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28 (1700-1725).djvu/1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二萬,騎卒與冗卒較其中者,總廩給之數,恩賞不在 焉。以十萬較之,歲用二十億。自靈武罷兵,計費六百 餘億,方前世數倍矣。平世屯戍且猶若是,後雖有他 警,不可一日輟去」,是十萬眾有增而無損期也。國家 厚利,募人入粟,傾四方之貨,然「無水漕之運,所輓致 亦不過被邊數郡爾。歲不常登,廩有常給,頃年亦嘗 稍匱矣。儻其乘我薦饑,我必濟師,饋饟當出於關中, 則未戰而西垂已困,可不慮哉!」按唐府兵府千二百 人,中府千人,下府八百人。為今之計,莫若籍丁民為 兵,擬唐置府,頗損其數。又今邊鄙雖有鄉兵之制,然 止極塞數郡,民「籍寡少,不足備敵。料京兆西北數郡, 上戶可十餘萬,中家半之,當得兵六七萬。質其賦無 他,易賦以帛名者不易以五穀,畜馬者又蠲其雜徭。」 民幸於庇宗,樂然隸籍,農隙講事,登材武者為什長 隊正。盛秋旬閱,當若寇至,以關內、河東勁兵傅之,盡 罷京師禁旅,慎簡守帥,分其統,專其任。分統則兵不 重,專任則將益勵。堅其守衛,習其形勢,積粟多,教士 銳,使虜眾無隙可窺,不戰而懾兵志。所謂「無恃其不 來,恃吾有以待之」,其廟勝之策乎!又為《迷亨》。此二字原本有 訛《審斷》《原刑》《敦學》《矯察》《考績》《廣課》,凡《雜議》共九篇上 之。趙元昊反,大將葛懷敏辟為經略判官。洙雖用懷 敏辟,尤為韓琦所深知。頃之,劉平、石元孫戰敗,朝廷 以夏竦為經略安撫使,范仲淹、韓琦副之,復以洙為 判官。洙數上疏論兵,「請便殿召對二府大臣議邊事, 及講求開寶以前用兵故實,特出睿斷,以重邊計。」又 請減併柵壘,召募土兵,省騎軍,增步卒。又上《鬻爵令》。 時詔問攻守之計,竦具二策,令琦與洙詣闕奏之。帝 取攻策,以洙為集賢校理。洙遂趨延州,謀出兵,而仲 淹持不可。還至慶州,會任福敗於好水川,因發慶州 部將劉政銳卒數千趨鎮戎軍赴救。未至,賊引去。夏 竦奏洙擅發兵,降通判濠州。當時言者謂福之敗,由 參軍耿傳督戰太急,後得傳書,乃戒福使持重毋輕 進。洙以傳文吏無軍責而死乎行陣,又為時所誣,遂 作《憫忠》《辨誣》二篇。未幾,韓琦知秦州,辟洙通判州事, 加直集賢院。上奏曰:「漢文帝盛德之主,賈誼論當時 事勢,猶云可為慟哭;孝武帝外制四夷,以彊主威,徐 樂、嚴安尚以陳勝亡秦」,六卿篡晉為戒。二帝不以危 亂滅亡為諱,故子孫保有天下者十餘世。秦二世時, 關東盜起,或以反者聞,二世怒,下吏;或曰「逐捕今盡, 不足憂。」乃悅。隋煬帝時,四方兵起,左右近臣皆隱賊 數,不以實聞,或言賊多者,輒被詰。二帝以危亂滅亡 為諱,故秦、隋宗社數年為丘墟。陛下視今日天下之 治,孰與漢文?威制四夷,孰與漢武?國家基本仁德,陛 下慈孝愛民,誠萬萬於秦、隋矣。至於西有不臣之虜, 北有彊大之鄰,非特閭巷盜賊之勢也。自西夏叛命, 四年並塞苦數擾內地,疲遠輸兵,久於外而休息無 期,卒有乘弊而起。《兵法》所謂「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 當此之時,陛下宜夙夜憂懼,所以慮事變而「塞禍源 也。陛下延訪邊事,容納直言,前世人主勤勞寬大,未 有能遠過者,然未聞以宗廟為憂,危亡為懼,此賤臣 所以感憤於邑而不已也。何者?今命令數更,恩寵過 濫,賜與不節,此三者,戒之慎之,在陛下所行爾,非有 難動之勢也。而因循不革,弊壞日甚。臣謂陛下不以 宗廟為憂、危亡為懼者以此。」夫命令者,人主所以取 信於下也。異時民間朝廷降一命令,皆竦視之。今則 不然,相與竊語,以為不久當更。既而信然,此命令日 輕於下也。命令輕則朝廷不尊矣。又聞群臣有獻忠 謀者,陛下始甚聽之,後復一人沮之,則意移矣。忠言 者以信之不能終,頗自詘其謀,以為無益,此命令數 更之弊也。夫「爵賞,陛下所持之柄也。近時外戚內臣 以及士人,或因緣以求恩澤,從中而下,謂之內降。臣 聞唐氏政衰,或母后專制,或妃主擅朝,樹恩私黨,名 為『斜封。今陛下威柄自出,外戚內臣賢而才者,當與 大臣公議而進之,何必襲斜封之弊哉?且使大臣從 之則壞陛下紀綱,不從則沮陛下德音,壞綱紀,忠臣 所不忍為。沮德音,則威柄輕於上。且盡公不阿,朝廷 所以責大臣。今乃自以私昵撓之,而欲責大臣之不 私,難矣。此恩寵過濫之弊也。夫賜予者,國家所以勸 功也。比年以來,嬪御及伶官、太醫之屬,賜予過厚。民 間傳言,內帑金帛皆祖宗累朝積聚,陛下用之不甚 愛惜。今之所存無幾,疏遠之人,誠不能知內府豐匱 之數,但見取於民者日煩,即知蓄於公帑者不厚。臣 亦知國家自西方宿兵,用度寖廣,帑藏之積,未必悉 為賜予所費,然下民不可家至而戶曉,獨見陛下行 事感動爾。往歲聞邊將王珪以力戰賜金,則無不悅 服,或見優人所得過厚,則往往憤歎,人情不可不察, 此賜予不節之弊也』。」臣所論三事,皆人人所共知,近 臣從諛而不言,以至今日。方今非獨四夷之為患,朝 政日弊而陛下不寤,人心日危而陛下不知。故臣願 先正於內,以正於外,然後忠謀漸進,綱紀漸舉,國用 漸足,士心漸奮,邊境之患庶乎息矣。惟深察秦、隋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