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5 (1700-1725).djvu/2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貢舉清正》

古者有興賢之書比其德行道藝而獻之於王王再 拜而受乃知詳選之道不其重與洎乎!奔競斯作登 顯多濫乃有疾時態之流宕考才能於端實稽以經 術抑其浮華權要之地請託不行當宁賞歎縉紳稱 尚為國選士斯無媿焉故史稱「得賢者有賞不肖者 有罰」良有謂矣。

《謬濫》

舉不失德,則曰「能焉」,稱匪其人,誠為濫矣。況夫論辨 多士,總覈群材,為治亂之本源,實邦國之大計。固宜 責以名實,審其否臧,揚於王廷,縻以好爵。其有知識 非遠,采擇不明,心志既紛,藝文莫辨。附回天之勢,采 畫地之名。棄實務華雜,良以楛。物議非允,官謗是興, 先茅之賞莫承,籍槁之愆用及。其或制度乖正,仕進 違方,既啟幸端,亦附於此。

《應舉》

觀國之光著乎!大易之象有道則見垂諸素王之說 故策名筮仕起家從政乃士子之常道也。粵自漢氏 勃興儒術太盛懸科以取士下詔以徵賢暨魏晉而 下至五代風流靡絕條目非一繇是丘園特起之秀 巖石高臥之伍或文足以經國或學足以待問或力 穡自給或篤行無改或究陰陽之變或窮政教之弊 莫不裒然充賦,卓爾在庭第之甲科,縻之好爵者已。

《考試》

「夫人君之有區宇也,不可以獨治必求賢以共之賢 士之懷德業也,不可以自進必待君以任之所以舉 善急賢前古之明訓掄才考藝有國之大方唐虞之 際於斯為盛漢魏之下可得而論納敷奏之言則眾 善必舉下賢良之詔則群才競進經濟之業斯備甲 乙之科乃懸以至較藝實之精微察器識之優異授」 之王爵,任以民政,郡國以康,風俗以化。得人之效,於 斯可見;求賢之道,百世可知。

朱子大全集

《學校貢舉私議》

古者學校選舉之法,始於鄉黨,而達於國都,教之以 德行道藝,而興其賢者能者。蓋其所以居之者無異 處,所以官之者無異術,所以取之者無異路。是以士 有定志而無外慕,早夜孜孜,唯懼德業之不修,而不 憂爵祿之未至。夫子所謂「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 《孟子》所謂「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蓋謂此也。若夫三 「代之教藝為最下,然皆猶有實用而不可闕,其為法 制之密,又足以為治心養氣之助,而進於道德之歸, 此古之為法所以能成人材而厚風俗,濟世務而興 太平也。」今之為法不然,雖有鄉舉,而其取人之額不 均,又設太學利誘之一塗,監試、漕試、附試詐冒之捷 徑,以啟其奔趨流浪之意。其所以教「者既不本於德 行之實,而所謂藝者又皆無用之空言;至於甚弊,則 其所謂空言者又皆怪妄無稽,而適足以敗壞學者 之心志。是以人材日衰,風俗日薄。朝廷州縣每有一 事之可疑,則公卿大夫、官人百吏愕眙相顧而不知 所出,是亦可驗其為教之得失矣。而議者不知其病 源之所在,反以程試」文字之不工為患,而唱為混補 之說,以益其弊。或者知其不可,又欲斟酌舉行崇寧 州縣三舍之法,而使歲貢選士於太學。其說雖若賢 於混補之云,然果行此,則士之求入乎州學者必眾。 而今州郡之學,錢糧有限,將廣其額則食不足,將仍 其舊,則其勢之偏、選之艱而塗之狹,又將有甚於前 日之「解額少而無所容也。」正使有以處之,然使游其 間者校計得失於旦暮錙銖之間不得寧息,是又不 唯無益,而損莫大焉,亦非計之得也。蓋嘗思之,必欲 乘時改制,以漸復先王之舊,而善今日之俗,則必如 明道先生熙寧之議,然後可以大正其本,而盡革其 末流之弊。如曰未暇,則莫若具均諸州之「解額以定 其志;立德行之科以厚其本;罷去詞賦,而分諸經子 史時務之年以齊其業。又使治經者必守家法,命題 者必依章句,答義者必通貫經文,條舉眾說而斷以 己意。學校則遴選實有道德之人,使專教導以來實 學之士;裁減解額,舍選謬濫之恩,以塞利誘之塗。至 於制科、詞科、武舉之屬,亦皆究其利病而頗更其制, 則有定志而無奔競之風,有實行而無空言之弊,有 實學而無不可用之材矣。」此其大略也。其詳則繼此 而遂陳之。夫所以必均諸州之解額者,「今之士子不 安於鄉舉而爭趨太學試者,以其本州解額窄而試 者多,太學則解額闊而試者少。本州只有解試一路, 太學則兼有舍選之捷徑,又可以智巧而經營也。所 以今日倡為混補之說者,多是溫、福、處、婺之人,而他 州不與焉。非此數州之人,獨多躁競,而他州之人無 不廉退也。乃其勢驅之,有不得不然者耳。然則今日 欲捄其弊,而不以大均解額為先務,雖有良法,豈能 有所補哉?故莫若先令禮部取見逐州三舉終場人 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