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7 (1700-1725).djvu/8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去處。濂溪恐人道太極有形,故曰『無極』。而太極是無 之中有箇極至之理』。」 問:「太極,理也。理如何動靜?有 形則有動靜?太極無形,恐不可以動靜言。」曰:「理有動 靜,故氣有動靜。若理無動靜,則氣何自而有動靜? 自見在事物而觀之,則陰陽函太極,推原其本,則太 極生陰陽。」 問:「太極便是人心之至理。」曰:「事事物物 皆有箇極,是道理之極至。」或曰:「如君之仁,臣之敬,便 是極。」曰:「此是一事一物之極,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 太極。太極本無此名,只是箇表德 太極。如一本生 上,分為枝榦,又分而生花生葉,生生不窮;到得」成果 子,裡面,又有生生無窮之理。生將出去,又是無限箇 太極,更無停息。只是到成果實時,又卻略少歇,也不 是生到這裡,自合少止。所謂「終始萬物,莫盛乎艮。」《艮》 止是生息之意, 只是這一箇物事。所以萬物到秋 冬時,各自收斂閉藏,忽然一下春來,各自發越條暢, 這只是一氣,一箇消,一箇息,只如「人相似。方其默時, 便是靜;及其語時,便是動。那箇滿山青黃碧綠,無非 是這太極。 所謂太極者,不離乎陰陽而為言,亦不 雜乎陰陽而為言。」 問:「萬物各具一太極,此是以理 言?以氣言?」曰:「以理言, 無極而太極,只是無形而有 理。周子恐人於太極之外更尋太極,故以無極言之。 既謂之無極,則不可以有底道理強搜尋也。」問:「太極 始於陽動乎?」曰:「陰靜是太極之本。然陰靜又是陽動 而生,一靜一動,便是一箇闢闔。自其闢闔之大者,推 而上之,更無窮極,不可以本始言。」 問:「南軒云:『太極 之體至靜』。如何?」曰:「不是。」又云:「所謂『至靜者,貫乎已發 未發而言』。如何?」曰:「如此卻成一不正當尖斜。太極, 天地之閒,只有」動靜兩端,循環不已,更無餘事,此之 謂《易》。而其動其靜,則必有所以動靜之理,是則所謂 太極者也。 所謂太極者,便只在陰陽裡;所謂陰陽 者,便只在太極裡。今人說是陰陽上別有一箇無形 無影裡是太極,非也。 性猶太極也,心猶陰陽也,太 極只在陰陽之中,非能離陰陽也。然至論太極,則太 極自是太極,陰陽自是陰陽;惟性與心亦然。所謂「一 而二、二而一」也。

《答程泰之》

此「道」字即《易》之太極。一乃陽數之奇,二乃陰數之偶, 三乃奇偶之積;其曰二生三者,猶所謂二與一為三 也。若直以一為太極,則不容復言道生一矣。

《答王子合》

動靜無端,陰陽無始,本不可以先後言。然就中閒截 斷言之,則亦不害其有先後也。觀周子所言「太極動 而生陽」,則其未動之前固已嘗靜矣。又言靜極復動, 則已靜之後固必有動矣。如春夏秋冬,元亨利貞,固 不能無先後,然不冬則何以為春?而不貞又何以為 元?就此看之,又自有先後也。

《答程可久》

前書所謂「太極不在陰陽之外」者,正與來教所謂「不 倚于陰陽而生陰陽」者合。但某以形而上下者,其實 初不相雜,故曰「在陰陽之中。」吾丈以形而上下者,其 名不可相雜,故曰「不在陰陽之外。」雖所自而言不同, 而初未嘗有異也。

太極之義,正謂理之極致耳。有是理即有是物,無先 後次序之可言,故曰:「《易》有太極」,則是太極乃在陰陽 之中,而非在陰陽之外也。今以「大中」訓之,又以乾坤 未判、大衍未分之時論之,恐未安也。「形而上者謂之 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今論太極而曰「其物謂之神」,又 以天地未分,元氣合而為一者言之,亦恐未安也。

《答楊子直》

太極含動靜,則可以本體而言也;謂太極有動靜,則 可以流行而言也。若謂太極便是動靜,則是形而上 下者不可分,而《易》有「太極」之言,亦贅矣。

《答林黃中》

太極乃兩儀四象八卦之理,不可謂無,但未有形象 之可言爾。故自此而生一陰一陽,乃為兩儀,而四象 八卦又是從此生,皆有自然次第,不由人力安排。然 自孔子以來,亦無一人見得,至邵康節然後明其說 極有條理意趣可玩,恐未可忽,更詳之。

《答呂子約》

未發者太極之靜,已發者太極之動。

《答董叔重》

銖問:「『『極之為言,究竟至極,不可有加之謂,以狀此理 之名義,則舉天下無以加此之稱也。故常在物之中, 為物之的。物無之則無以為根主,而不能以有立,故 以為在中之義則可,而便訓極為中則不可。以有形 者論之,則如屋之有脊棟,囷廩之有通天柱,常在此 物之中央。四面八方,望之以取正,千條萬泒,本之以 有生』,《禮》所謂『民極』,《詩》所謂『四方之極』,其義一也』。未知 推說如此,是否?」曰:「是。」

晦庵語錄