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33 (1700-1725).djvu/3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樂廣傳》:「廣累遷侍中,河南尹。善清言而不長於筆。將 讓尹,請潘岳為表。岳曰:『當得君意』。廣乃作二百句語, 述己之志。岳因取次比,便成名筆。時人咸云:若廣不 假岳之筆,岳不取廣之旨,無以成斯美也。」

《傅元傳》:「元少孤貧,博學善屬文,與東海繆施俱以時 譽選入著作,撰集《魏書》。元少時,避難於河內,專心誦 學,後雖顯貴,而著述不廢。撰論經國九流及三史故 事,評斷得失,各為區例,名為《傅子》。為內外中篇,凡有 四部六錄,合百四十首,數十萬言,并文集百餘卷行 於世。元初作《內篇》,成,子咸以示司空王沉。沉與元書」 曰:「省足下所著書,言富理濟,經綸政體,存重儒教,足 以塞楊墨之流,遁,齊孫孟於往代。每開卷,未嘗不歎 息也。不見賈生,自以過之,乃今不及,信矣。」

咸好屬文,論雖綺麗不足,而言成規鑒。潁川庾純常 歎曰:「長虞之文,近乎詩人之作矣。」

咸從父弟祇,著《文章駮論》十餘萬言。

《阮籍傳》:「籍能屬文,初不留思,著《詠懷詩》八十餘篇,為 世所重。著《達莊論》,敘無為之貴。」

《嵇康傳》:「康善談理,又能屬文,其高情遠趣,率然元遠。 撰上古以來高士為之傳贊,欲友其人於千載也。又 作《太師箴》,亦足以明帝王之道焉。復作《聲無哀樂論》, 甚有條理。」

《王接傳》。接學雖博通,特精《禮傳》,常謂「《左氏》辭義贍富, 自是一家書,不主為經發《公羊》附經立傳,經所不書, 傳不妄起,於文為儉,通經為長。」任城何休訓釋甚詳, 而黜周、王、魯,大體乖礙,且志通《公羊》,而往往還為《公 羊》疾病。接乃更注《公羊春秋》,多有新義。時祕書丞衛 恆考正《汲冢書》,未訖而遭難,佐著作郎束晳述而成 之,事多證異義。時東萊太守陳留王庭堅難之,亦有 證據。晳又釋難,而庭堅已亡。散騎侍郎潘滔謂接曰: 「卿才學理議,足解二子之紛,可試論之。」接遂詳其得 失。摰虞、謝衡皆博物多聞,咸以為允當。又撰《列女後 傳》七十二人,雜論議詩賦碑頌駮難十餘萬言,喪亂 盡失。長子愆期流寓江南,緣父本意,更注《公羊》。又集 《列女後傳》云:

《郭璞傳》:「璞好經術,博學有高才,而訥於言論詞賦,為 中興之冠。」

《葛洪傳》:「洪博聞深洽,江左絕倫,其著述篇章,富於班 馬。」

《桓彝傳》:「彝子祕與謝安書及詩十首,辭理可觀,其文 多引簡文帝之所遇。」

《謝安傳》:桓溫嘗以安所作《簡文帝諡議》以示坐賓曰: 「此謝安石碎金也。」

安弟萬,早有時譽,工言論,善屬文,敘漁父、屈原、季主、 賈誼、楚老、龔勝、孫登、嵇康四隱四顯為《八賢論》。其旨 以處者為優,出者為劣,以示孫綽,綽與往反,以體公 識遠者,則出處同歸。

安從子元,元子瑍,祕書郎,早卒。子靈運嗣。瑍少不惠, 而靈運文藻豔逸,元嘗稱曰:「我尚生瑍,瑍那得不生 靈運?」

《王羲之傳》:「羲之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會稽有佳 山水,名士多居之。謝安未仕時亦居焉。孫綽、李充、許 詢、支遁等,皆以文義冠世,並築室東土,與羲之同好。 嘗與同志宴集於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自為之序, 以申其志。或以潘岳《金谷詩序》方其文。羲之比於石 崇,聞而甚喜。」

《龔壯傳》:「壯考經研典,殫思文章,每歎中夏多經學,而 巴蜀鄙陋,兼遭李氏之難,無復學徒,乃著《邁德論》。」 《楊軻傳》:「軻在永昌,季龍每有饋餼,輒口授弟子,使為 表謝。其文甚美,覽者歎有深致。」

《涼武昭王傳》:「元盛少而好學,通涉經史,尤善文義。先 是河右不生楸槐柏漆,張駿之世,取於秦隴而植之, 終於皆死。而酒泉宮之西北隅,有槐樹生焉,元盛著 《槐樹賦》以寄情,蓋歎僻陋遐方,立功非所也。亦命主 簿梁中庸及劉彥明等並作文。感兵難繁興,時俗諠 競,乃著《大酒容賦》,以表恬豁之懷。與辛景、辛恭靖同」 志友善。景等歸晉遇害江南元盛聞而弔之元盛前 妻同郡辛納女,貞順有婦儀,先卒元盛親為之誄自 餘詩賦數十篇。

《李密傳》:「密二子:賜、興。賜字宗石,少能屬文,嘗為《元鳥 賦》,詞甚美。州辟別駕,舉秀才,未行而終。興字雋石,亦 有文才,刺史羅尚辟別駕。尚為李雄所攻,使興詣鎮 南將軍劉弘求救,興因願留為弘參軍而不還。尚白 弘,即奪其手版而遣之。興之在弘府,弘立諸葛孔明 羊叔子碣,使興俱為之文,甚有辭理。」

《徐邈傳》:「孝武帝始覽典籍,招延儒學之士。邈既東州 儒素,太傅謝安舉以應選。年四十四,始補中書舍人, 在西省侍帝。雖不口傳章句,然開釋文義,摽明指趣, 撰正五經音訓,學者宗之。遷散騎常侍,猶處西省,前 後十年。每被顧問,輒有獻替,多所匡益,甚見寵待。帝 宴集酣樂之後,好為手詔詩章,以賜侍臣,或文詞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