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3 (1700-1725).djvu/1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及便如此。所引『惡亦不可不謂之性』意亦如此。」 問: 「程子云『天下善惡皆天理』,何也?」曰:「惻隱是善,於不當 惻隱處,惻隱即是惡;剛斷是善,於不當剛斷處,剛斷 即是惡。雖是惡,然源頭若無這物事,卻如何做得!本 皆天理,只是被人欲翻了,故用之不善而為惡耳。」 問:「天下善惡皆天理。楊墨之類只是過不及,皆出於 仁義,謂之天理則可。如世之大惡,謂之天理,可乎?」曰: 「本是天理,只是翻了,便如此。如人之殘忍,便是翻了 惻隱。如放火殺人,可謂至德。若把那火去炊飯,殺其 人之所當殺,豈不是天理!只緣翻了天理,有背有面, 順之則是,背之則非。緣有此理,方有此惡。如溝渠至 濁,當初若無清冷底水,緣何有此?」 問:「既是翻了天 理,如何又說皆天理也?莫是殘賊的惡,初從羞惡上 發;淫慾貪溺底惡,初從惻隱上發,後來多過差了。原 其初發,都是天理。」曰:「如此說亦好。但所謂翻者,亦是 四端中自有相反處。如羞惡自與惻隱相反,是非自 與辭讓相」反。如公說,也是好意思。因而看得舊一句 不通處出。如「用人之智,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暴」,這 兩句意分曉。惟是「用人之仁,去其貪」一句沒分曉。今 公說貪是愛上發來,也是思之是淳善底人,易得含 胡苟且,姑息貪戀。 善只是當恁地底,惡只是不當 恁地底。善惡皆是理,但善是那順底,惡是翻轉來底。 然以其反而不善,則知那善底自在,故善惡皆理也, 然卻不可道有惡底理。

胡居仁居業錄

《語錄》

程子言「善惡皆天理」,非言有不善之天理。言善惡皆 天理中出來底,是理處便是善,非理處便是惡。蓋太 極流行,便有動靜陰陽,是非邪正,亦是理之自然不 能無者,非言惡者,亦可名為天理也。

王守仁傳習錄

《語錄》

問:「先生嘗謂善惡只是一物,善惡兩端如冰炭相反, 如何謂只一物?」先生曰:「至善者,心之本體。本體上才 過當些子,便是惡了。不是有一箇善,卻又有一箇惡 來相對也。故善惡只是一物。直因聞先生之說,則知 程子所謂『善固性也,惡亦不可不謂之性』。」又曰:「善惡 皆天理。謂之惡者,本非惡,但于本性上過與不及之」 閒耳。其說皆無可疑。

馮從吾辨學錄

《語錄》

問:「『有其善,喪厥善,有意為善,雖善亦私』。可見善原是 不可有的。彼無善無惡之說,有無善之善之說,或亦 未可盡非也。」曰:「有其善,喪厥善,有意為善,雖善亦私, 是謂工夫不可自有其善,不可有意為善耳。單非謂善 不可有,亦非謂本體無善無惡善,有善之善,有無善 之善也。」

問:「『『無善無惡,有無善之善』之說。彼欲以『無』字藥有其 善,有意為善」,「『有』字之病,非得已也。」曰:「有』之一字,病痛 誠無窮。如有詩文者,以詩文自高;有功名者以功名 自高;有氣節者,又以氣節自高。傲世陵物,令人難近。 或以為名之心為善,或以為利之心為善,或又以以 善服人之心為善。假公濟私,令人難測。如此,是皆有」 其善,有意為善之病。不知一有其善,便不是善,故曰 「喪厥善」;一有意為善,便不是為善,故曰「雖善亦私。」至 於喪至於私,則善於何有?如此,是其病正在無善也, 而又誤以無藥有,豈不益助其病而速之亡乎? 吾儒論學,只有一箇善字,直從源頭說到,究竟更無 兩樣。故《易》曰「繼善」,顏曰「一善」,曾曰「至善」,思「曰明善,孟 曰性善」,又曰「孳孳為善。」善總只是一箇善,為總只是 一箇為,非善與利之閒復有箇無善之善也。工夫雖 有生熟,道理卻無兩樣,故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 已矣。」今曰有善之善,對惡而言;有無善之善,不對惡 而言,則是孳孳為善之善,為其對利而言之善也。而 善與利之閒,復有箇無善之善在矣。有是理哉? 有意為善,有所為而為,如以為利之心為善,為名之 心為善,以以善服人之心為善之類。非以安而行之, 為無意為,無所為;利而行之,勉強而行之,為有意為, 有所為也。今人見人孳孳為善,而概曰「有意」,概曰「有 所為」,則阻人為善之路矣。

《書》曰:「善無常主,協于克一。」孔子稱回曰:「得一善,拳拳 服膺而弗失。」可見善原只是一箇善,豈有有善之善, 無善之善,兩箇善之理?古之聖賢若預知後世之必 有,為此說而預防之者,奇矣!奇矣!

顧憲成小心齋劄記

《語錄》

善與惡相為爭勝,不並立者也。從上聖賢,勤勤懇懇, 發明性善,正欲壓倒一惡字。今也,并欲壓倒一善字, 壓倒一惡字,惡字不得出頭;壓倒一善字,善字亦不 得出頭矣。惡之來也,其萌甚微,賴有善以密消之耳。 惡之發也,其力甚猛,賴有善以顯制之耳。誠使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