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29 (1700-1725).djvu/9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給。一日,㩦楮幣詣富家易穀種,值大雪,立門下人弗 之顧,徐至庭前,聞東閣中有人分韻作雪詩,一人得 『滕』字,苦吟弗就,先生不覺失笑。閣中諸貴游子弟輩 聞得,遣左右詰之。先生初不言,眾愈疑,親自出,見先」 生露頂短褐,布襪草屨,輒侮之。詢其見笑之由,先生 不得已,乃曰:「我意舉滕王蛺蝶事耳。」眾始歎服。邀先 生入坐。先生曰:「我如此形狀,安可廁諸君子間?」請之 益堅,遂入閣。眾以「藤」、「滕」二字請先生足之,即援筆書 曰:「天上九龍施法水,人間二鼠嚙枯藤。鶩鵝聲亂功 收蔡,蝴蝶飛來妙過滕。」復請和「曇」字韻詩,又隨筆寫 云:「萬里關河凍欲含,渾如天地尚函三。橋邊驢子詩 何惡,帳底羔兒酒正酣。竹委長身寒郭索,松埋短髮 老瞿曇。不如乘此擒元濟,一洗江南草木慚。」寫訖,便 出門,留之不可得。問其姓字,亦不答,皆驚訝曰:「嘗聞 呂處士名,欲一見而不能,先生豈其人邪?」曰:「我農家, 安知呂處士為何如」人?惠之穀怒曰:「我豈取不義之 財,必易之。」刺船而去,遣人遙尾其後,路甚僻遠,識其 所而返。雪晴,往訪焉,惟草屋一間,家徒壁立。忽米桶 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試問徽之先 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魚。」始知真為先生矣。至彼,果 見之,告以特來候謝之意。隔溪謂曰:「諸公先到舍下, 我得魚,當換酒飲諸公也。」少頃,㩦魚與酒至,盡歡而 散。回至中途,夜黑,不良於行,暫憩一露棚下。適主人 自外歸,乃嘗識面者。問所從來,語以故,喜曰:「是固某 平日所願見者。」止客宿。翼旦客別,主人躡其蹤,則先 生已遷居矣。又一日,先生與陳剛中治中遇於道。治 中策蹇驢時猶布衣,見先生風神高簡,問曰:「得非呂 徽之乎?」曰:「然。」「足下非陳剛中乎?」曰:「然。」握手若平生歡。 共論驢故事,先生言一事,治中答一事,互至四十餘 事,治中止矣。先生曰:「我尚記得有某出某書,某出某 傳,又三十餘事。」治中深敬之。

張天雨

按《輟耕錄》:道士張伯雨,號句曲外史,又號貞居。嘗從 王溪月真人入京。初,燕地未有梅花,吳閒閒宗師全 節時為嗣師,新從江南移至,護以穹廬,扁曰漱芳亭。 伯雨偶造其所,恍若與西湖故人遇。徘徊既久,不覺 熟寢於中。真人終日不見,伯雨深以為憂,意其出外 迷失街道也。夢覺,日已暮矣。歸道所由,嗣師笑曰:「伯 雨素有詩名,宜作詩以贖過。」伯雨遂賦長詩,有「風沙 不憚五千里,將身跳入仙人壺」之句,嗣師大喜,送翰 林集賢嘗所往來者,袁學士伯長、謝博士敬德、馬御 史伯庸、吳助教養浩、虞修譔伯生和之。他日,伯雨往 謁謝諸公,惟虞先生全不言儒者事,只問道家典故, 雖答之或不能詳。末問能作幾家符篆?曰:「不能。」先生 曰:「某試書之,以質是否。」連書七十二家,伯雨汗流浹 背,輒下拜曰:「真吾師也。」自是託交甚契,故與先生書, 必稱弟子焉。伯雨,杭州人。

按《浙江通志》:「天雨,字伯雨,錢塘人,宋文忠九成之裔。 早棄妻子,從開元宮王壽衍為徒。風裁凝峻,見者知 其為方外高士。工書,善詩歌,文益奇古。與吳興趙孟 頫、浦城楊載、蜀郡虞集、豫章揭傒斯、清江范梈、金華 黃溍交甚善。嘗屏居修《茅山志》,因自號曰句曲外史。」

吾衍

按《輟耕錄》:「吾子行先生,衍大末人。大父為宋太學諸 生,因家錢塘。先生疏曠,故高,不事之節。其所厭棄者, 或請謁,從樓上遙謂曰:『吾出有間矣』。顧彈琴吹洞簫, 撫弄如意不輟。求室委巷,教小學,常數十人與客對 笑談,喧樓上下,群童一是肅安。」其所著述,有《尚書要 略》《聽元集》《造元集》《九歌譜》《十二月樂譜》。《辭重正卦氣》 《楚史》《檮杌》《晉文春秋》,兼通聲音律呂之學,工篆書。初, 先生年四十,未娶,所知宛丘趙君天錫為買酒家孤 女為妾。年饑,女嘗事人,後夫知妻在先生所,訟之,因 逮妾父母。父母至客先生家,又偽楮幣。事覺,因言舍 主人,先生弗知。因邏捽辱先生,南出數百步,錄事張 君景亮識先生,叱邏曰:「是不知情,攝之何為?」即解縱 遣歸。先生不勝慚。明日持元絛緇笠詣仇山村先生 別。值晨出,因留詩一章,詩有「西泠橋外斷橋邊」之句, 意將從靈均於斯。明日,有得遺履於橋上者,後衛大 隱以六壬筮之,得亥子丑順流象,曰:「是其骨朽淵泥 九十日矣。」西湖多寶院僧可權從先生學,聞先生之 死,哭甚哀。乃葬先生遺文於後山,與其師骨塔相對 曰:「皆吾師。」仍乞銘於胡石塘先生,庶幾先生有後世 名。《銘》曰:「生弗瀆,死弗辱,貞哉白!」余習篆書,極愛先生 翰墨,得一紙半幅,如獲至珍,以故於書法頗有助。偶 與鄭遂昌先生談先生之始末,就識之。竹房、竹素、貞 白,皆先生號也。

按《舊浙江通志》:「衍字子行,仁和人。操行高潔,博覽墳 典,工篆隸,諳音律,不求榮進,隱居教授。居一樓,坐學 童樓下,遣高弟子遞授之。客至,童子輒止其登,使登 乃登,與客笑談樓上,而樓下群童肅如也。元時,廉訪 使徐琰聞衍名,訪之,衍從樓上呼曰:『此樓何敢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