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0 (1700-1725).djvu/3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函置局下,神色不變,且思行爭劫。蓋棋戰所以為人 困者,以其行道窮迫耳。「行」字於棋家亦有深意,不知 何時改作「著棋。」著如著帽著屐,皆訓「容」也,不知於棋 者有何干涉也。且寫字著棋,天下至俗無理之語,而 并賢愚皆承其說,何也?

《癸辛雜識》:先君子善書,體兼虞、柳。余所書似學柳不 成,學歐又不成,不自知其拙,往往歸過筆墨。諺所謂 不善操舟,而惡河之曲也。雖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 其器。汎觀前輩善書者,亦莫不於此留意焉。王右軍 少年多用柴紙,中年用麻紙,又用張永義製紙,取其 流麗,便於行筆。蔡中郎非流紈豐素,不妄下筆。韋誕 云:「用張芝筆、左伯紙、任及墨,兼此三具,又得巨手,然 後可以建方丈之字,方寸千言。」韋昶善書而妙於筆, 故子敬稱為奇絕。漢世郡國貢兔,惟趙為勝。歐陽通 用貍毛筆。世惟米家父子及薛紹彭留意筆札。米元 章謂筆不可意者,如朽竹篙舟,曲著捕物,此最善喻。 然則古人未嘗不留意於此,獨率更令臨書不擇筆, 要是古人能事耳。

《倦游雜錄》:唐初字學勁健得晉宋風。開元以後變為 肥厚。元和以後,柳沈之徒復尚清勁。五代楊凝式,國 初李建中妙絕一時,行筆亦至於肥厚,李昌武不免 於重濁。江南李後主善書,有言顏魯公端勁有法,後 主曰:「真卿之書,有楷法而無佳處,正如扠手並腳田 舍漢耳。」

《困學齋雜錄》:「草書把筆離紙三寸,取其指寬掌平虛, 腕法圓轉,則飄縱之體自可出絕耳。」

《佩楚軒客談》:李宗元云:「中原人以黃華字為珍祕,猶 江南珍溫夫也。」然明昌中任仲謀字亦淳,無江南鋒 稜澆薄氣。

《研北雜志》:「趙子昂學士論書云:『書法以用筆為上,而 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右 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 為師法。齊、梁間人結字非不古,而乏㒞氣,此又在乎 其人,然古法終不可失也』。」

趙子固目姜堯章為「書家申韓。」


鍾王筆法,隋人所得,與唐人不同。大抵隋多鍾,唐多 王耳。

胡汲仲謂《趙子昂書》:「上下五百年,從橫一萬里。」舉無 此書。

丹陽葛魯卿《論書》云:「晉、宋人書法妙絕,未必盡曉字 學。」

《書史會要》:「夫書勢法,猶若登陣,變通並在腕前,文武 遣於筆下,出沒須有倚伏,開闔藉於陰陽。每欲書字, 喻如下營,穩思審之,方可下筆。且筆者心也,墨者手 也,書者意也,依此行之,自然妙矣。」

《解學士集》:余少時學書,得古之斷碑遺碣,效其布置 形似,自以為至矣。閒有諛之曰:比之古碑刻,如燭取 影,殆逼其真,則又喜自負。聞有談用筆之法者,未免 非而不信也。及稍見古人之真跡,雖毫髮運轉,皆遒 勁蒼潤,如畫沙剖玉,使人心暢神怡,然後知用筆之 法,書之精神運動於形似布置之外,尤不可昧而少 之也。

《法書通釋》:「學書先務真楷,端正勻停,而後破體,破體 而後草書。凡字之為體,緩不如緊,開不如密,斜不如 正,濁不如清。左欲重,右欲輕,古人之筆,莫不皆然也。」 執筆之法,謂之執使者,執謂執筆,使謂運用,故孫過 庭有執使轉用之法。姜堯章云:「執謂淺深長短,使謂 縱橫牽掣,轉謂鉤環盤紆,用謂點畫向背。」

《鐵網珊瑚》:「凡作字雖戲寫,亦欲如刻金石。」

《懷麓堂集》:「子昂臨右軍十七帖,非此老不能為此書。 然觀者掩卷,知其為吳興筆也。大抵效古人書,在意 不在形,優孟效孫叔敖法耳。」獻之嘗竊效右軍醉筆, 右軍觀之,歎其過醉,獻之始媿服,以為不可及。此其 形體嘗極肖似,而中不可亂者如此,能書者當自知 耳。

匏翁《家藏集》:書家謂作真字能寓篆籀法,則高古。今 書家例能文辭,不能則望而知其筆畫之俗,特一書 工而已。世之學書者,如未能詩,吾未見其能書也。 《書畫題跋記》書聚骨扇,如令舞女在瓦礫堆上作伎, 飛燕玉環,亦減態矣。

《甫田集》:李少卿謂徵明曰:「吾學書四十年,今始有得, 然老無益矣。子其及目力壯時為之。」因極論書之要 訣,累數百言。凡運指凝思,吮毫濡墨,與字之起落轉 換,小大向背,長短疏密,高下疾徐,莫不有法。蓋公雖 潛心古跡,而所自得為多,當為國朝第一。其尤妙能 三指搦管,虛腕疾書,今人莫能及也。

《雲丘子集》草不若楷之正,楷不若篆之純。然而草雖 非古,眾體可兼。若莊以存正,縱以出奇,蕭散處有涵 畜者在渾厚中有精華者,著馳不失範矣。若簡不知 檢,曠而無歸,與夫亂古而作,皆書之蠹也。

《丹鉛總錄》:唐徐浩《書張九齡司徒告》「身多渴筆」,渴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