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29 (1700-1725).djvu/9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南海縣主簿,三轉為翰林修撰。至正元年,改奎章閣」 為宣文閣,藝文監為崇文監,伯琦為宣文閣授經郎, 教戚里大臣子弟,每進講輒稱旨,且日被顧問。帝以 伯琦工書法,命篆「宣文閣寶」,仍題扁宣文閣,及摹王 羲之所書《蘭亭序》、智永所書《千文》,刻石閣中。自是累 轉官皆宣文、崇文之間,而眷遇益隆矣。帝嘗呼其字 「伯溫」而不名。會御史奏風憲宜用近臣,特命僉廣東 廉訪司事。八年,召入為翰林待制,預修《后妃功臣列 傳》,累陞直學士。十二年,有旨令南士皆得居省臺。除 伯琦兵部郎,遂與貢師泰同擢監察御史。兩人皆南 士之望,一時榮之。時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兒以大軍 南討,而失律喪師,陝西行臺監察御史劉希曾等十 人共劾奏之,伯琦乃劾希曾等越分干譽,希曾等皆 坐左遷,補郡判官,由是不為公論所與。十三年,遷崇 文太監,兼經筵官,代祀天妃,丁內艱。十四年,起復為 江夏肅政廉訪使。長槍鎖南班陷寧國,伯琦與僚佐 倉皇出見之,尋遁走至杭州。除兵部尚書,未行,改浙 西肅政廉訪使。江南行臺監察御史余觀糾言伯琦 失陷「寧國,宜正其罪。」十七年,江浙行省丞相達識帖 睦爾承制假伯琦參知政事,招諭平江張士誠。士誠 既降,江南行臺監察御史亦辯釋伯琦罪,除同知太 常禮儀院事。士誠留之未行,拜資政大夫、江浙行省 左丞,於是留平江者十餘年。士誠既滅,伯琦乃得歸 鄱陽,尋卒。伯琦儀觀溫雅,粹然如玉,雖遭時多艱,而 善於自保。博學工文章,而尤以篆、隸、真、草擅名當時。 嘗著《六書正訛》《說文字原》二書,又有詩文槁若干卷。 按《列朝詩集》,伯溫為士誠所羈,留平江十餘年,堅臥 不出。吳亡,伯溫與陳敬初俱獲免。

吳寬《平吳錄》云:「伯琦被留於吳,張氏為造第宅於乘 魚橋北,厚其廩給,日與諸文士以文墨留連,因亦忘 歸。」

劉詵龍仁夫劉岳申

按《元史儒學傳》:「詵字桂翁,吉安之廬陵人。性穎悟,幼 失父,知自樹立。年十二,作為科場。律賦論策之文,蔚 然有老成氣象。宋之遺老鉅公,一見即以斯文之任 期之。既冠,重厚醇雅,素以師道自居,教學者有法,聲 譽日隆。江南行御史臺屢以教官、館職遺逸薦,皆不 報。詵為文,根柢六經,躪躒諸子百家,融液今古,而不」 露其踔厲風發之狀。四方求文者日至於門。其所為 詩文曰《桂隱集》。桂隱,詵所號也。至正十年卒,年八十 三。同郡龍仁夫,字觀復,劉岳申,字高仲,其文學皆與 詵齊名,有集行世。而仁夫之文,尤奇逸流麗,所著《周 易》,多發前儒之所未發。岳申用薦者為遼陽儒學副 提舉,仁夫江浙儒學副提舉,皆不就。

陳旅程文陳繹曾

按《元史儒學傳》:「旅字眾仲,興化莆田人。先世素以儒 學稱。旅幼孤,資稟穎異。其外大父趙氏學有源委,撫 而教之。旅得所依,不以生業為務,惟篤志於學,於書 無所不讀。稍長,負笈至溫陵,從鄉先生傅古直游,聲 名日著。用薦者為閩海儒學官,適御史中丞馬雍,古 祖常使泉南,一見奇之,謂旅曰:『子館閣器也,胡為留 滯於此』!」因相勉遊京師。既至,翰林侍講學士虞集見 其所為文,慨然嘆曰:「此所謂『我老將休,付子斯文』者 矣。」即延至館中,朝夕以道義學問相講習,自謂得旅 之助為多。與祖常交口,游譽於諸公間,咸以為旅博 學多聞,宜居師範之選。中書平章政事趙世延又力 薦之,除國子助教。居三年,考滿,諸生不忍其去,請於 朝再任焉。元統二年,出為江浙儒學副提舉。至元四 年,入為應奉翰林文字。至正元年,遷國子監丞,階文 林郎。又二年,卒,年五十有六。旅於文,自先秦以來,至 唐、宋諸大家,無所不究,故其文典雅峻潔,必求合於 古作者,不徒以徇世好而已。有《文集》十四卷。旅平生 於師友之義尤篤,每感虞集為知己。其在浙江時,集 歸田已數載,歲且大比,請於行省參知政事孛木魯 翀,親奉書幣,請集主文鄉闈,欲為問候計,乃衝冒炎 暑,千里訪集於臨川。集感其來,留旬日而別。惓惓以 斯文相勉,慘然若將永訣焉。集每於學者語,必以旅 為平生益友也。一日,夢旅舉杯相向曰:「旅甚思公,亦 知公之不忘旅也,但不得見爾。」既而聞旅卒,集深悼 之。同時有程文、陳繹曾者,皆名士。文,字以文,徽州人, 仕至禮部員外郎。作文明潔而精深,集亦多稱之。繹 曾字伯敷,處州人。為人雖口吃而精敏異常,諸經註 疏多能成誦,文辭汪洋浩博,其氣煜如也。官至國子 助教。論者謂二人皆與旅相伯仲云。

李孝光

按《元史儒學傳》:「孝光,字季和,溫州樂清人。少博學,篤 志復古,隱居鴈蕩山五峰下,四方之士遠來受學,名 譽日聞。泰不華以師事之。南行臺監察御史闔辭,屢 薦居館閣。至正七年,詔徵隱士,以祕書監著作郎召, 與完者圖、執禮、哈琅、董立同應詔赴京師,見帝於宣 文閣,進《孝經圖說》。帝大悅,賜上尊。明年,陞文林郎、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