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0 (1700-1725).djvu/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局,雖古蹟昭然,永不覺悟,而執燕珉以為寶,玩楚鳳 而稱珍,不亦謬哉!褚河南云:「良師不遇,歲月徒往。今 之能者,時見一班,忽不悟者,終身瞑目。」蓋書非口傳 手授,而云能之者,未之「見也。」

《蔡希綜法書論》

夫書匪獨不調端周,正先藉其筆力。始其作也,須急 回疾下,鷹視鵬游,信之自然,猶鱗之得水,羽之乘風, 高下恣情,流轉無礙。每字皆須骨氣雄強,爽爽然有 飛動之態,屈折之狀,如鋼鐵為鉤,牽掣之蹤,若勁鍼 直下。主客勝負,皆須姑息。先作者主也,後為者客也。 既構筋力,然後束裝,必須舉措。合則起發相承,輕濃 「似雲霧往來,舒卷如林花閒吐。每書一紙,或有重字, 亦須字字意殊。」予頃嘗為《一體書賦》,亦略陳梗概。今 復論之,用臻其理。夫始下筆,須藏鋒轉腕,前緩後急, 字體形勢,狀如蟲蛇相鉤連,意莫令斷,仍須簡略為 尚,不貴繁冗。至如稜側起伏,隨勢所立,大抵之意,員 規最妙。其有誤發,不可再摹,恐失其筆勢。若字有點 處,須空中遙擲下,其勢如高峰墜石。又下筆意如放 箭,箭不欲遲,遲則中物不入。然則施於草跡,亦須時 時象其篆勢。八分章草古隸等,體要相合,雜發人意 思。若直取俗字,則不能光發於牋毫。若非靜思閑雅, 發於中慮,則失其妙用也。

元郝經陵川集

《論書》

夫書,一技耳,古者與射御並,故三代先秦不計夫工 拙而不以為學,是以無書法之說焉。自包犧氏畫八 卦,造書契,皇頡製字,取天地法象之端,人物器皿之 狀,鳥獸草木之文,日月星辰之章,煙雲雨露之態而 為之,初無工拙之意於其閒也。世變日下,漸趨簡易, 故變古文為篆文,變大篆為小篆,又變小篆為隸、為 楷為八分,為行、為草為真,行為行,草為章,草為正草。 廢刀用筆,廢竹用帛,廢帛用紙,皆與世變而下也。道 不足則技始以書為,工始寓性情襟度,風格其中,而 見其為人。專門名家,始有書學矣。故古之篆法之存 者,惟見秦丞相斯。斯刻薄寡恩人也。故其書如屈鐵 琢玉,瘦勁無情,其法精盡,後世不可及。漢之隸法,蔡 中郎不可得而見矣。存者惟魏太傅繇。繇沈鷙威重 人也,故其書勁利方重,如畫劍累鼎,斬絕深險,又變 而為楷,後世亦不可及。楷草之法,晉人所尚,然至右 軍將軍羲之,則造其極。羲之正直有識鑒,風度高遠。 觀其遺殷浩及道子諸人書,不附桓溫,自放山水閒, 與物無競。江左高人勝士,鮮能及之。故其書法韻勝 遒婉,出奇入神,不失其正,高風絕跡,邈不可及,為古 今第一。其後顏魯公以忠義大節極古今之正,援篆 入楷;蘇東坡以雄文大筆,極古今之變,以楷用隸。於 是其書備極,無餘蘊矣。蓋皆以人品為本,其書法即 其心法也。故柳公權謂「心正則筆正」,雖一時諷諫,亦 書法之本也。苟其人品凡下,頗僻側媚,縱其書工,其 中心蘊蓄者,亦不能揜,有諸內者必形諸外也。若二 王、顏坡之忠正高古,縱其書不工,亦無凡下之筆矣, 況於工乎?先叔祖謂:「二王,書之經也,顏坡,書之傳也, 其餘則諸子百家耳。」故今之為書也,必先熟讀《六經》, 知道之所在。尚友論世,學古之人,其問學,「其志節,其 行義,其功烈有諸其中矣。而後為秦篆、漢隸,玩味大 篆及古文,以求皇頡本意,立筆創法,脫去凡俗,然後 熟臨二王正書。熟則筆意自肆,變態自出,可臨真、行。 又熟則漸放筆,可臨行、草。收其放筆,以草為楷,以求 正筆,可臨章、草。超凡入聖,盡棄畦町,飛動鼓舞,不知 其所以然,然後臨其正草。」如是者有年,始可。於顏求 其正筆,於坡求其奇筆。以正為奇,以奇為正,出入二 王之閒,復漢隸秦篆。皇頡之初,書法始備矣。然猶學 之於人,非自得之於己也。必觀夫天地法象之端,人 物器皿之狀,鳥獸草木之文,日月星辰之章,煙雲雨 露之態,求制作之所以然,則知書法之自然,猶之於 外,非自得之於內也。必精窮天下之理,鍛鍊天下之 事,紛紼天下之變,客氣妄慮,撲滅消弛,淡然無欲,翛 然無為,心手相忘,縱意所如,不知書之為我。「我之為 書」,悠然而化。然從技入於道,凡有所書,神妙不測,盡 為自然造化,不復有筆墨。神在意存而已,則自高古 閑暇,恣雎徜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剛而不亢,「柔而 不惡,端莊而不滯,妥娜而不欺,易而不俗,難而不生, 輕而不浮,重而不濁,拙而不惡,巧而不煩,渾洒而不 狂,頓直而不妄,夭嬌而不怪,窅眇而不僻,質朴而不 野,簡約而不闕,增羨而不多,舒而不緩,疾而不速,沈 著痛快,圓熟混成,萬象生筆端一畫。立太極。太虛之 雲也,大江之波也,悠悠然而來,浩浩然而遊,邈然無 我於其閒,然後為得已。」雖云一技,而可以名家也。

趙孟頫蘭亭跋

《論書》

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 右軍書是已,退筆因其勢而用之,無不如志,茲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