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28 (1700-1725).djvu/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此繫乎臣者也。然則唐之亡,非君之為,臣之為也。」其 《敘兵》曰:「唐杜牧當會昌中河朔用兵,嘗為文數篇,上 論歷代軍事利害,繼以本朝制兵用將之得失,參以 當時事機。牧儒者,位不顯,其術」未嘗試,然識者謂牧 知兵,雖古名將不能過。今觀牧所著,大要究極當世 之務,不專狃古法,使時君可行而易為功,此其善也。 今兵之利鈍所以與唐世異者,唐自中世以來,諸侯 皆自募兵訓練,出攻入守,上下一志,故討淮西、青、冀、 滄、德、澤、潞之叛,以至四征夷狄,大率假外兵以集事。 朝廷所出神策「禁軍,不過為聲援而已,故所至多有 功。今則不然,國家患前世藩鎮之彊,凡天下所募驍 勇,一萃於京師,雖濱塞諸郡,大者籍兵不踰數千。每 歲防秋,則戍以禁兵。將帥任輕而勢分,軍事往往中 御。」愚謂此可以施於無事時,鎮中國,服豪傑心,苟戎 夷侵軼,未必能取勝也。何則?兵主於外則勇,主於內 「則驕。勇生於勞,驕生於逸。」夫外所習尚,皆疆場戰鬥 勞苦之事,死生之命,制之於將,故勇勇而使之戰則 多利。內兵居京師,日享安逸,加之以賞賚,未嘗服甲 胄,荷戈戟,不知將帥號令之嚴,故驕驕而勞之則怨, 以之戰則多鈍。若唐之失,失於諸侯之不制,非失於 外兵之彊。故有驕將,罕聞有驕兵。今「之失失於將太 輕,而外兵不足以應敵,內兵鮮得其用,故有驕兵,不 聞有驕將。且唐之所失者,勢也,今之所失者,制也。勢 也者,不得已也;制也者,可為而不為也。」「然則為今之 計當何如?」曰:稍革舊制,大募豪勇,益外兵之籍,俾足 以戰敵;以內兵為聲勢,重邊將之任使,專一軍之事, 而不得連州郡之勢,「斯可以獲近利而亡後害也。」餘 文多不錄。趙元昊寇定川堡,葛懷敏發涇原兵救之。 源是時通判慶州,遺懷敏書曰:「賊舉國而來,其利不 在城堡,而兵法有不得而救者,宜駐兵瓦亭,擇利而 後動。」懷敏不聽,以敗。范仲淹、韓琦薦其才,召試學士 院。源素不喜賦,請以《論易賦》。主試者方以賦進,不悅 其言,第其文下,除知懷州,卒。

尹洙

按《宋史》本傳:「洙字師魯,河南人。少與兄源俱以儒學 知名。舉進士,調正平縣主簿,歷河南府戶曹參軍,安 國軍節度推官,知光澤縣。舉書判拔萃,改山南東道 節度掌書記,知伊陽縣,有能名。用大臣薦,召試為館 閣校勘,遷太子中允。會范仲淹貶,敕牓朝堂,戒百官 為朋黨。洙上奏曰:『仲淹忠亮有素,臣與之義,兼師友』。 則是仲淹之黨也。今仲淹以朋黨被罪,臣不可苟免。」 宰相怒,落校勘,復為掌書記,監唐州酒稅,西北久安。 洙作《敘燕》《息戍》二篇,以為武備不可弛。《敘燕》曰:「戰國 世,燕最弱,二漢叛臣,持燕挾虜,蔑能自固。以公孫伯 珪之強,卒制於袁氏。獨慕容乘石虎亂,乃并趙。雖勝 敗異術,大概論其強弱,燕不能加趙」,趙、魏一,則燕固 不敵唐。三盜連衡百餘年,虜未嘗越燕侵趙、魏,是燕 獨能支虜也。自燕入於契丹,勢日熾大。顯德世,雖復 三關,尚未盡燕南地。國初,始與并合,勢益張,然止命 偏師備禦,王師伐蜀伐吳,泰然不以兩河為顧,是趙、 魏足以制之明矣。并寇既平,悉天下銳專力契丹,不 能攘尺寸地。頃嘗以百萬眾駐趙、魏,訖敵退莫敢抗, 世多咎其不戰。然我眾負城,有內顧心,戰不必勝,不 勝則事亟矣,故不戰未嘗咎也。原其弊,在兵不分,設 兵為三壁於爭地,掎角以疑其勢,設覆以待其進,邊 壘素固,驅民以守之,俾其兵頓堅城之下,乘間夾擊, 無不勝矣。蓋兵不分有六弊,使敵蓄勇以待戰,無他 枝梧,「一也。我眾則士怠,二也。前世善將兵者,必問幾 何,今以中才盡主之,三也。大眾儻北,彼遂長驅,無復 顧忌,四也。重兵一屬,根本虛弱,纖人易以干說,五也。 雖委大柄,不無疑貳,復命貴臣監督,進退皆由中御, 失於應變,六也。兵分則盡易其弊,是有六利也。勝敗 兵家常勢,悉內以擊外,失則舉所有以棄」之,苻堅淝 水,哥舒翰潼關是也。是則制敵在謀不在眾。以趙、魏、 燕南,益以山西,民足以守,兵足以戰,分而帥之,將得 專制。就使偏師挫衂,他眾尚奮,詎能繫國安危哉?故 師覆於外而本根不搖者,善敗也。昔者六國各有地 千里,師敗於秦,散而復振,幾百戰猶未及其都,守國 之固也。陳勝、項梁,舉關東之眾,朝敗而夕滅,新造之 勢也。以天下之廣謀其國,不若千里之固,而襲新造 之勢,徼幸於一戰,庸非惑哉!兵既久弭,士大夫誦習, 謂百世不復用,非甚妄者不談。然兵果廢則已,儻後 世復用之,鑒此少以悟世主,故跡其勝敗云。《息戍》曰: 「國家割棄朔方西師,不出三十年,而亭徼千里,環重 兵以戍之」,雖種落屢擾,即時輯定,然屯戍之費,亦已 甚矣。西戎為寇,遠自周世。西漢先零,東漢燒當。晉氐、 羌、唐禿髮,歷朝侵軼,為國劇患。興師定律,皆有成功, 而勞弊中國,東漢尤甚,費用常以億計。孝安世,羌叛 十四年,用二百四十億。永和末,復經七年,用八十餘 億。及段紀明,用裁五十四億,而剪滅殆盡。今西「北涇 原、邠寧、泰、鳳、鄜延四帥,戍卒十餘萬,一卒歲給無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