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5 (1700-1725).djvu/1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司馬司夏,四方諸侯之遊士,國中賢餘秀興閱焉。方 夏三月,養長秀蕃庶物。於時有事,享於皇祖皇考,爵 士之有慶者七人,以成夏事。

選舉總部總論一

《易經》。

《泰卦》

初九:拔茅茹,以其彙,征吉。

程傳初以陽爻居下,是有剛明之才而在下者也。時之《否》,則君子退而窮處,時既泰,則志在上進也。君子之進,必與其朋類相牽援,如茅之根然,拔其一則牽連而起矣。茹根之相牽連者,故以為象。「彙」,類也。賢者以其類進,同志以行其道,是以「吉」也。君子之進必以其類,不唯志在相先,樂於與善,實乃相賴以濟。故君子小人未有能獨立不賴朋友之助者也。自古君子得位、則天下之賢萃於朝廷、同志協力、以成天下之泰。小人在位、則不肖者並進。然後其黨勝而天下否矣。蓋各從其類也。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程傳「時將泰」,則群賢皆欲上進。志在外上進也。

《否卦》

初六:拔茅茹,以其彙,貞吉,亨。

本義當《否》之時、小人連類而進之象。而初之惡則未形也。故戒其貞則「吉」而「亨。」蓋能如是、則變而為君子矣。

《象》曰:「拔茅」「貞吉」,志在君也。

文子

《上禮篇》

「聖人舉賢以立功」,不肖之主舉其所與同,觀其所舉, 治亂分矣。

晏子

《問上篇》

景公問《晏子》曰:「取人得賢之道何如?」晏子對曰:「舉之 以語,考之以事,能諭則尚而親之,近而勿辱,以取人 則得賢之道也。」是以明君居上,寡其官而多其行,拙 於文而工於事,言不中不言,行不法不為也。

亢倉子

《政道篇》

政術至要,力於審士。士有才行比於一鄉,委之鄉;才 行比於一縣,委之縣;才行比於一州,委之州;才行比 於一國,委之國政,而後迺能無伏士矣。人有惡戾於 鄉者,則誨之,不改是為惡,戾於縣則撻之,不改,是為 惡,戾於國則誅之,迺能無復逆節矣。誠知是舉,天下 之人一一畏懷,無有干諂慢之萌矣。此之謂「靖人。」 凡為天下之務,莫大求士;士之待求,莫善通政;通政 之善,莫若靖人。靖人之才,蓋以文章考之,百不四五; 以言論考之,十或一二;以神器靖作態度考之,十全 八九。是皆賢王慶代明識裁擇所能爾也。王天下者, 若以文章取士,則翦巧綺繿益至,而正雅素實益藏 矣;以言論取士,則浮掞游飾益來,而蹇諤諍直益晦 矣;以神氣靖,作態度取士,則外正內邪益尊,而清修 明實益隱矣。若然者,賢愈到,政愈僻,令愈勤,人愈亂 矣。夫天下至大器也,帝王至重位也,得士則靖,失士 則亂,故人主勞於求賢,逸於任使。嗚呼!守國聚人者, 其胡可以不事試於士乎?

尸子

《得賢篇》

人知用賢之利也,不能得賢。其何故也?夫買馬不論 足力,以白黑為儀,必無走馬矣。買玉不論美惡,以大 小為儀,必無良寶矣。舉士不論才,而以貴勢為儀,則 伊尹、管仲不為臣矣。

商子

《畫策篇》

明主在上,所舉必賢,則法可在賢;法可在賢,則法在 下。不肖不敢為非,是謂「重治。」不明主在上,所舉必不 肖,國無明法,不肖者敢為非,是謂「重亂。」

荀子

《君道篇》

「明主,有私人以金石珠玉,無私人以官職事業,是何 也?」曰:「本不利於所私也。彼不能而主使之,則是主闇 也;臣不能而誣能,則是臣詐也。主闇於上,臣詐於下, 滅亡無日,俱害之道也。夫文王非無貴戚也,非無子 弟也,非無便辟也,倜然乃舉太公於州人而用之,豈 私之也哉!以為親邪?則周姬姓也;而彼姜姓也。以為 故邪?則未嘗相識也。以為好麗邪?」則夫人行年七十 有二。「然而齒墜矣。」然而用之者,夫文王欲立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