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28 (1700-1725).djvu/3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按《宋史文苑傳》,「恕字道源,筠州人。父渙,字凝之,為潁 上令,以剛直不能事上官,棄去,家于廬山之陽,時年 五十。歐陽修與渙同年進士也,高其節,作《廬山高詩》 以美之。渙居廬山三十餘年,環堵蕭然,饘粥以為食, 而游心塵垢之外,超然無戚戚意,以壽終。恕少穎悟, 書過目即成誦。八歲時,坐客有言孔子無兄弟者,恕」 應聲曰:「以其兄之子妻之。」一坐驚異。年十三,欲應制 科,從人假《漢》《唐書》,閱月皆歸之。詣丞相晏殊,問以事, 反覆詰難,殊不能對。恕在鉅鹿時,召至府,重德之。此三 字恐有訛使講《春秋》,殊親帥官屬往聽。未冠,舉進士,時有 詔能講經義者別奏名,應召者才數十人。恕以《春秋》 《禮記》對,先列注疏,次引先儒異說,末乃斷以己意,凡 二十問,所對皆然。主司異之,擢為第一,他文亦入高 等,而廷試不中格,更下國子試講經,復第一,遂賜第。 調鉅鹿主簿。和川令。發強擿伏,一時能吏自以為不 及。恕為人重意義,急然諾。郡守得罪被劾,屬吏皆連 坐下獄,恕獨恤其妻子如己骨肉。又面數轉運使,深 文峻詆。篤好史學,自太史公所記,下至周顯德末,紀 傳之外至私記雜說,無所不覽。上下數千載間,鉅微 之事,如指諸掌。司馬光編次《資治通鑑》,英宗命自擇 館閣英才共修之,光對曰:「館閣文學之士誠多。至於 專精史學,臣得而知者,唯劉恕耳。」即召為局僚,遇史 事紛錯難治者,輒以委恕。恕於魏、晉以後事,考證差 謬,最為精詳。王安石與之有舊,欲引寘三司條例,恕 以不習金穀為辭,因言:「天子方屬公大政,宜恢張堯、 舜之道,以佐明主,不應以利為先。」又條陳所更法令 不合眾心者,勸使復舊,至面刺其過,安石怒,變色如 鐵,恕不少屈,或稠人廣坐,抗言其失,無所避,遂與之 絕。方安石用事,呼吸成禍福,高論之士始異而終附 之,面譽而背毀之,口順而心非之者,皆是也。恕奮勵 不顧,直指其事,得失無所隱。光出知永興軍,恕亦以 親老求監南康軍酒以就養,許即官修書。光判西京 御史臺,恕請詣光,留數月而歸。道得風攣疾,右手足 廢,然苦學如故,少間輒修書,病亟乃止。官至祕書丞, 卒,年四十七。恕為學,自曆數、地理、官職、族姓至前代 公府案牘,皆取以審證。求書不遠數百里,身就之,讀 且抄,殆忘寢食。偕司馬光游萬安山,道旁有碑,讀之 乃五代列將,人所不知名者。恕能言其行事始終歸 驗舊史,信然。宋次道知亳州,家多書,恕枉道借覽,次 道日具饌為主人禮,恕曰:「此非吾所為來也,殊廢吾 事。」悉去之。獨閉閣,晝夜口誦手抄,留旬日,盡其書而 去,目為之翳。著《五代十國紀年》,以擬《十六國春秋》。又 采太古以來至周威烈王時事,《史記》《左氏傳》所不載 者,為《通鑑外紀》。家素貧,無以給旨甘一毫不妄取於 人。自洛南歸,時方冬,無寒具,司馬光遺以衣襪及故 茵褥,辭不獲,強受而別。行及潁,悉封還之。尤不信浮 屠說,以為必無是事,曰:「人如居逆旅,一物不可乏,去 則盡棄之矣,豈得齎以自隨哉!」好攻人之惡,每自訟 平生有二十失十八蔽,作文以自警,亦終不能改也。 死後七年,《通鑑》成,追錄其勞,官其子羲仲為郊社齋 郎。次子和仲有超軼材,作詩清奧,刻厲欲自成家,為 文慕石介,有俠氣,亦蚤死。

按《卻掃編》:劉羲仲字壯輿,道原之子也。道原以史學 自名,羲仲世其家學,嘗摘歐陽公《五代史》之訛,誤為 紏繆,以示東坡,東坡曰:「往歲歐陽公著此書,初成,王 荊公謂余曰:『歐陽公修《五代史》而不修《三國志》,非也。 子盍為之乎』?」余固辭不敢當。夫為史者,網羅數十百 年之事以成一書,其間豈能無小得失邪?余所以不 敢當荊公之託者,正畏如公之徒掇拾其後耳。

王無咎

按《宋史文苑傳》:「無咎,字補之,建昌南城人。第進士,為 江都儀真主簿,天台令。棄而從王安石學,久之無以 衣食其妻子,復調南康主簿,已又棄去。好書力學,寒 暑行役不暫釋,所在學者歸之,去來常數百人。安石 為政,無咎至京師,士大夫多從之游,有卜鄰以考經 質疑者。然與人寡合,常閉門治書,惟安石言論莫逆」 也。安石上章薦其「文行該備,守道安貧,而久棄不用。」 詔以為國子直講,命未下卒,年四十六。

沈遼

按《宋史沈遘傳》:「遘弟遼,字叡達,幼挺拔不群,長而好 學尚友,傲睨一世。讀左氏、班固書,小摹倣之,輒近似, 迺鉏植縱舍,自成一家。趣操高爽,縹縹然有物外意, 絕不喜進取。用兄任,監壽州酒稅。吳充使三司,薦監 內藏庫。熙寧初,分審官建西院,以為主簿。時方重此 官,出則奉使持節。遼故受知於王安石,安石嘗與詩」, 有「風流謝安石,瀟洒陶淵明」之稱。至是當國,更張法 令,遼與之議論寖咈意,日益見疏,於是坐與其長不 相能,罷去。久之,以太常寺奉禮郎監杭州軍資庫,轉 運使使攝華亭縣。他使者適有夙憾,思中以文法,因 縣民忿爭相牽告,辭語連及,遂文致其罪。下獄引服, 奪官,流永州,遭父憂,不得釋,更赦,始徙池州。留連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