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5 (1700-1725).djvu/3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為常選,其他如經明行修、賢良方正、材識兼茂、楷書、秀才、童子之類,皆興廢不常,惟任子,祖宗雖有定數,然皆出自恩典,或與或否。」 近年三品以上子孫入監,方有定例,故臣於入仕之路,獨詳進士之科,而兼及監生吏員者,以當世之所重者在進士科,而此二途次之。竊惟本朝雖大封拜,百官亦未嘗具服拜賀,惟於策士傳臚之後,群臣致辭慶賀曰:「天開文運,賢俊登庸。」 由是觀之,則祖宗所恃以求賢輔治之具,誠莫先於進士一科。是以百年以來,凡明治體、建功業者,皆自此途以出。《唐史》言:方其取以辭章,類若浮文而少實。及其臨事施設,奮其事業,隱然為國名臣者,不可勝數。宋人亦言豪傑之士由之而進。夫唐、宋取士,以詩賦多文而少實,尚足以得一時之豪傑以為名臣。況本朝取士之制,本《六經》《語》《孟》之文,用濂、洛、關、閩之說,即漢人所謂經術,宋人所謂道學者也。為士者誠專心於此而有所得焉。上之人精擇而謹取之,必名實相符,文質相稱,然後得預斯選焉。其所得之人才,當不止於唐宋而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