開舉 之歲,充貢京師科目等第,各出身有差。」

太祖因改定《書》《傳》,謂儒臣劉三吾等曰:「朕每觀天象, 自洪武初有黑氣凝於奎壁。今年春暮,其氣始消,文 運當興。爾等宜考古證今,有所作述,以稱朕意。」於是 禮遇諸儒甚厚,各賜以綺繒衣被。

《續文獻通考》:太祖洪武九年五月,上御奉天門,謂宋 濂等曰:「自古有國家者,必資賢才以共理。秦之時,張 良、陳平、韓信皆隱屠釣,漢興乃用以成帝業。今山林 巖穴豈無超拔之才,何以能羅而致之?」對曰:「取士莫 善於選舉,用人莫善於器使,命官莫善於久任。陛下 行此,則人才皆效用矣。」

《明昭代典則》:「洪武十八年九月,上御華蓋殿,與群臣 言及治天下之道,朱善進曰:『古者人主致治,重在任 人。蓋任眾賢為耳目,則視聽周乎四海,任眾智為計 慮,則利澤施于萬民。今天下太平,惟選任賢才,宜留 聖慮』。」

《蓬軒別記》:宣德中,簡太學生年五十以上,放回田里, 而儒士應賢良方正舉者,輒得八品官。尹翰林岐鳳 有詩曰:「五十餘年做秀才,故鄉依舊布衣回,回家及 早養兒子,保了賢良方正來。」

選舉總部雜錄

《禮記·禮器》:「是故昔先王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舉賢 而置之,聚眾而誓之。」

《儒行》「懷忠信以待舉。」

京房《易飛候》:「青雲潤澤蔽日,在西北為舉賢良, 雲在西南為舉士。」

《春秋孔演圖》「天子舉賢,則景星放於天。」

鬻子《撰吏》篇:「民者,積愚也。雖愚,明主選吏焉,必使民 興焉。士民與之,明上舉之;士民苦之,明上去之。故王 者取吏不忘,必使民唱,然後和。」

《莊子天地》篇:「官施而不失其宜,拔舉而不失其能。」 《庚桑楚》篇:「舉賢則民相軋,任智則民相盜。」

《管子五輔篇》:「舉賢良,務功勞,布德惠,則賢人進。」 《宙合》篇:「懷繩與准,鉤多備規,軸,減溜大成,是唯時德 之節。夫繩扶撥以為正,准壞險以為平。」准必壞舊高峻而後以為 平也《鉤》入枉而出直。工人用鉤則就枉取直也此言聖君賢佐之制 舉也。言制以舉賢之法用鉤也「博而不失」,「因以備」「能而無遺。」所舉既博 則枉直咸盡故無所失雖雞鳴狗盜無所不取皆有所長故能備之民興善則撥為正險為平枉出直于 是博不失而能無遺矣是以禹立三年天下盡仁 《法禁》篇:「舉人則以為己勞,聖王之禁也。」

《法法》篇:「聞賢而不舉殆,聞善而不索殆,見能而不使 殆。」

《君臣》篇:「選賢論材,而待之以法,舉而得其人,坐而取 其福,不可勝收也。」

其選賢遂材也,「舉德以就列」,不類無德;「舉能以就官」, 不類無能。

鄉樹之師,以遂其學,官之以其能,及年而舉,則士反 行矣。

《明法》篇:「以法治國,則舉錯而已。今主釋法,以譽進能, 則臣離上而下比周矣;以黨舉官,則民務交而不求 用矣。」

《明法解》篇:「明主之擇賢人也,言勇者試之以軍,言智 者試之以官。試于軍而有功者,則舉之,試于官而事 治者,則用之。」

《詩小序:菁菁者莪》,「君子能長育人材,則天下喜樂之 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