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29 (1700-1725).djvu/4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遷禮部郎中,封真定縣男。珪已得風疾,失音不能言, 乃除濰州刺史。同輩已奏謝,珪獨不能入見。世宗以 讓右丞唐括安禮、參政王蔚曰:「卿等閱書史,亦有不 能言之人可以從政者乎?」又謂中丞劉仲誨曰:「蔡珪 風疾,不能奏謝,卿等何不紏之?人言卿等相為黨蔽, 今果然邪?」珪乃致仕,尋卒。珪之文有《補正水經》五篇, 合沈約、蕭子顯、魏收《宋》《齊》《北魏志》,作《南北史志》三十 卷,《續金石遺文跋尾》十卷,《晉陽志》十二卷,《文集》五十 五卷,《補正水經》《晉陽志》文集今存,餘皆亡。

王競

按《金史文藝傳》:「競字無競,彰德人。警敏好學,年十七, 以廕補官。宋宣和中,太學兩試合格,調屯留主簿。入 國朝,除大寧令,歷保勝鹽官,轉河內令。時歲饑盜起, 競設方略以購賊,不數月盡得之。夏秋之交,沁水泛 溢,歲發民築隄,豪民猾吏因緣為姦。競覈實之,減費 幾半。縣民為之諺曰:『西山至河岸,縣官兩人半』。」蓋以 前政韓希甫與競相繼治縣,皆有幹能,絳州正平令 張元亦有治績,而差不及,故云然。天眷元年,轉固安 令。皇統初,參政韓昉薦之,召權應奉翰林文字,兼太 常博士。詔作《金源郡王完顏婁室墓碑》,競以行狀盡 其實,乃請國史刊正之,時人以為法。二年,試館閣,競 文居最,遂為真。遷尚書禮部員外郎。時海陵當國,政 由己出,欲令百官避堂諱,競言人臣無公諱,遂止。蕭 仲恭以太傅領三省事封王,欲援遼故事,親王用紫 羅傘,事下禮部,競與郎中翟永固明言其非是,事竟 不行,海陵由是重之。天德初,轉翰林待制,遷翰林直 學士,改禮部侍郎,遷翰林侍講學士,改太常卿,同修 國史,擢禮部尚書,同修國史如故。大定二年春,從太 傅張浩朝京師,詔復為禮部尚書。是歲,奉遷睿宗山 陵儀注不應典禮,競削官兩階。詔改創「五龍車」,兼翰 林學士承旨,修國史。四年,卒官。競博學而能文,善草 隸書,工大字,兩都宮殿牓題,皆競所書,士林推為第 一云。

楊伯仁

按《金史文藝傳》:「伯仁,字安道,伯雄之弟也。天性孝友, 讀書一過成誦。登皇統九年進士第,事親不求調。天 德二年,除應奉翰林文字。初名伯英,避太子光英諱, 改今名。海陵嘗夜召賦詩,傳趣甚亟,未二鼓,奏十詠, 海陵喜,解衣賜之。海陵射烏,伯仁獻《獲烏》詩以諷。丁 父憂,起復,賜金帶襲衣,及賜白金以奉母,改左拾遺。」 進士呂忠翰,廷試已在第一,未唱名,海陵以忠翰程 文示伯仁,問其優劣。伯仁對曰:「當在優等。」海陵曰:「此 今試狀元也。」伯仁自以知忠翰姓名在第一,遂宿諫 省,俟唱名乃出,海陵嘉其慎密。轉翰林修撰。孟宗獻 發解第一,伯仁讀其程文,稱之:「此人當成大名。」是歲, 宗獻府試、省試、廷試皆第一,號「孟四元」,時論以為知 文。故事,狀元官從七品階承務郎。世宗以宗獻獨異 等,與從六品階,授奉直大夫,改著作郎。居母喪。服除, 調鎮西節度副使,入為起居注,兼左拾遺。上書論時 務六事,改大名少尹。郡中豪民橫恣甚,莫可制,民受 其害。伯仁窮究渠黨,四境帖然。讞館陶大辟,得其冤 狀,館陶人為立祠。府「尹荊王文坐贓削封,降德州防 禦使。」同知裴《滿子寧》及伯仁、判官謝奴,皆以不能匡 正解職。伯仁降南京留守判官,改同知安化軍節度 使。到官三日,召為太子右諭德兼侍御史,改翰林待 制,復兼右諭德,除濱州刺史。郡俗有遣奴出亡,捕之 以規賞者,伯仁至,責其主而杖殺其奴,如是者數輩, 其弊遂止。入為左諫議大夫兼禮部侍郎、翰林直學 士。故事,諫官、詞臣入直禁中,上閔其勞,特免入直。改 吏部侍郎,直學士如故。鄭子聃卒,宰相舉伯仁代之, 乃遷侍講兼禮部侍郎。伯仁久在翰林,文詞典麗。上 曰:「自韓昉、張鈞後,則有翟永固,近日則張景仁、鄭子 聃,今則伯仁而已,其次未見能文者。」呂忠「翰草《降海 陵庶人詔》,點竄再四,終不能盡朕意。狀元雖以詞賦 甲天下,至於辭命,未必皆能。凡進士可令補外,考其 能文者召用之。」不數月,兼左諫議大夫,俄兼太常卿。 大臣舉可修起居注者數人,上以伯仁領之。從幸上 京。伯仁多病,至臨潢池寒,因感疾還中都。明年,上還 幸中都,遣使勞問,賜以丹劑。是歲卒。

鄭子聃

按《金史文藝傳》:「子聃,字景純,大定府人。父宏,遼金源 令。二子子京、子聃。楊丘行嘗謂人曰:『金源二子,鳳毛 也。小者尤特達,後必名世。子聃及冠,有能賦聲。天德 二年,丘行為太子左衛率府率,廷試明日,海陵以子 聃程文示丘行,對曰:『可入甲乙』。及拆卷,果中第一甲 第三人,調翼城丞,遷贊皇令,召為書畫直長。子聃頗』」 以才望自負,常慊不得為第一甲第一人。正隆二年, 會試畢,海陵以第一人程文問子聃,子聃少之,海陵 問:「作賦何如?」對曰:「甚易。」因自矜,且謂他人莫己若也。 海陵不悅,乃使子聃與翰林修撰篡戩楊伯仁、宣徽 判官張汝霖、應奉翰林文字李希顏同進士雜試。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