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29 (1700-1725).djvu/9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書監丞。卒於官,年五十三。孝光以文章負名當世,其

文一取法古人,而不趨世尚,非「先秦」、「兩漢」語,弗以措 辭。有文集二十卷。

宇文公諒

按《元史儒學傳》:「公諒字子貞,其先成都人。父挺祖,徙 吳興,今為吳興人。公諒通經史百氏言,弱冠有操行, 嘉興富民延為子弟師。夜將半,聞有叩門者,問之,乃 一婦人,公諒厲聲叱去之。翌日,即以他事辭歸,終不 告以其故。至順四年,登進士第,授徽州路同知婺源 州事。丁內艱,改同知餘姚州事。夏不雨,公諒出禱,輒」 應,歲以有年,民頌之,以為「別駕。」雨。攝會稽縣,申明冤 滯,所活者眾。省檄察實松江海塗田,公諒以潮汐不 常,後必貽患,請一概免科,省臣從之。遷高郵府推官, 未幾,除國子助教,日與諸生辯析諸經。六館之士,資 其甄陶者,往往出為名臣。調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 誥兼國史院編修官,以病得告。後召為國子監丞,除 江浙儒學提舉,改僉嶺南廉訪司事,以疾請老。公諒 平居,雖暗室必正衣冠端坐。嘗挾手記一冊,識其編 首曰:「晝有所為,暮則書之,其不可書即不敢為,天地 鬼神,實聞斯言。」其檢飭之嚴如此。所著述有《折桂集》 《觀光集》《辟水集》《以齋詩槁》《玉堂漫槁》《越中行槁》,凡若 干卷。門人私諡曰純「節先生。」

杜本

按《元史隱逸傳》:「本字伯原,其先居京兆,後徙天台,又 徙臨江之清江,今為清江人。本博學,善屬文,江浙行 省丞相忽剌木得其所上《捄荒策》,大奇之。及入為御 史大夫,力薦於武宗,嘗被召至京師。未幾,歸隱武夷 山中。文宗在江南時,聞其名,及即位,以幣徵之,不起。 至正三年,右丞相脫脫以隱士薦,詔遣使賜以金織」 文幣,上尊酒,召為翰林待制、奉議大夫兼國史院編 修官。使者致君相意,趨之。行至杭州,稱疾固辭,而致 書於丞相曰:「以萬事合為一理,以萬民合為一心,以 千載合為一日,以四海合為一家,則可言制禮作樂, 而躋五帝三王之盛矣。」遂不行。本湛靜寡欲,無疾言 遽色,與人交尤篤於義。有貧無以養親、無資以為學 者,皆濟之。平居書冊未嘗釋手,天文、地理、律曆、度數 靡不通究,尤工於篆隸。所著有《四經表義》《六書通編》 《十原》等書。學者稱為「清碧先生。」至正十年卒,年七十 有五。

按《遂昌雜錄》:「江右杜君諱本,字原父,號清碧。先生苦 志於學,經史多手寫成集,沉默寡言笑。嘗一再遊京 師,王公貴人多樂與之交。已得武夷詹君景仁,由三 公掾授浙東憲府照磨,延先生南入武夷,且買房置 田,為久遠計。已而朝廷修三史,蒙古、色目、漢人、南人 各舉一處士,君以南人處士徵授翰林待制奉議大」 夫出至錢塘,以病歸。其歿於至正十年秋八月,道遠 不能弔,令人感念云。

按《輟耕錄》:杜清碧先生本應召,次錢塘,諸儒者爭趨 其門。燕孟初作詩嘲之,有「紫藤帽子高麗靴,處士門 前當怯薛」之句,聞者傳以為笑。用紫色棕藤縳帽而 製靴,作高麗國樣,皆一時所尚。「怯薛」則內府執役者 之譯語也。

杜清碧先生,本字伯原,有所編《五聲韻》,自大小篆、分 隸、真草以至於外蕃書,及國朝蒙古新字,靡不收錄, 題曰《華夏同音》。至正壬午,中書奏修三史,以翰林待 制聘。先生起至武林,辭疾不行,盤桓久之。浙省平章 康里子山公巎巎時來訪,一日語及聲律之學,因問 國字何以用可侯?此喉音也有音無字字為首。先生曰:「正如嬰 兒初墮地時,作此一聲,乃得天地之全氣也。」平章甚 悅服。

張樞

按《元史杜本傳》:張樞子長者,婺之金華人,亦屢徵不 起。樞幼聰慧,外家潘氏蓄書數萬卷,樞盡取而讀之, 過目輒不忘。既長,肆筆成章,頃刻數千言,有問以古 今沿革,政治得失,宇宙之分合,禮樂之興廢,以至帝 號官名、歲月先後,歷歷如指諸掌。其為文,務推明經 史,以扶翼教道。尤長於紀事,嘗取三國時事,撰《漢本 紀列傳》,附以《魏吳載記》,為《續後漢書》七十三卷。臨川 危素稱其「立義精密,可備勸講。」朝廷取其書,寘宣文 閣,浙東部使者交薦之,前後章凡九上。至正三年,命 儒臣纂修遼、金、宋三史,右丞相脫脫以監修國史領 都總裁,辟樞本府長史,力辭不拜。七年,申命史臣纂 修本朝后妃、功臣傳,復以翰林修撰、儒林郎、同知制 誥兼國史院編修官召樞,俾與討論,復避不就,使者 強之行,至杭州,固辭而歸。嘗著《春秋三傳歸一義》三 十卷,《刊定三國志》六十五卷,《林下竊議》《曲江張公年 譜》各一卷,《弊帚編》若干卷。至正八年卒,時年五十有 七。

呂徽之

按《輟耕錄》:「吾鄉呂徽之先生,家仙居萬山中,博學能 詩,文問無不知者。而安貧樂道,常逃其名,耕漁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