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29 (1700-1725).djvu/4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月癸未,海陵御寶昌門,臨軒觀試,以「不貴異物民乃 足」為賦題,「忠臣猶孝子」為詩題,「憂國如饑渴」為論題。 上謂讀卷官翟永固曰:「朕出賦題,能言之,或能行之, 未可知也。詩論題,庶戒臣下。」丁亥,御便殿,親覽試卷, 中第者七十三人,子聃果第一,海陵奇之。有頃,進官 三階,除翰林修撰,改侍御史。京畿旱,詔子聃決囚,遂 澍雨,人以比顏真卿。遷待制兼吏部郎中,改祕書少 監,遷翰林直學士,兼太子左諭德,顯宗深器重之。以 疾求補外,遂為沂州防禦使。皇太子幣贐甚厚,命以 安輿之官。召還,為左諫議大夫,兼直學士。改吏部侍 郎、同修國史,直學士如故。遷侍講兼修國史。上曰:「修 《海陵實錄》,知其詳無如子聃者。」蓋以史事專責之也。 二十年,卒,年五十五。子聃,英俊有直氣,其為文亦然。 平生所著詩文二千餘篇。

左光慶

按《金史》本傳:企弓子淵,淵子光慶,字君錫,幼穎悟,沉 厚少言。淵嘗謂所親曰:「世吾家者,此子也。」以廕補閤 門祇候,遷西上閤門副使。丁父憂,起復東上閤門副 使,再轉西上東上閤門使,兼太廟署令。光慶好古,讀 書識大義,喜為詩,善篆隸,尤工大字。世宗行郊禮,受 尊號,及受命寶,皆光慶篆。凡宮廟牓署經光慶書者, 人稱其有法。典領原廟、坤厚陵、壽安宮工役,不為苛 峻,使勞逸相均,身兼數職,勤慎周密,未嘗自伐,世宗 獨察之。初,御史大夫璋請製《大金受命寶》,有司以秦 璽文進,上命以「大金受命萬世之寶」為文,徑四寸八 分,厚一寸四分,蟠龍紐,高、厚各四寸六分有半。禮部 尚書張景仁、少府監張僅言典領工事,詔光慶篆之。 遷同知宣徽院事,改少府監。丁母憂,起復右宣徽使。 世宗幸上京,光慶往上京治儀仗制度,時人以為得 宜。二十五年,卒,年五十一。上遣使致祭,賻銀三百兩、 重綵十端、絹百疋。平時喜為善言,蓄善藥,號「善善道 人。」晚信浮屠法,自作《真贊》,語皆任達云。

高衎

按《金史》本傳:「衎字穆仲,遼陽渤海人。敏而好學,自少 有能賦聲。同舍生欲試其才,使一日賦十題戲之,衎 執筆怡然,未暮,十賦皆就,彬彬然有可觀。年二十六, 登進士第,乞歸養,逾二年方調漷陰丞。召為尚書省 令史,除右司都事。母喪去官,起復吏部員外郎,攝左 司員外郎。王彥潛、常大榮、李慶之皆在吏部選中,吏」 部擬彥潛、大榮皆進士第一,次當在慶之上。彥潛洺 州防禦判官,大榮臨海軍節度判官,慶之瀋州觀察 判官。左司郎中賈昌祚挾私欲與慶之洺州,詭曰:「洺 雖佳郡,防禦幕官,在節鎮下。」乃改擬彥潛臨海軍,大 榮瀋州,慶之洺州。慶之初赴選,昌祚以慶之為會試 詮讀官,而慶之弟慶雲為尚書省令史,多與權貴游, 海陵心惡之,嘗謂左右司:「昌祚必與慶之善。」闕大奉 國臣者,遼陽人,永寧太后族人,先為東京警巡院使, 以贓免去,欲因太后求見,海陵不許。衎與奉國臣有 鄉里舊,擬為貴德縣令,海陵大怒,於是昌祚、衎吏部 侍郎馮仲等,各杖之有差。慶雲決杖一百五十,罷去。 未幾,仲、昌祚、慶雲皆死,衎降為清水縣主簿,兵部員 外郎攝吏部主事楊邦基降宜春縣主簿,吏部主事 宋仝降漷陰縣主簿,尚書省知除楊伯傑降閭陽縣 主簿。居二年,為大理司直,遷戶部員外郎、同知中都 都轉運使、太常少卿、吏部郎中。大定初,轉左司郎中。 世宗孜孜求諫,群臣承順旨意,無所匡正。上曰:「朕初 即位,庶政多未諳悉,實賴將相大臣同心輔佐,百姓 且上書言事,或有所補。夫聽斷獄訟,簿書期會,何人 不能?如唐、虞之聖,猶曰『稽於眾,舍己從人。正隆專任, 獨見不謀臣下,以取敗亂。卿等其體朕意,使衎傳詔 臺省百司曰:『凡上書言事,或為有司沮遏,許進表以 聞。遷吏部尚書』』。」每季選人至吏部,託以檢閱舊籍,謂 之「檢卷」,有滯留至後季猶不得去者。衎三為吏部,知 其弊,歲餘,銓事修理,選人便之。五年,為《賀宋國生日 使》,中道得疾去職。大定七年卒。

張景仁

按《金史》本傳:「景仁,字壽甫,遼西人。累官翰林待制。貞 元二年,與翟永固俱試禮部進士,以尊祖配天為賦 題,忤海陵旨,語在《永固傳》。大定二年,僕散忠義伐宋, 景仁掌其文辭。宋人議和,朝廷已改奉表為國書,稱 臣為姪,但不肯世稱姪國,往復凡七書,然後定。其書 皆景仁為之。世宗稱其能,嘗曰:『今之文章,如張景仁』」 與宋人往復書,指事達意,辨而裁,真能文之士也。五 年,罷兵,入為翰林直學士。七年,遷侍講。八年,為詳讀 官。《宋國書》中有「寶鄰」字,景仁奏「鄰」字太涉平易。上問 累年國書有「鄰」字否?命一一校勘。六年,書中亦有之, 上責問六年詳讀官劉仲淵,右丞石琚亦請罪曰:「臣 嘗預六年詳讀。」上曰:「此有司之過,安得一一責宰臣 邪?」詔有司就諭宋臣王瀹,使歸告其主,後日國書不 得復爾。仲淵時為禮部侍郎,降石州刺史。景仁遷翰 林學士,兼同修國史。久之,上召景仁讀陳言文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