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3 (1700-1725).djvu/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荀悅申鑒

《雜言篇》

《孟子》稱性善,荀卿稱性惡。《公孫子》曰:「性無善惡。」揚雄 曰:「人之性善惡渾。」劉向曰:「性情相應,性不獨善,情不 獨惡。」或曰:「問其理。」曰:「性善則無四凶,性惡則無三仁。」 人無善惡,文王之教一也,則無周公、管蔡。性善情惡, 是桀紂無性,而堯舜無情也。性善惡皆渾,是上智懷 惡而下愚挾善也。理也,未究矣。惟向言為然。

或曰:「仁義,性也;好惡,情也。仁義常善,而好惡或有惡, 故有情惡也。」曰:「不然。好惡者,性之取舍也,實見於外, 故謂之情爾,必本乎性矣。仁義者,善之誠者也,何嫌 其常善?好惡者,善惡未有所分也,何怪其有惡?凡言 神者,莫近於氣。有氣斯有形,有神斯有好惡喜怒之 情矣,故人。」人當作神「有情」,由氣之有形也。氣有白黑,神有 善惡,形與白黑偕,情與善惡偕。故氣黑非形之咎,情 情當作神惡,非情之罪也。

徐幹中論

《修本》

君子之於己也,無事而不懼焉。「我之有善,懼人之未 吾好也;我之有不善,懼人之未吾惡也。見人之善,懼 我之不能修也;見人之不善,懼我之必若彼也。」

《虛道》

君子之於善道也,大則大識之,小則小識之,善無大 小,咸載於心,然後舉而行之。我之所有既不可奪,而 我之所無又取於人,是以功常前人而人後之也。故 夫才敏過人,未足貴也;博辯過人,未足貴也;勇決過 人,未足貴也。君子之所貴者,遷善懼其不及,改惡恐 其有餘。故孔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 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夫惡猶疾也,攻之則益悛,不 攻則日甚。故君子相求也,非特興善也,將以攻惡也。 惡不廢則善不興,自然之道也。《易》曰:「比之匪人,不利 君子貞。」大往小來,陰長陽消之謂也。先民有言:「人之 所難者二,樂攻其惡者難,以惡告人者難。」夫唯君子, 然後能為己之所難,能,致人之所難致。既能其所難 也,猶恐舉人惡之輕而舍己惡之重。君子患其如此 也,故反之復之,鑽之核之,然後彼之所懷者竭,始盡 知己惡之重矣。既知己惡之重者而不能取彼,又將 舍己,況拒之者乎?

舜之在鄉黨也,非家饋而戶贈之也,人莫不稱善焉; 象之在鄉黨也,非家奪而戶掠之也,人莫不稱惡焉。 由此觀之,人無賢愚,見善則譽之,見惡則謗之,此人 情也。

周子通書

《誠幾德》

誠無為,幾善惡?

「幾」 者動之微,善惡之所由分也。蓋動於人心之微,則天理固當發見,而人欲亦已萌乎其閒矣,此陰陽之象也。

《師》

或問曰:「曷為天下善?」曰:「師。」曰:「何謂也?」曰:「性者,剛柔善 惡,中而已矣。」不達曰:「剛,善為義,為直,為斷,為嚴毅,為 幹固;惡為猛,為隘,為彊梁;柔,善為慈,為順,為㢲惡,為 懦弱,為無斷,為邪佞。」

剛柔固陰陽之大分。而其中又各有陰陽以為善惡之分焉。惡者固為非正。而善者亦未必皆得乎中也。

「惟中也」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聖人之事也。 故聖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惡,自至其中而已矣。

「《易》其惡」 ,則剛柔皆善,有嚴毅慈順之德,而無彊梁懦弱之病矣。至其「中」 ,則其或為嚴毅,或為慈順也,又皆中節,而無太過不及之偏矣。

性理大全

《力行》

程子曰:「堯舜之為善,與桀蹠之為惡,其自信一也。 天下善惡皆天理,謂之惡者本非惡,但或過或不及, 便如此,如楊墨之類。」又曰:「天理中物須有美惡。蓋物 之不齊,物之情也。但當察之,不可自入於惡,流於一 物。」

朱子曰:「學大抵只是分別箇善惡而去就之爾。 論 陰陽,則有陰必有陽,論善惡,則一毫著不得。 凡事 莫非心之所為,雖放僻邪侈,亦是此心善惡,但如反 覆手翻一轉,便是惡,只安頓不著,亦便是不善。 好 惡是情,好善惡惡是性。性中當好善,當惡惡,泛然好 惡,乃是私也。 天理有未純,是以為善常不能充其 量;人欲有」未盡,是以除惡常不能去其根。為善而不 能充其量,除惡而不能去其根,是以雖以一念之頃, 而公私邪正是非得失之幾,未嘗不朋分角立而交 戰於其中。 《答何叔京書》曰:「人欲云者,正天理之反 耳。」謂因天理而有人欲則可,謂人欲亦是天理則不 可。蓋天理中本無人欲,惟其流之有差,遂生出人「欲 來。程子謂『善惡皆天理』,謂之惡者,本非惡,但過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