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0 (1700-1725).djvu/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王氏法書苑

《唐韋榮宗論書》

凡下筆,心生於手,然後方可下。若少等閑,殆亦無憑。 又曰:「須淺其執,牢其筆,實其指,虛其掌。」論正書行草, 則曰:「真書小密,執宜近頭;行書寬縱,執宜小遠;草書 流逸,執宜更遠。遠取點畫長大,近取分布齊均,各有 度數,不可輕率苟且,須養胸中無俗氣」,不論真行草 書,自有一段清趣,學者當自得之。

《元劉有定論書》

篆直分側,直筆圓,側筆方,用法有異而執筆無異也。 其所以異者,不過遣筆用鋒之差變耳。蓋用筆直下 則鋒嘗在中,欲側筆則微倒其鋒,而書體自然方矣。 古人學書,皆用直筆,王次仲等造《八分》,始側法也。

弇州山人槁

《論書》

道生云:「雙鉤懸腕,讓左側右,虛掌實指,意前筆後。」此 古人所傳用筆之訣也。如屋漏,如壁坼,如印印泥,如 錐畫沙,如折釵股,古人所論作書之勢也。然妙在第 四指得力,俯仰進退,收往垂縮,剛柔曲直,縱橫轉運, 無不如意,則筆在畫中,而左右病矣。此法鍾、王之後, 唯藏真得之為多,庶幾於是者。唐則伯施、信本、登善、 虔、禮、紹、京泰、伯和、高清臣、誠懸,五季則景度、重光,宋 則君謨、元章,元則子山、子昂,本朝則仲珩、貞伯、希哲、 徵仲數人而已。

《語》云:「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性情。草以點畫為性 情,使轉為形質。」縱橫牽掣之謂使,鉤環盤紆之謂轉, 向背得宜之謂點畫。又云:「神彩為上,形質次之。隸以 規為方,草則圓其矩。」

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潤色,出沒須有倚伏,開闔藉乎 陰陽。一畫之閒,變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 毫芒。一畫失所,如壯士之折一肱;一點失所,如美女 之眇一目。

取《蘭亭》之半以參「宣示」,則華實配矣。取《化度》之半以 參「廟堂」,則方圓協矣。

右軍之書,後世摹倣者僅能得其圓密,已為至矣。其 「骨在肉中,趣在法外,緊勢游力」,淳質古意不可到,故 智永、伯施尚能繩其祖武也。歐、顏不得不變其真,旭、 素不得不變其草。永、施之書,學差勝筆,旭、素之書,筆 多學少學,非謂積習也,乃淵源耳。

楊用修云:「張旭妙於肥,藏真妙於瘦。」以予論之,瘦易 而肥難。用修此語,未必能真知書者,筆肥則結構易 密,筆瘦則結構易疏,此瘦難而肥易也。唯是既成之 後,瘦近勁,勁近古;肥易豐,豐近俗耳。伯高之所以妙, 在肥而不肉也。

正鋒偏鋒之說,古本無之,近來專欲攻祝京兆,故借 此為談耳。蘇、黃全是偏鋒,旭素時有一二筆,即右軍 行草中亦不能盡廢。蓋正以立骨,偏以取態,自不容 已也。文待詔小楷時時出偏鋒,固不特京兆,何損《法 書解大紳》、豐人翁、馬應圖,縱盡出正鋒,寧救惡札?不 識丁字人,妄談乃爾,可恨可笑!

臨書易,得意難,得體摹書易,得體難。得意臨進易,摹 進難。離之而近者,臨也;合之而遠者,摹也。

莫廷韓集

《論書》

今人之不及唐人,唐人之不及魏、晉,要自時代所限, 風氣之沿,賢哲莫能自奮。但師匠不古,終乏梯航。今 世鍾、王之踵,已不可見。如鍾之力命宣示戎路、季直 諸帖,王楷、《樂毅》《黃庭》《曹娥》《東方讚》《大令》《洛神》十三行, 烜赫千古。行書求宋搨《閣帖》《太清樓》諸刻,留意而諦 觀焉,即傳刻之遠,點畫乖謬,而存十一於千百,庶幾 典刑。學者誠能耽玩深思。髣髴其趣。又參以前人《譜 論》而自出胸中之奇。縱不能氣運爭能,抑亦不惑於 流俗淺夫之見矣。

鍾元常謂:「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蓋知筆端 之妙,全在筋力,筋力之勢,運於指腕。右軍父子及盛 唐諸名家,皆用其意,而時代相沿,不能無改前轍。故 曰:「元常古肥,子敬今瘦。」正言古今異尚,工拙因之,古 法不傳,良可慨也。夫楷書起於王次仲之《八分》,夫隸 為書法之一變也。漢魏以來,點畫波磔,行有天則,能 遠尋本始。如鍾之《尚書》宣示丙舍墓田,庶幾典刑。右 軍《黃庭》《樂毅》《大令》《洛神》《十三行》,皆真書之用意極深 者,大小纖穠,斜正疏密,如化工賦象,動合天然。自後 人偽作右軍之言曰:「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張顛 引以教顏魯公,遂作千古謬論。末世又以出自魯公, 不敢置吻。魯公而後,竟無一人超越自詣古人者。至 米元章出,獨見此意,而自運不足。然其謂魯公書真 法入俗,可謂具法眼三昧語也。凡書家下筆時,須澄 神靜慮,弗以一事關心。既想字形,難易俯仰,右軍所 謂意在筆前,然後快然落筆,不使凝滯,自能合作。至 於平日摹習之功,不以寒暑少輟,每得清晏,便置古 帖墨跡,披玩游神,心手漸熟,姿態橫生,所謂「臥《王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