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0 (1700-1725).djvu/4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齊高帝       庾黔婁》。子貞

《費元瑤》       孫奉伯玉

《王薈》:敬文      《羊祜》。叔子

《右二十人》,下之上。

《論》曰:「此二十人並擅毫翰,動成楷則,殆逼前良,見希 後彥,允為下之上。」

楊經、        《諸葛融》

楊潭、        張炳

岑淵、        《裴興》

《王濟        李夫人》:

《劉穆之》。道和     朱齡《石》:伯兒

《庾景休》       《張融》思光

褚元明,       《孔敬通》。

王籍。文海

《右「十五人」 下》之中。

《論》曰:「此十五人,雖未窮字奧,書尚文情,披其藂薄,非 無香草,視其涯岸,皆有潤珠。故能遺斯紙以為世玩, 允為下之中。」

衛宣,        《李韞》。

陳基、        傅廷堅

張紹        《陰光》。

韋熊、        《張暢》

曹任        《宋嘉》。

裴邈、        《羊固》

傅夫人       《辟閭訓》。

謝晦。宣明      徐羨之:宗文

孔閭        顧寶光

周仁皓、       《張欣泰》。

張熾        《僧,岳道人》。

法高道人。

《右「二十三人」 ,下》之下。

論曰:「此二十三人,皆五味一和,五色一彩,視其彫文, 非特刻鵠,人人下筆,寧止追嚮。遺跡見珍,餘芳可折。 誠以驅馳並駕,不逮前鋒,而中權後殿,各盡其美,允 為下之」下。

今以九例,該此眾賢,猶如元圃積玉,炎洲聚桂,其中 實相推謝,故有茲多品。然終能振此鱗翼,俱上龍門, 儻後之學者,更隨點曝云爾。

《唐李嗣真書後品》

《總論》

「昔蒼頡造書,天雨粟,鬼夜哭」,亦有感矣。蓋德成而上, 謂仁、義、禮、智、信也;藝成而下,謂禮、樂、射、御、書、數也。吾 作詩品,猶希聞偶合神交,自然冥契者,是才難也。及 其作《書評》,而登逸品數者四人,故知藝之為末信也。 雖然,若超吾逸品之才者,亦當敻絕終古,無復繼作 也。故斐然有感而作《書評》。雖不足以對揚王休,弘闡 神化,亦名流之美事耳。與夫飽食終日,博奕猶賢,不 其遠乎?《項籍》云:「書足以記姓名。」此狂夫之言也。嗟爾 後生,既乏經國之才,又無干城之略,庶幾勉夫斯道。 近代虞祕監、歐陽銀青、房、褚二僕射、陸學士、王家令、 高司衛等,亦並由此術,無所閒然。其中亦有更無他 技,而俯拾朱紱如此,則雖慚君子之盛烈,苟非莘野 之器,箕山之英,亦何能作誡凌雲之臺,拂衣碑石之 際耶?今之馳鶩,去聖愈遠,徒識方圓而迷點畫,亦猶 莊生之歎盲者,《易象》之談日中終不見矣。《太宗與漢 王元昌、褚僕射》遂良等,皆授之於史陵。褚首師虞,後 又學史,乃謂陵曰:「此法更不可教人。」是其妙處也。陸 學士柬之受於虞祕監,虞祕監受於永禪師,皆有法 體。今人都不聞師範,又自無鑒局,雖古跡昭然,永不 覺悟,而執燕石以為寶,翫楚鳳而稱珍,不亦謬哉!其 議論品藻,自王愔以下,王僧虔、袁、庾諸公已言之矣。 而或理有未周,今采諸家之善,聊指同異,以貽諸好 事。其前品已定,則不復銓列;素未曾入,有可指者,亦 復云爾。太宗、高宗皆稱「神札,吾所伏事,何敢寓言?」今 始於秦氏,終於唐世,凡八十一人,分為十等。

逸品五人

《李斯》。小篆

右李斯小篆之精,古今絕妙。秦望諸山及皇帝玉璽,猶夫「千鈞強弩,萬石洪鐘,豈徒學者之宗匠,亦是傳國之祕寶。」

張芝。章草      鍾繇。正書

《王羲之》:三體及飛白  王獻之。草行書半草行書

右四賢之跡,揚庭效伎,策勳底績,神合契匠,冥運天矩,皆可稱曠代絕作也。而鍾、張筋骨有餘,膚肉未贍,逸少加減太過,朱粉無設,同夫「披雲睹日,芙蓉出水」,求其盛美,難以備諸。然伯英《章草》,似「春虹飲澗,落霞浮浦」,又似「沃霧沾濡,繁霜搖落。」元常《正隸》,如「郊廟既陳,俎豆斯在」,又比《寒澗》。豁,秋山嵯峨,右軍正體如陰陽四時,寒暑調暢,巖廊弘敞,簪裾肅穆。其聲鳴也,則鏗鏘金石;其芬郁也,則氛氳蘭麝;其難徵也,則縹緲而已仙;其可覿也,則昭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