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5 (1700-1725).djvu/5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若四科?」高祖曰:「猶如向解。」顯宗進曰:「陛下光宅洛邑, 百禮唯新,國之興否,指此一選。臣既學識浮淺,不能 援引古今,以證此議,且以國事論之。不審中祕書監 令之子,必為祕書郎,頃來為監、令者,子皆可為否?」高 祖曰:「卿何不論當世膏腴為監、令者?」顯宗曰:「陛下以 物不可類,不應以貴承貴,以賤襲賤。」高祖曰:「若有高 明卓爾,才具雋出者,朕亦不拘此例。」

《北周書薛憕傳》:「憕字景猷,河東汾陰人也。早喪父,家 貧,躬耕以養祖母,有暇則覽文籍,時人未之奇也。江 表取人,多以世族,憕既羈旅,不被擢用,然負才使氣, 未嘗趨世祿之門。左中郎將京兆韋潛度謂憕曰:『君 門第非下,身材不劣,何不』?」裾數參吏部,憕曰:「世胄 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古人以為歎息,竊所未能也。」潛 度告人曰:「此年少極慷慨,但不遭時耳。」

《唐書劉祥道傳》:「祥道歷御史中丞,顯慶中遷吏部黃 門侍郎,上疏陳六事:一曰,今取士多且濫,入流歲千 四百,多也;雜色入流,未始銓汰,濫也。故共務者善人 少,惡人多。臣謂應雜色進者,切責有司,試判為四等, 第一付吏部,二付兵部,三付主爵,四付司勳。」

《魏元同傳》:永淳元年,詔與中書門下同承受進止平 章事,封鉅鹿男。上疏言選舉法弊曰:「方今人不加富, 盜賊未衰,禮誼寖薄者,下吏不稱職,庶官非其才,取 人之道有所未盡也。武德、貞觀,庶事草創,人物固乏。 天祚大聖,享國永年。異人間出,諸色入流,歲以千計, 官有常員,人無定限,選集猥至,十不收一,取舍淆紊。」 夏商以前,制度多闕。至周,煥然可觀。諸侯之臣,不皆 命天子,王朝庶官,不專一職。穆王以伯冏為太僕正, 命曰:「慎簡乃僚」,此乃自擇下吏之言也。太僕正特中 大夫耳,尚以僚屬委之,則三公、九卿亦當然也。故太 宰、內史並掌爵祿廢置,司徒、司馬別掌興賢詔事,是 分任群司而統以數職。王命其大者「而自擇其小者。」 漢制,諸侯自置吏四百石以下,其傅相大臣,則漢為 置之;州郡掾吏、督郵、從事,悉任之牧守。自魏晉以後, 始歸吏部,而迄于今。以刀筆量才,簿書察行,法與世 弊,其來久矣。尺丈之量,鍾庾之器,非所及則不能度, 非所受則無以容,況天下之大,士類之眾,可委數人 手乎?又尸厥任者,間非其選,至為人擇官,為身擇利, 下筆繫親疏,措情觀勢要,悠悠風塵,此焉奔競,使百 行折之一面,九能斷之數言,不亦難乎!且臣聞莅官 者不可以無學。《傳》曰:「學以從政,不聞以政入學。」今貴 戚子弟,一皆早仕,弘文崇賢,千牛輦腳之類,程較既 淺,技能亦薄,而門閥有素,資望自高,夫所謂胄子者, 必裁「諸學,少則受業,長而入官,然後移家事國,謂之 德進。」夫少仕則不務學,輕試則無才。又勳官、三衛流 外之屬,不待州縣之舉,直取書判,非先德後言之誼。 臣聞國之用人,如人用財。貧者止糟糠,富者餘粱肉。 故當衰敝之乏,則磨策朽鈍以馭之;太平多士,則遴 柬髦俊而使之。今選者猥多,宜以簡練為急。竊見《制 書》,三品至九品並得薦士,此誠仄席旁求意也。但褒 貶不明,故上不憂黜責,下不盡搜揚,莫慎所舉,而苟 以應命。且惟賢知賢,聖人篤論。皋陶既舉,不仁者遠。 身苟濫進,庸及知人?不擇舉者之賢,而擇所舉之濫, 不可得已。以陛下聖明,國家德業,而不建經久之策, 但顧望魏、晉遺風,臣竊惑「之。願少遵周、漢之規,以分 吏部選,即所用詳,所失鮮矣。」不納。

《關播傳》:播為都官員外郎,德宗初,對殿中,帝問政治 之要,播曰:「為政之本,要得有道賢人乃治。」帝曰:「朕比 下詔求賢才,又遣使黜陟搜逮所遺,須能者用之,若 何?」播曰:「陛下雖求賢,又使舉薦,然止得求名文辭,士, 焉有有道賢人肯奉牒丐舉選邪?」帝說曰:「卿姑去,還 當更議。」

《五代史吳越世家》:「錢鏐卒,子元瓘立,使其相國沈崧 置擇能院,選吳中文士錄用之。」

《遵堯錄》:太宗嘗謂宰臣曰:「歷代王者,多以求賢為難, 何代無才,但繫用與不用耳。豈必畋遊夢卜乃稱賢 哉!」

太宗嘗謂近臣曰:「國家選才,最為切務。人君深居九 重,豈能遍識之哉?必須採訪,苟稱善者多,即是操履 無玷。但擇得一好人,為益無限。古人云:『得十良馬,不 如得一伯樂;得十利劍,不如得一歐冶』。茲言有理。朕 孜孜諮訪,只要求人,庶得良才以充仕使。」趙普曰:「帝 王進用良善,實太平之基。然君子小人,各有黨類,不 可不察也。」帝然之。

太宗嘗謂近臣曰:「國家取士,必歷級而升。下位之人, 韜晦才行,誠亦有之。當勿以此為限,成朕急賢之意。」 又曰:「人之行實,不以位之高下。雖卑秩下位,不可謂 無良士。然君子含章守道,難進易退,不求聞達,朕嘗 患其不能知也。」呂蒙正曰:「迭試可任,則能否洞分。」帝 曰:「若善惡,則不可得而知矣。」曰:「亦迭試可也。苟暫聞 其善惡,有涉愛憎,恐誤任使。故須久而察之,則賞罰 不濫矣。」帝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