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0 (1700-1725).djvu/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不可輕易,率然而作。

作字須滑熟,不可生硬,如顏如柳,初未有生硬筆, 先識此字。書則得之,素與相忘,必難描摹。臨書最有 功,以其可得精神也。字形在紙,筆法在手,筆意在心, 筆筆生意,分閒布白,小心布置,大膽落筆。

「左者右之,右者左之,偏者正之,正者偏之。以近為遠, 以遠為近,以連為斷,以斷為連,筆近者意遠,筆遠者 意近」,字須因其近似而習之。平日雜書紙,則有意存 之,可省以得之。字看碑帖,須象運筆,又須挹其氣象, 隨所寓成形。結字得形體不如得筆法,得筆法不如 得氣象。學字如女子學梳掠,惟性虛者尤能作態度, 「只學一家書,學成不過為人作奴婢,集眾長歸於我, 斯為大成。」

行書非草非真,兼真謂之「真行」,帶草謂之「行草篆。」添 隸、減篆、「長隸」匾。

陶宗儀書史會要

《漢蕭何論書勢》

夫書勢法,猶若登陣,變通並在腕前,文武遺於筆下, 出沒須有倚伏,開闔藉於陰陽。每欲書字,喻如下營, 穩思審之,方可下筆。且筆者心也,墨者手也,書者意 也,依此行之,自然妙矣。

《唐張敬元論書》

楷書把筆,妙在虛掌運腕,不可太緊,緊則腕不能轉, 既腕不轉,則字體或麤或細,上下不均,雖多用力,元 來不當。又云:「楷書只虛掌轉腕,不要懸臂,氣力有限。 行草書即須懸腕,筆勢無限,不懸腕,筆勢有限。」又云: 「其初學書,先學真書,此不失節也。若不先學真書,便 學縱體為宗主,後卻學真體,難成矣。」

《元杜本論書》

夫兵無常勢,字無常體,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 來,若臥若起,若日月垂象,若水火成形。儻悟其變,則 縱橫皆有意象矣。

明解縉春雨雜述

《學書法》

學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大要須臨古人墨 跡,布置閒架,擔破管,書破紙,方有工夫。張芝臨池學 書,池水盡黑。鍾丞相入抱犢山十年,木石盡黑。趙子 昂國公十年不下樓。巙子山平章每日坐衙罷,寫一 千字,纔進膳。唐太宗皇帝簡板馬上字,夜半起把燭 學《蘭亭記》,大字須藏閒架。古人以箒濡水,學書於砌, 「或書於几」,几石皆陷。

《草書評》

學書以沈著頓挫為體,以變化牽掣為用,二者不可 缺一,若專事一偏,便非至論。如魯公之沈著,何嘗不 嘉懷素之飛動,多有意趣。世之小子謂魯公不如懷 素,是東坡所謂「嘗夢見王右軍腳汗氣」耶?

《評書》

學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故自羲、獻而下,世 無善書者,惟智永能寤寐家法。書學中興,至唐而盛。 宋家三百年,惟蘇、米庶幾,元惟趙子昂一人皆師資, 所以絕出流輩。吾中閒亦稍聞筆法「於詹希原,惜乎 工夫未及,草草度時,誠切愧赧耳。」

方孝孺遜志齋集

論書

晉、宋閒人以風度相高,故其書如雅人勝士,瀟灑醞 藉,折旋俯仰,容止姿態,自覺有出塵意。陵遲至於中 唐,法度森然大備,而怒張挺勃之氣亦已露矣。唐初 諸賢,去古未遠,故猶有晉、宋遺風。古人所為,常使意 勝於法,而後世常法勝於意。意難識而法易知。顏、柳 之書,余一見即知其美,今始識其用意之妙,正猶有 道君子泊然內運,非久與之居,不足知其所蘊也。

曾棨西墅集

《論學書》

惟晉、唐以書名家者,不可勝計,雖體製不同,而規矩 繩墨初不異也。近時學者徒見其已然之蹟,臨鍾、王 者曰「我師晉」,臨歐、虞者曰「我師唐。」非惟學者偃然當 之,見之者亦從而曰:「彼誠晉也,誠唐也。」噫!是徒髣髴 其體製之似,而不求其規矩繩墨,良可歎哉!大抵作 書須結體平正,下筆有源,然後伸之以變化,鼓之以 奇崛,則任心隨意,皆合規矩矣。且夫書法之妙,非可 言傳。昔人有見擔夫爭道,聞鼓吹,觀舞劍,而造神妙, 以至聽江聲,見蛇鬥,而筆法進者。此豈拘拘於臨寫 之勤哉!

岳正類博槁

《論書》

書家以永字八法該諸字之法。予謂八法本於四法, 四法本於一法,即太極分而為兩儀四象八卦六十 四爻之義。故側者,太極也。勒者,引而伸之也。努者,勒 之豎也。側分而為趯,勒分而為啄、為策,努分而為掠、 為磔,努從而勒衡,策左而啄右,掠倚而磔偃,知此則 知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