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5 (1700-1725).djvu/3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選舉典

 第四卷目錄

 選舉總部總論三

  湛若水聖學格物通舉措

  屠隆鴻苞選舉 用人

  章潢圖書編選舉總敘

  朱健古今治平略三代貢舉 兩漢貢舉 魏晉南北朝貢舉 唐代貢舉

   宋代貢舉 元選舉 明代貢舉 梁斗輝論明代選舉

選舉典第四卷

選舉總部總論三

湛若水聖學格物通

《舉措》

唐高宗上元元年,劉曉上疏,論:「禮部取士,專用文章 為甲乙,故天下之士,皆捨德行而趨文藝,有朝登甲 科而夕陷刑獄者。雖日誦萬言,何關理體?文成七步, 未足化人。況盡心卉木之間,極筆煙霞之際,以斯成 俗,豈非大謬。夫人之慕名,如水趨下,上有所好,下必 甚焉。陛下若取士,以德行為先,文藝為末,則多士雷 奔」,而「四方風動」矣。

臣若水《通》曰:「成周取士,先六德六行而後及於六藝。劉曉德器為先,文藝為末」 之言,有先王之遺法也。古今選舉之法,惟聖明審焉。

代宗廣德元年六月,禮部侍郎楊綰上疏,論進士明 經之弊。請令縣令察孝廉,取行著鄉閭學知經術者, 薦之於州,刺史考試,升之於省,任各占一經,朝廷擇 儒學之士,問經義二十條,對策三道,上第即注官,中 第得出身,下第罷歸。左丞賈至議,以為「自東晉以來, 人多僑寓,士居鄉土,百無一二。請兼廣學校,保桑梓 者,鄉里舉焉;在流寓者,庠序推焉。」敕禮部具條目以 聞。七月,綰上《貢舉條目》,秀才問經義二十條,對策五 道。國子監舉人,令博士薦于祭酒,試通者升之于省, 如鄉貢法。明法委刑部考試,或以為明經、進士,行之 已久,不可遽改,事雖不行,識者是之。

臣若水通曰:「成周之教與其取士之法,一而已矣,故或以德行,或以道藝,或以行舉,或以言揚。其所謂德行者德乎,其所謂道藝言揚者業乎,德業舉業合一,其亦由古之道也,故二者不可偏廢也。德業宜舉之以文,則猶源泉之水放之四海而不竭,徒舉業者所謂溝澮之水爾矣。故不易業而進于德者舉業也,不」 易志而有助于舉者,德業也。綰之斯奏,實欲兼焉,而或者沮之,唐之不幸也。雖然,又在主選者之明且公爾。苟得公且明者主之,則先王之德行、道藝之化將見于今矣。何其幸!

代宗大曆十四年八月,沈既濟上《選舉議》,以為:「選用 之法,三科而已:曰德也,曰才也,曰勞也,今選曹皆不 及焉。臣謹詳酌古今,謂五品以上及群臣長官,宜令 宰臣進敘,吏部、兵部得參議焉。其六品已下或僚佐 之屬,許州府辟用,則眾才興起,而官無不治矣。」

臣若水通曰:「曰德、曰才、曰勞,選用之三科也,其成周之德行道藝、虞廷之三載考績之意乎?唐之選曹考校知不及此,欲其得人也難矣。此沈既濟所以建選舉之議也。後之人君,果能本之三科,責成慎舉,則君子自進,小人自退,百官治而萬事理矣,天下其有不平哉?」

周世宗顯德四年冬十月戊午,設「賢良方正、直言極 諫、經學優深、可為師法、詳閑吏理、達于教化」等科。

臣若水通曰:五代之時,取士之法不行久矣,周世宗獨舉而行之,其知為治之要者歟!此五代之治所以莫盛于世宗之朝也。然其曰「文理優長,人物爽秀」 ,則亦為取人之疵耳。

宋真宗景德二年秋七月,增置制舉六科,詔中書門 下試察其材,具名奏聞,臨軒親策之。

臣若水通曰:「用人之法,虞之九德咸事,湯之立賢無方,周之六德、六行、六藝,至漢立賢良方正之科,猶為近古,唐之詞章,則求之愈下,遺賢多矣。宋真宗有志復古,則唐虞三代之制可考也。否則,漢制賢良方正足矣,而何多門耶?蓋未有賢良方正而不能明體用、通墳典、詳吏理、識韜略、宏軍謀者也,然其視九德同」 謂之「德無方」 ,同謂之「賢。」 「六德」 、「六行」 、「六藝」 ,同謂之「德行」 道藝者有間矣。故古之人才出于一,後之人才出于六,此道德之所以不一,而風俗之所以不同也,惟在上者所立耳。

哲宗元祐元年四月,司馬光請立經明行修科。于是 詔:「自今凡遇科舉,令升朝官各舉經明行修之士一 人,俟登第日用以升甲。」

臣若水通曰:《書》云:「舉能其官,惟爾之賢;稱匪其人,惟爾弗任。」 故光建論舉士之法,舉主連坐,則士務修其行,官務舉其賢,賢才出而天下治矣。然而所謂經明行修者何耶?夫古之明經,將以修行也。德性稟乎天,生而蒙,長而不學則愚,明經學問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