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28 (1700-1725).djvu/7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復以北院使召還。王安石參知政事,惡其異己,乘二 相有故,出為應天府。八年,入朝,為中太乙宮使。元豐 初,轉南院使,賜金方團帶。再判大名,改武安軍節度 使。三路籍民為保甲,日聚而教之,禁令苛急,往往去 為盜,郡縣不敢以聞。拱辰抗言其害曰:「非止困其財 利,奪其農時,是以法驅之,使陷於罪罟也。浸淫為大 盜,其兆已見。縱未能盡罷,願財損下戶以紓之。」主者 指拱辰為沮法,拱辰曰:「此老臣所以報國也。」上章不 已,帝悟,於是第五等戶得免。哲宗立,徙節彰德,加檢 校太師。是年薨,年七十四。贈開府儀同三司,諡懿恪。 按《聞見前錄》,王懿恪公拱辰,與歐陽文忠公同年進 士。文忠自監元、省元赴廷試,銳意魁天下。明日當唱 名,夜備新衣一襲,懿恪輒先衣以入,文忠怪焉。懿恪 笑曰:「為狀元者當衣此。」至唱名,果第一。後懿恪、文忠 同為薛簡肅公子婿。文忠先娶懿恪夫人之姊,再娶 其妺,故文忠有舊女婿為新女婿、大姨夫作小姨夫 之戲。懿恪早貴,文忠自選入館職,謫夷陵,時懿恪已 為知制誥,後入翰林為學士,盡轉八座尚書。熙寧初, 拜宣徽使,遍歷藩府。元豐初,召還院供職,出判北京, 特賜笏頭毬露、金帶、佩魚,如兩府之所服者。懿恪以 表謝曰:「橫金三紀,未佩隨身之魚;賜帶萬釘,改觀在 廷之目也。」蓋祖宗舊制,見任兩府,許笏頭毬露、金帶 佩魚,前任者非得旨不許。尚書、翰林學士於御仙花 金帶上佩魚者,元豐近制也,惟方團胯帶乃可佩魚。 毬露帶,方團胯也,故曰近制也。文忠與懿恪雖友婿, 文忠心少之。文忠為參政時,吏擬進懿恪僕射,文忠 曰:「僕射,宰相官也,王拱辰非曾任宰相者,不可改東 宮官。」以至拜宣徽使,終身不至執政。蓋懿恪主呂文 靖,文忠主范文正,其黨不同云。

呂南公

按《宋史文苑傳》:「南公字次儒,建昌南城人。於書無所 不讀,於文不肯綴緝陳言。熙寧中,士方推崇馬融、王 肅、許甚之業,剽掠補拆臨摹之藝大行。南公度不能 逐時好,一試禮闈不偶,退,築室灌園,不復以進取為 意。益著書,且借史筆以褒善貶惡,遂以袞斧名所居 齋。嘗謂士必不得已於言,則文不可以不工。蓋意有」 餘而文不足,則如吃人之辯訟,心未始不虛,理未始 不直,然而或屈者,無助於辭而已。觀書契以來,特立 之士未有不善於文者。士無志於立則已,必有志焉, 則文何可以卑賤而為之?故毅然盡心,思欲與古人 並。元祐初,立十科薦士,中書舍人曾肇上疏,稱其「讀 書為文,不事俗學,安貧守道,志希古」人,堪充師表科, 一時廷臣亦多稱之。議欲命以官,未及而卒。遺文曰 《灌園先生集》,傳於世。

朱長文

按《宋史文苑傳》:「長文字伯原,蘇州吳人。年未冠,舉進 士乙科,以病足不肯試吏,築室樂圃坊,著書閱古。吳 人化其賢,長吏至,莫不先造請,謀政所急。士大夫過 者,以不到樂圃為恥,名動京師,公卿薦以自代者眾。 元祐中,起教授於鄉,召為太學博士,遷祕書省正字。 元符初,卒。哲宗知其清,賻絹百有,文三百卷,《六經》皆」 為辯說。又著《琴史》而序其略曰:「方朝廷成太平之功, 制禮作樂,比隆商、周,則是書也,豈虛文哉!」蓋立志如 此。

按《蘇州府志》:「長文,字伯原,其先剡人,世仕吳越。祖億, 宋太宗朝內殿崇班、閤門祗候,知邕州,由開封府來 吳。父公綽,光祿卿,知舒州。長文方在娠,所生周夫人 夢覆錦衾,或曰:『是生子,能文矣』。比生十歲,能屬辭,讀 書輒竟夕。從泰山孫復授經太學,尢邃於《春秋》。年十 九,擢嘉祐四年乙科,吏部限年未即用。公綽守彭,長」 文不俟燕歸,州人榮之。既冠,授祕書省校書郎,守許 州司戶參軍,以墜馬傷足,不肯從吏趨郊禋。公綽以 任子恩,丐長文幕官,長文推與其季從悌。丁父憂,家 居凡二十年,築室錢氏金谷園,有山林趣,知州章岵 表曰「樂圃」,鄉人遂稱為樂圃先生。元祐中,起本州教 授。州有兩教授,以長文故也。同舉者楚州徐積、福州 陳烈,時號「三先生。」長文早歲作《東都賦》,論者謂不減 班、張太沖。其教人,先經術而後詞章,授學者《春秋》《洪 範》《中庸》無慮數百。先是,范仲淹始建州學,歲久墮廢。 其子純禮以侍郎制置江、淮漕事,復請修構,長文有 力焉。吳中水災,長文陳五浦之利,不果行。又作《救荒 議》四篇,上知州黃履行之,民賴以安。召為太學博士, 著《釋問》以見意。紹聖中,除祕書省正字兼樞密院編 修文字。元符初,卒,年六十。哲宗嘉其清,賻絹百疋。所 撰《春秋通志》《書贊》《詩說》《易解》《禮記中庸解》《琴史》《蘇州 續圖經》《樂圃文集》。子耜,舉進士,官通直郎。五世孫夢 炎,以蔭授將仕郎,有《鑾江吟和集》及《樵唱詞》。

《俞紫芝》

按《石林詩話》:「紫芝字秀老,揚州人。少有高行,不娶,得 浮屠心法,所至翛然,而工於作詩。王荊公居鍾山,秀 老數相往來,尢愛重之,每見於詩。所謂『公詩何以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