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0 (1700-1725).djvu/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文徵明停雲館帖

《王賓敘字》

古人以字名家,不易能也。師宜官大字方丈,一字小 字,方寸千言,此後漢人以大小字名家,不易能者也。 韋仲將自言:以張芝筆,左伯紙,己之墨,己之手,大字 逞徑丈之勢,小字寸許千言也。此魏人以大小字名 家,不易能者也。惜乎其字皆不可得而見,其法則猶 可得而知者。張長史謂「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董 《內直》謂「大字貴結密,不結密則嬾散而無精神。」偏旁 宜字字相照應,又宜飄逸氣,清雅不俗。一字之美,皆 偏旁湊成分拆,看時各自成一美,始為大字之盡善 者矣。小字貴開闊,字內閒架宜明整,開闊一如大字 體段,諸美皆具也。以張、董所謂觀之,後人從其法,師 韋所不易能,可不能耶?顧吾嗜古人何如耳。

荊川稗編

《元劉因論書》

字畫之工拙,先秦不以為事。科斗篆、隸、正、行、草,漢氏 而下,隨俗而變,去古遠而古意日衰。魏晉以來,其學 始盛,自天子大臣至處士,往往以能書名家,變態百 出,法度備具,遂為專門之學。學者苟欲學之篆、隸,則 先秦《款識金石刻》,魏、晉《金石刻》,唐以來李陽冰等所 當學也。正書當以篆、隸意為本,有篆、隸意,則自高古。 鍾太傅、王右軍、顏平原、蘇東坡,其規矩準繩之大匠 也。歐陽率更、張長史、李北海、徐浩、柳誠懸、楊凝式、蔡 君謨、米芾、黃魯直,萃之以勵吾氣,參之以肆吾博可 也。雖或不工,亦不俗矣。技至於不俗,則亦已矣。

徐渭法書通釋

《張紳論書》

古人寫字,政如作文,有字法,有章法,有篇法,終篇結 構,首尾相應,故云:「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 主。」起伏隱顯,陰陽向背,皆有意態。至於用墨用筆,亦 是此意。濃淡枯潤,肥瘦老嫩,皆要相稱。故羲之能為 一筆書。蓋謂禊序自永字至文字,筆意顧盼,朝向偃 仰,陰陽起伏,筆筆不斷,人不能也。《書評》稱褚河南「字 裡金生,行閒玉潤,以為行款中閒所空。素地亦有法 度,疏不至遠,密不至近,如織錦之法,花地相閒,須要 得宜耳。」

善書者,筆跡皆有本原,偏旁俱從篆隸,智者洞察,昧 者莫聞。是以法篆則藏鋒,折撘則從隸。用筆之向背, 結體之方圜,隱顯之中,皆存是道。人徒見其規模乎 「八法,而不知其從容乎《六書》。」近時惟吳興趙公為能 知此,其他往往皆工點畫,不究偏旁,古法蕩然,非為 小失。

凡寫字,先看文字宜用何法,如經學文字,必當真書, 詩賦之類,行草不妨。又看紙筆卷冊,合用字體大小, 務使相稱,然後尋古人寫過樣子。如小楷有《黃庭》《樂 毅》,《畫贊》《曹娥》,各自法度不同,今所寫當用何者為法? 凝神存想,乘興下筆,立一字為一篇之主,分其章,辨 其句,為之起伏,隱顯為之向背,開合為之映帶,變換 情狀可以生,形勢可以定,始可言《書》矣。

項穆書法雅言

《論書》

書之法則,點畫攸同,形之楮墨,性情各異,「猶同源分 派,共樹殊枝」者,何哉?資分高下,學別淺深,資學兼長, 神融筆暢,苟非交善,詎得從心?書有體格,非學弗知, 若學優而資劣,作字雖工,盈虛舒慘迴互飛騰之妙 用弗得也。書有神氣,非資弗明。若資邁而學疏,筆勢 雖雄,鉤揭導送,提搶截拽之權度弗熟也。所以「資貴」 聰穎,學尚浩淵。資過乎學,每失顛狂,學過乎資,猶存 規矩。資不可少,學乃居先。古人云:「蓋有學而不能,未 有不學而能者也。」

初學之士,先立大體,「橫直安置,對待布白,務求其均 齊方正」矣。「然後定其筋骨,向背往還,開合連絡」,務求 融達貫通也。「次又尊其威儀」,「疾徐進退,俯仰屈伸」,務 求端莊溫雅也;「然後審其神情,戰蹙單疊,迴帶翻藏, 機軸圓融,風度灑落,或字餘而勢盡,或筆斷而意連, 平順而凜鋒芒,健勁而融圭角,引伸而觸類」,書之能 事畢矣。然計其始終,非四十載不能成也。第世之學 者,不得其門,從何進手?必先臨摹,方有定趨。始也專 宗一家,次則博研眾體,融天機於自得,會群妙於一 心,斯於《書》也集大成矣。若分布少明,即思縱巧,運用 不熟,便欲標奇,是未學走而先學趨也。《書》何容易哉! 《書》有三戒:初學分布,戒不均與攲;繼「知規矩,戒不活 與滯;終能純熟,戒狂怪與俗。若不均且攲,如耳目口 鼻,開闊長促,邪立偏坐,不端正矣。不活與滯,如土塑 木雕,不說不笑,板定固窒,無生氣矣;狂怪與俗,如醉 酒巫風,丐兒村漢,胡行亂語,顛仆醜陋矣。」又書有三 要:第一要清整,清則點畫不混雜,整則形體不偏邪。 第二要溫潤,溫則性情不驕怒,潤則折挫不枯澀。第 三要閒雅。閒則運用不矜持,雅則起伏不恣肆。以斯 數語,慎思篤行,未必能超入上乘,定為卓焉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