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0 (1700-1725).djvu/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友相警悟之,前修長中之短,亦無畏友以覺其非耳。 故予深信閒架牆壁為要也。余自謂學古人當勤,媚 今人當無心可也。中興後,朱壑巖橫斜顛倒,幾若楊 少師、孫勤川規矩,恐下筆不中觀者。元章曰:「奴書耳。 朱,吾所取,孫吾所戒,更從識者評。」

學隸、楷於晉、魏之下,邈乎無以稽也。縱有羲、繇之跡, 號存世者,唯《樂毅》《海宇》《秣林》本耳。其唐元度《魚帖》本, 已非古本,文次有《德州畫像贊》而已。若所謂《力命表》, 固繇精筆古勁,幾不入俗眼,然尊之敬之,未容而友 之也。《黃庭》固類繇,攲側不中繩度,未學唐人而事此, 徒成畫虎類犬。然則欲從入道,於楷何從?曰:僅有三 焉,化度、九成,廟堂耳。晉宋而下,分而南北,有丁道護 襄陽啟法寺、興國寺二石,啟法最精,歐虞之所自出。 興國麤甚,如出兩手,天不壽精而壽麤,良可嘆也。北 方多朴,有隸體,無《晉逸雅》謂之氈裘氣。至合於隋,書 同文軌。開皇大業以逮武德之末,貞觀之初,書石無 一可議,此古今集大成之時也。於是歐、虞大宏厥聲。 始者虞於《龍聖道場》,歐於《姚辨》等刻,亦未臻極詣也。 及《孔子廟堂碑》《飛來白鶴詩》,虞為法於世矣;「化度九 成」,歐獨步於時矣。今求楷法,舍此三者,是南轅而北 轍矣。三書之法,在平正恬澹,分閒布白,行筆停勻。且 如橫畫,必兩頭均平,不可如俗書左低右昂,撘手從 左原過,此在《八訣》所謂「千里陣」雲者也。起筆既成冗 類,如鑿如錐,則有泛冗。錐則尖既不尖,又必帶冗,斯 為妙絕。及至書到右方住處,捺筆不可向下,須擁起 向上,於下如繩直其左方,主筆之豎,亦結筆在左,穿 心豎筆是也。捺筆直下到立筆處,微捺使鋒左向,如 畫之右肩,突出鋒在上,豎筆則突出鋒在左也。又於 十字處,如「中」字、「牛」字、「年」字,凡是一橫一直中停者,皆 當著心凝然,正直平均,不可使一高一低、一斜一攲, 少涉世俗。守此法既牢,則凡施之閒架,自然平均,使 不俗氣。俗之從生,始於徐浩也。知《蘭亭》韻致,取有映 帶,不知先自背了繩墨,攲斜跛偃,雖有態度何取?態 度者,書法之餘,骨格者,書法之祖也。今未正骨格,先 尚態度,幾何不舍本而求末耶?戒之戒之!從入之門, 先敬先戒,平平直直,輕輕勻勻,俗舊率更,體為排筭, 固足以攻其短。然先排算而尚氣脈乃可。不排算而 求之,是未行而先馳,理不至爾。分閒布白,勿令偏側, 此誠《格言》。每一字為率,筆多筆少不同,先須分布勻 整,若此未調順,工何從生?又有一般偏旁,不可盡律 以正者,每字必「攲」,「歲」字必「舛」;「有」字不可破「中」,「叢」字取 居中,而又左右皆須以古人所書,求其義理,執一而 論,第曰「中正。」此李後主譏魯公為田舍翁,又如褚河 南,如稱八分,古雅有韻,一切尚之,甚有疏拙。薛少保 發越褚體,飄揚透徹,一尚不回,幾致迂疏。魯公之正, 其流也;俗《誠懸》之勁,其弊也寒。古往今來,中庸能鮮? 千古之下,刻心苦神,詣其然者。要是文章之外,惟此 足以觀人發揮。容形有足尚者,不忍怠也。又嘗妄論 「文章精到,尚可改飾,字畫落筆,更不容加工,求以益 之,適或壞之。」此吾知字畫之貴,一生眠則畫被,坐則 畫地,將老無工,此藝厥為不易哉。

行草宜用棗心筆者,以其摺裊婉媚。然此筆須出鋒 用之,須捺筆鋒向左意趣,如只用筆腰,不用筆尖乃 可。如真書直豎用尖,則施之行草,無態度。此是要緊 處,人多未知之。姜堯章《孫過庭草書》,言能籠罨橫豎, 最善發明。棗心筆於用之時,每難揮運,雙鉤懸腕,久 久得趣,其要正在勿使筆尖也。

草書雖連綿宛轉,然須有停筆。今長沙所開懷素《自 序》,乃蘇滄浪輩書,一向裊摺無典則。北方有一正本, 不如此或歇或連,乃為正當。草極難於拙,蘇草不及 行。

晉賢草體,虛澹蕭散,此為至妙。惟「大令綰秋蛇」,為文 皇所譏,至唐旭素方作連綿之筆,此黃伯思、簡齋、堯 章所不取也。今人但見爛然如藤纏者,為草書之妙。 要之晉人之妙,不在此法度端嚴中,蕭散為勝耳。右 軍三卷,僅一半真,施老子印證。簡齋、堯章諸公議論, 去其閒偽跡,如《求屏風帖》《早乘涼帖》,止《開真帖》五卷, 於海陵當以此為區處。

《翰林粹言》

胸中有書,下筆自然不俗。坡詩云:「退筆如山未足珍, 讀書萬卷始通神。」此言良是。

為書之妙,不必憑文,按本妙在應變無方。

「行行」要有活法,字字須求生動。

有功無性,神采不生;有性無功,神采不實。兼此二者, 然後得齊古人。

「筆正」之說,真《格言》也。筆正則古人筆法皆如吾手矣。 側鋒取妍,鍾、王不傳之祕。濡毫之次,法與鋒合,然後 運筆,無非法也。

捉筆在手,便須運意,不可妄落。一筆纔落,便想第二 筆合作如何下。

偶寫一字不成,須於眾碑中尋之。若無,即出意自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