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29 (1700-1725).djvu/8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陳顥

按《元史》本傳:「顥字仲明,其先居盧龍,有名山者。仕金 為謀克監軍。太祖得之,以為平陽等路軍民都元帥。 子孫徙清州,遂為清州人。顥幼穎悟,日記誦千百言。 稍長游京師,登翰林承旨王磐安藏之門。磐熟金典 章,安藏通諸國語,顥兼習之。安藏乃薦顥入宿衛,尋 為仁宗潛邸說書。於是仁宗奉母后出居懷慶,顥從」 行日,開陳以古聖賢居艱貞之道。會成宗崩,仁宗入 定內難,以迎武宗,顥皆預謀。及仁宗即位,以推戴舊 勳,特拜集賢大學士、榮祿大夫,仍宿衛禁中,政事無 不與聞。科舉之行,顥贊助之力尤多。顥時伺帝燕閒, 輒取《聖經》所載大經大法有切治體者陳之,每見嘉 納。帝嘗坐便殿,群臣入奏事,望見顥,喜曰:「陳仲明在 列,所奏必善事矣。」顥以父年老,力請歸養清州。帝特 命顥長子孝伯為知州以就養,顥固辭,乃以孝伯為 州判官。帝欲用顥為中書平章政事,顥扣首謝曰:「臣 無汗馬之功,又乏經濟之略,一旦寘之政塗,徒速臣 咎。臣願得朝夕左右,獻替可否,庶少裨萬一,亦以全 臣愚忠。」帝乃允。仁宗崩,辭祿家居者十年。文宗即位, 復起為集賢大學士。上疏勸帝大興文治,增國子學 弟子員,蠲儒之徭役。文宗皆嘉納焉。顥先後居集賢 署,薦士牘累數百,有訐之者。顥曰:「吾寧以謬舉受罰, 蔽賢誠所不忍。」順帝元統初,顥扈蹕行幸上都,至龍 虎臺,帝命造膝前而握其手曰:「卿累朝老臣,更事多 矣。凡議政事宜極言無隱。」顥頓首謝不敏。顥每集議, 其言無不剴切。後至元四年致政,命食全俸於家。明 年卒,年七十六。至正十四年,贈攄誠秉義佐理功臣、 光祿大夫、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 追封薊國公,諡文忠。顥出入禁闥數十年,樂談人善, 而惡聞人過,大夫士因其薦拔,以至顯列,有終身莫 知所自者。是以結知人主,上下無有怨尤。歐陽元為 國子祭酒,與顥同考試國子伴讀,每出一卷,顥必拾 而觀之,苟得其片言善,即以寘選列,為之色喜。元歎 曰:「陳公之心,蓋篤於仁而踰於厚者,真可使鄙夫寬, 薄夫敦矣。」次子敬伯,至正中,仕為中書參知政事,歷 左丞、右丞。二十七年,拜中書平章政事。

虞集

按《元史》本傳:「集字伯生,宋丞相允文五世孫也。曾祖 剛簡,為利州路提刑,有治績,嘗與臨邛魏了翁、成都 范仲黼、李心傳輩講學蜀東門外,得程、朱氏微旨,著 《易》《詩》《書》《論語說》以發明其義,蜀人師尊之。祖珏,知連 州,亦以文學知名。父汲,黃岡尉,宋亡,僑居臨州。崇仁, 與吳澄為友,澄稱其文清而醇。嘗再至京師,贖族人」 被俘者十餘口以歸,由是家益貧。晚稍起家,教授於 諸生中,得孛木魯翀、歐陽元而稱許之。以翰林院編 修官致仕。娶楊氏,國子祭酒文仲女。咸淳間,文仲守 衡,以汲從,未有子,為禱於南岳。集之將生,文仲晨起 衣冠坐而假寐,夢一道士至前,牙兵啟曰:「南嶽真人 來見。」既覺,聞甥館得男,心頗異之。集三歲即知讀書。 歲乙亥,汲挈家趨嶺外,干戈中無書冊可㩦,楊氏口 授《論語》《孟子》《左氏傳》歐陽蘇文,聞輒成誦。比還長沙, 就外傅始得刻本,則已盡讀諸經,通其大義矣。文仲 世以《春秋》名家,而族弟參知政事棟明於性理之學, 楊氏在室,即盡通其說。故集與弟槃皆受業家庭。出 則以契家子從吳澄遊,授受具有源委。左丞董士選 自江西除南行臺中丞,延集家塾。大德初,始至京師, 以大臣薦,授大都路儒學教授。雖以訓迪為職,而益 自充廣,不少暇佚。除國子助教,即以師道自任,諸生 時其退,每挾策趍門下卒業,他館生多相率詣集請 益。丁內艱,服除,再為助教,除博士,監祭殿上。有劉生 者,被酒失禮俎豆間,集言諸監請削其籍。大臣有為 劉生謝者,集持不可,曰:「國學,禮義之所出也。此而不 治,何以為教?」仁宗在東宮,傳旨諭集勿竟其事。集以 劉生失禮狀上之,移詹事院,竟黜劉生,仁宗更以集 為賢。大成殿新賜《登歌樂》,其師世居江南,樂生皆河 北田里之人,性情不相能,集親教之,然後成曲。復請 設司樂一人掌之,以俟考正。仁宗即位,責成監學,拜 臺臣為祭酒,除吳澄司業,皆欲有所更張,以副帝意, 集力贊其說。有為異論以沮之者,澄投檄去,集亦以 病免。未幾,除太常博士,丞相拜住方為其院使,間從 集問《禮器祭義》甚悉,集為言先王制作,以及古今因 革治亂之由,拜住歎息,益信儒者有用。朝廷方以科 舉取士,說者謂治平可力致,集獨以謂當治其源。遷 集賢修撰,因會議學校,乃上議曰:「師道立則善人多。 學校者,士之所受教,以致於成德達材者也。今天下 學官,猥以資格授彊,加之諸生之上,而名之曰師爾, 有司弗信之,生徒弗信之,於學校無益也。如此而望 師道之立,可乎?下州小邑之士,無所見聞,父兄所以 導其子弟,初無必為學問之實意,師友之游從,亦莫 辨其邪正。然則所謂賢才者,非自天降地出,安有可 望之理哉?為今之計,莫若使守令求經明行修成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