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5 (1700-1725).djvu/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詔曰:「天災仍重,朕甚懼焉,惟民之失職,臨遣太中大

夫嘉等循行天下,存問耆老,民所疾苦。其與部刺史 舉惇樸遜讓有行義者各一人。」

後漢

和帝永元五年詔申飭二千石選舉及令司隸刺史糾察

按:《後漢書和帝本紀》,「永元五年春三月戊子,詔曰:『選 舉良才,為政之本,科別行能,必由鄉曲。而郡國舉吏, 不加簡擇,故先帝明敕在所,令試之以職,乃得充選。 又德行尤異,不須經職者,別署狀上。而宣布以來,出 入九年,二千石曾不承奉,恣心從好,司隸刺史,訖無 糾察。今新蒙赦令,且復申敕,後有犯者,顯明其罰』。」在 位不以選舉為憂,督察不以發覺為負。負亦憂也非獨州 郡也,是以庶官多非其人,下民被姦邪之傷,由法不 行故也。

安帝永初二年詔舉有道術明災異陰陽之數者

按《後漢書安帝本紀》,永初二年「秋七月戊辰,詔曰:『昔 在帝王,承天理民,莫不據琁璣玉衡,以齊七政。朕以 不德,遵奉大業,而陰陽差越,變異並見,萬民饑流,羌 貊叛戾。夙夜克己憂心,京京間令公卿郡國舉賢良 方正,遠求博選,開不諱之路,冀得至謀,以鑒不逮。而 所對皆循尚浮言,無卓爾異聞。其百僚及郡國吏人, 有道術,明習災異陰陽之度,璇璣之數者,各使指變 以聞。二千石長吏明以詔書,博衍幽隱,朕將親覽,待 以不次,冀獲嘉謀,以承天誡』。」九月庚子,詔「王主官屬 墨綬下至郎、謁者,其經明任博士,居鄉里有廉清孝 順之稱,才任理人者,國相歲移名與計偕上尚書公 府通調,令得外補。」

順帝陽嘉元年以星變詔覈實選舉

按《後漢書順帝本紀》:「陽嘉元年閏十二月戊子,客星 出天苑。辛卯,詔曰:間者以來,吏政不勤,故災咎屢臻, 盜賊多有,退省所由,皆以選舉不實,官非其人。是以 天心未得,人情多怨。《書》歌股肱,《詩》刺三事,令刺史二 千石之選,歸任三司。其簡序先後,情覈高下,歲月之 次,文武之宜,務存厥衷。」

質帝本初元年桓帝即位申嚴選舉之法

按《後漢書桓帝本紀》:「本初元年閏六月庚寅,即皇帝 位。秋七月丙戌,詔曰:孝廉廉吏,皆當典城牧民,禁姦 舉善,興化之本,恆必由之。詔書連下,分明懇惻,而所 在翫習,遂至怠慢,選舉乖錯,害及元元。頃雖頗繩正, 猶未懲改。方今百姓疲悴,困於徵發,庶望群吏,惠我 勞民,蠲滌貪穢,以祈休祥。其令秩滿百石,十歲以上」, 有殊才異行,迺得參選。臧吏子孫不得察舉。杜絕邪 偽請托之原,令廉白守道者得信其操,各明守所司, 將觀厥後。

靈帝熹平六年蔡邕陳選舉之弊不報

按《後漢書靈帝本紀》,不載。 按《蔡邕傳》:「初,帝好學,引 諸生能為文賦者,本頗以經學相招,後多引無行趣 埶之徒,並待制鴻都門下。熹平六年,邕上封事,其五 事曰:臣聞古者取士,必使諸侯歲貢。孝武之世,郡舉 孝廉,又有賢良文學之選,於是名臣輩出,文武並興。 漢之得人,數路而已。夫書畫辭賦,才之小者,匡國理 政,未有其能。」陛下即位之初,先涉經術,聽政餘日,觀 省篇章,聊以游意。當代博奕,非以教化取士之本。而 諸生競利,作者鼎沸,其高者頗引經訓風喻之言,下 則連偶俗語,有類俳優,或竊成文,虛冒名氏。臣每受 詔於《盛化門》差次錄第,其未及者,亦復隨輩皆見拜 擢,既加之恩,難復收改。但守奉祿,於義已弘,不可復 使理人及仕州郡。昔孝宣會諸儒於石渠,章帝集學 士於白虎,通經釋義,其事優大,文武之道,所宜從之。 若乃小能小善,雖有可觀,孔子以為致遠則泥。君子 故當志其大者。

獻帝建安十五年曹操下令舉賢才

按《後漢書獻帝本紀》,不載 按《三國魏志武帝本紀》: 「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 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 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 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 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 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 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 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文帝黃初三年詔取士勿限年

按:《三國志文帝本紀》:黃初三年「春正月,詔曰:『今之計 考,古之貢士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若限年然後取 士,是呂尚、周晉不顯於前世也。其令郡國所選,勿拘 老幼,儒通經術,吏達文法,到皆試用。有司糾故不以 實者』。」

黃初四年,詔博舉天下儁德茂才獨行君子。 按《三國志文帝本紀》,黃初四年夏五月,有鵜鶘鳥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